作者简介
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讲学,1989获美国Villano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旅美教育学专家,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近年,又挽起裤脚“下海”当儒商,在美国办了间叫“HCK”的公司——其实还是殊途同归,周旋于中、美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等教育“本行”。
黄全愈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 。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等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著有《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
教育观念
面对长期以来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为此操碎心的父母们;
假期送孩子上这个培训班、上那个培训班的千千万万不辞辛劳的父母们;
那些不能容忍孩子出一点纰漏,追求“完美”的父母们;
我们几千来奉为至理名言的“不打不成器”;
那些为了让孩子考高分、上好大学,不惜牺牲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惜剥夺孩子玩的时间、休息时间的父母们;
……
黄全愈发出了:
“望子成人”比“望子成龙” 重要;
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家长的兴趣,孩子的兴趣重于家长的兴趣;
把失败的权力还给孩子,允许孩子失败;
孩子需要宽厚的父母;
一流考生中有一流学生,但一流考生绝对不等于一流学生。不是一流考生,并不一定就不是一流学生;
玩,素质教育的摇篮
……
很多教育观念对中华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一种强烈的冲击,甚至是一种颠覆,却又是那么的发人深省
主要作品
《中国教育的哲理困惑》(英文)
《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评为2000年度非文艺类第一畅销书)
《素质教育在家庭》
《家庭教育在美国》
《玩的教育在美国》
《“高考”在美国》
《生存教育在美国》
《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
作品简介
《素质教育在美国》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成绩那么好?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好,为什么常年在国外的孩子回国后无法跟班?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美国出那么多的人才?”
黄全愈对中美的教育有过切身的体验,并且在在中美都研究过教育理论,他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解答。书中有大量生动有趣而又引人深思的真实故事,用平实的叙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黄全愈的作品的一大风格。
《家庭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让人的素质得以最全面地发展。黄全愈认为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当你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素质得以全面地发展,你就成功了!孩子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孩子的个性不健全、人格不完善,孩子的素质被扭曲,孩子就是一个“失败者”!反之,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孩子有健康的个性、有健全的人格,孩子应有的素质得以全面培养,孩子能以自己最强的姿态屹立在社会现实中,孩子就是一个“获胜者”!
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黄全愈提出了很多鲜明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传统的育儿观念是一种冲击与挑战,例如:
“望子成人”比“望子成龙”重要;
兴趣是孩子的而不是父母的;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
通过这本书,中国家长可以窥见美国父母育儿的方式、方法以及这些方式方法背后隐藏的理念。
《素质教育在家庭》
本书是黄全愈自《素质教育在美国》之后的又一部适宜于中国人特点的素质教育作品,是一部按照中国人家庭特色量身订做的家教方案。
《素质教育在家庭》一书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针对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作出解答,采用对话体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素质教育在家庭》亦可看作是《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进一步深入与拓展的结晶。
《“高考”在美国》
“一流考生中有一流学生,但一流考生绝对不等于一流学生。同理,不是一流考生,并不一定就不是一流学生。我知道,我的观点可能会在北大引起强烈反弹……但北大的精神恰恰是提倡撞击思想的火花。是近,中国的最高决策层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
为什么美国哈佛大学将165名“高考状元”拒之门外?
为什么高考状元≠一流学生?
为什么流浪女可以上哈佛,流浪汉成为伯克利的优秀毕业生?
为什么美国人不怕作文考试作弊?
中国中学生如何直接参加美国“高考”?
中国中学生如何直接申请美国大学?
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透视“高考”谈教育,系统地比较了中美“高考”的异同和利弊,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理念和操作方式,直观地回答了人们对改革高考的种种疑虑困惑,引领人们一步一步地去了解、去思考、去分析美国的“高考”;去比较、去启疑、去反思中国的高考。可以说,《“高考”在美国》是一部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的“忧思录”。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只要是关注“高考”的国人,就不能不读一读《“高考”在美国》。
《生存教育在美国》
在《生存教育在美国》一书中,黄全愈论述了六大生存法则:学会共处(培养社交能力)、发现心里的“新大陆”(培养“创”与“造”的能力)、给自己开间心里诊所(培养心理承受能力)、懂得游戏规则(培养法制观念)、学会理财(学会与钱打交道)、养只“纸老虎”(进行性教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方式,那是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环境。适者生存,反之,不适者难以生存。
人,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不会做人的人,很难“生存”。但,不会“做人”的人中可能包括了正直、善良的人。
“生存训练营”,“野外生存训练”,“生存夏令营”等等活动越来越引人注目。当我们对孩子说“学会生存”的时候,我们究竟想让孩子学些什么?
既然是“社会”,就必然有生存问题, “社会”里的成员就必须社会化、社交、与人共处……没有“与人共处”的能力,就无法在 “社会”中生存。
然而,地球已不再有新大陆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们要发现的是我们心里的"新大陆"。
所谓 “心智”,包括思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韩信能成功,原因不少;但其过人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小就懂得游戏规则,学会利用校规、利用老师或校长的力量来保护自己,长大了,就懂得利用法律和警察来保护自己。
美国的家庭,孩子做家务,父母付报酬。中国的家庭,孩子得高分,父母发奖金。孰是孰非?
“性”本来不是洪水猛兽;没有“性教育”,性才成为洪水猛兽。
忽略对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进行特殊的教育,就似忽略病人一样的不人道。简单地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视为“学习不努力”,“懒惰”,“品德有问题”,那是不可原谅的。
《“玩”的教育在美国》
IT IS FOR FUN!美国儿童世界的天条;
玩,是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
玩,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实践基地;
玩,是孩子走进社会的模拟训练场;
玩,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摇篮;
玩,是孩子必需的生长维生素;
玩具,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
……
——玩,素质教育的摇篮
读者致黄全愈的信
Letter 1(家长的信)
尊敬的黄全愈教授:
我是一个中小城市的普通读者,家里有一个正在读高一的男孩。你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家庭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生存教育在美国》和你孩子矿矿著的《放飞美国》、《中国小子,美国论剑》我都荣幸拜读,读后内心充满了感激,谢谢你为中国的读者、中国的教育界奉献出这几本非常好的书,尤其是《素质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这两本书像是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冲击了我的思想,也洞开了我的心灵。在此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从你1999年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至今,国内的素质教育力度还是不大,根本上没有多大改变,特别是在我们这些中小城市(我在湖北省荆州市),目前,除了省级以上重点中学好一点,其他中学主体都是应试教育,相比较而言,升学考试和升学率在人们心目中分量反而越来越重,社会现实逼着人们这么想、这么做。看着自己的孩子,随着学校这部庞大的机器运转,身不由己地啃书本,几乎没有时间接触社会,体育和娱乐活动很少,我非常痛心、难过,可也无可奈何。国家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可以慢慢进行,可是全国这么多孩子的人生耽误不起啊!幸好你的《“高考”在美国》出版了,我想这本书的震撼力和推动力将是非常大的,那么情况会慢慢好转。只有广大的普通老百姓从内心里明白了,才具有了自下而上的推动力。
晓 清
Letter 2(家长的信)
黄老师:
您好!我还是用中国人的称呼,而没有用先生,您不会介意吧?
几年前我看了您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它让我一气读完,很有收获。昨天又是一个失眠之夜,一口气把您的《“高考”在美国》看完了。
因为您是搞教育工作的,我想和您谈一谈我的女儿……
霍东芳的妈妈陈茜
Letter 3(家长的信)
黄博士:
您好!
我是中国驻美国的一位领事,最近我看到了您写的《近看美国高考》,很有帮助,因我的孩子刚来美国,正在上九年级,您的文章可以给他很多启示,只是我们只看到了上一部分,我们很想看到下一部分,您能否帮助我们把您的下一部分电邮给我们,我们将不胜感激。谢谢您。
Letter 4(中学生的信)
黄伯伯:
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我呢?我就是你来广东江门签名售书《“高考”在美国》时和您“争论”的江门一中高二级女生。
爸爸妈妈经常跟我说:“你要努力学习,只要你考上大学,你将来就不用愁了。现在中国人太多,所以你要努力啊!”试问自己,我努力吗?我参加了学校很多很多的活动并获得了很多很多的奖项,我还写得一手在我看来还可以的文章,我还热于助人,有很强的关系网……但,这一切又能代表什么呢?我还是要高考,而且要考好,还是背着祖祖辈辈压下的重担,要出人头地!可是,我真的力不从心,要我去学这些将来没什么用且我不喜欢的东西,我没有能力去学好!
爸爸经常跟我说,只要你考了好大学,上得了这个平台,你的优势——唱歌啊,写作啊,组织能力啊,很快就会发挥出来;而你现在,那么热衷于各类活动,不一心一意学习,那是很容易滑坡的。黄伯伯,上次我不是告诉你我要竞选学生会宣传部长吗?在竞选前,家里人就劝我放弃,问我当上了这些就能上好大学吗?甚至那天我回家告诉妈妈我和您“辩论”的事并说您欣赏我的勇气时,她竟然说:“黄全愈带你去美国吗?”天啊,这是怎样的父母啊!我怕我的那颗心会死掉,永远永远地死掉。
永远支持您的读者:袁昕
Letter 5(大学生的信)
黄博士:
很冒昧给您写这封信。我知道您是旅美华人,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您对问题的看法也很有个性。我在《中国青年报》看见您发的文章《近看美国高考》的文章,很有感触,但我作为一个大学生,也有自己的看法。
在您的文章里我了解到美国的高考是什么样的,我很震惊,因为这是我以前没有了解到的,但是我对中国的考试还是比较看中的,中国的人太多了,只可以这样通过考试来淘汰性地选拔人才,这样有了竞争和残酷,我知道好多人都不希望这样,但是国情是这样的,我们的传统也是这样的呀,如果我们现在的老师搞素质教育,家长都不同意,认为是没有水平,我以前的高中就因为如此,把老师开除了呀,我认为像美国那样的考试方式,我们还要好长的时间才能采用呀。
我是中国一个农村大学生,我深知农村对高考的看法。
黄老师,不知道您能否看到它,我还是希望有您的回信。
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Letter 6(师范生的信)
黄全愈博士:
你好!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学生。我将来从事的是教育工作。我阅读了你写的《近看美国高考》节选,觉得你写得非常棒,符合现实状况,讨论了很多有益的话题。
作为一名即将实践教育的老师,我深深感到教育的重要和艰难。我刚刚实习结束,实习让我看到了很多问题,就像你描述的那样。我觉得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也不希望将来像这样教书。我想寻找一些另外的新的方式来从事我的工作。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虽然我们学习了很多教育理论,但感觉与现实相距太远。所以很希望你能给我一些建议,给我介绍一些书籍。
赵 琥
Letter 7(研究生的信)
黄老师:
我是华南师范大学课程系的研究生,曾读过您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系列著作,前日在报纸上看到您谈美国高考的文章,很有体会。中国现在是考什么,学什么。美国是学什么,考什么。这一翻却是南辕北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人才观……
孙福海
Letter 8(教师的信)
尊敬的黄全愈博士:
您好!您的新书《“高考”在美国》连夜读完,感触很深,对我的启发太大了。3年前,
您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也曾引发大讨论。为什么您的观点总能触动中国教育的神经?因为您对中国的教育一往情深啊!
我在读这本书时感到,您虽然在谈美国的高考,但好像更多地是从美国的“高考”去谈中国的高考,最后都落笔在中国的教育上面。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但一直在思考中国的教育如何迎接21世纪的挑战,尤其对美国的教育制度感兴趣,您的著作让我的眼界大开。
董华斌 谨启
Letter 9(编辑的信)
黄全愈老师:
您好,我是《小学校长月刊》“小学时代”栏目的负责人。我曾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时,除了课本以外,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您那本《素质教育在美国》,它给了我无尽的启发,有众多观点和理念一直影响着我。近日,又读了您的新作《“高考”在美国》,深深地感到了您对中国教育的一片赤子之心。作为一个教育栏目的负责人,多么希望您能指点迷津,为我们开拓眼界;作为半个教育工作者,多么希望能向您请教一些中国教育的现存问题与改革策略……
王建迪
Letter 10(中学校长的信)
黄博士:
你好!我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你的大作介绍,很感慨,但那离我们难道不遥远吗?我们何时、如何向那个方向上过渡呢?
作为老师,我同情我们的青少年;作为校长,我必须把他们送上战车。这是一个怪圈,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现在的高考与科举没有多大的差别了,但没有谁能站出来,就像《狂人日记》中所说的,互相牵制,谁都不肯迈出这一步。
Letter 11(教育管理者的信)
黄先生:
我刚才又翻了您的《“高考”在美国》,想到现在孩子们的艰辛读书,于是下决心要帮助他们,要改革这不合理的教育体制。我希望您有机会来兰州讲学。
Letter 12(朋友的信)
黄博士:
前些日子我回中国了,和您去南京的读者签售会就差几天。后来见到我朋友,她说:“本以为黄博士会严肃,没想到他很有趣的。《“高考”在美国》的第一节笑得我肚子痛。”我就和她说,我看过黄博士所有的书,早就发现黄博士很搞笑的,要不然那些教育方面的书我会有兴趣读完?我都当故事书读了。
上次回国第一天就看见《扬子晚报》上面登了关于您呼吁取消高考的报道,我当时就想黄博士真了不起,用理论和具体的例子论证,说出了很多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真是为素质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看了您的书,觉得新书也写得特别棒。简单说,我认为里面的例子和讨论的话题很多是前无古人的。可以预计到它将为素质教育带来的贡献。
Letter 13(社会人士的信)
黄博士:
看了您的《“高考”在美国》的摘要,很有感触。
我大学毕业两年半了,现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经历高考也好多年了。
我觉得中国的根本问题不在于高考本身,而是中国的整个教育体制,尤其是小学和中学的教育水平和教师素质。
我曾经在辽宁省的一个小城镇读完了小学到高中所有的课程,如果不是因为我在我们那所普通高中里一直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可以说我的整个高中以前的日子都是不快乐的。那些不知道尊重学生自尊心的老师、会体罚学生的老师、冷漠的老师,甚至在我的大学期间都还会在我的梦中出现。可是,我真的还是一直表现优异的学生之一呢,所以不必问其他那些学生的体会如何了。
王 萍
文集
《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成绩那么好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好,为什么长年在美国读书的孩子回国后无法跟班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人口只占世界5%的美国,却获得了60%~70%的诺贝尔奖
就上述问题,作者花了十几年心血,用“参与观测法”深入到美国教育的“心脏”中去做研究,并对国内的教育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反思。作者的儿子矿矿五岁到美国,成了他的研究和观察对象。作者的叙述和分析,引人入胜,诱人深思;所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振聋发聩。本书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曾荣登中国大陆非文艺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应广大读者要求,经修订后再版。
图书目录
《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成绩那么好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好,为什么长年在美国读书的孩子回国后无法跟班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人口只占世界5%的美国,却获得了60%~70%的诺贝尔奖
就上述问题,作者花了十几年心血,用“参与观测法”深入到美国教育的“心脏”中去做研究,并对国内的教育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反思。作者的儿子矿矿五岁到美国,成了他的研究和观察对象。作者的叙述和分析,引人入胜,诱人深思;所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振聋发聩。本书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曾荣登中国大陆非文艺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应广大读者要求,经修订后再版。
图书目录
《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
引言
一 创造性能不能教
尴尬的问题
绕不开的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
创造性不能“教”
二 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又一个尴尬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困惑
人有哪四种行为
素质教育的盲区
三 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谁来射点球
竞选班代表
投不投自己一票
四 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长辈是不是孩子的朋友
要不要尊师爱生
五 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有没有统一的是非判断标准
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没商量”的“天条”
六 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
往车上装货,还是给车子加油
作研究的目的
七 教育要不要平等
平等的困惑
不平等的三个永恒前提
三个概论:平等、公平、公正
平等概念对教育的迷惑
矿矿经历的“天赋教育计划”
公平概念对教育的困惑
公正概念对教育的诱惑
八 要不要惩罚孩子
儿子经历的惩罚教育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自己改造自己
九 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
到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
要计算器还是要计算技
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是不是最佳组合
孩子能不能对长辈说“不”
乌龟比兔子跑得快吗
十 值得思考的若干教育体制问题
要不要聊肖高考
“专业”和“就业”有啥关系
要不要给教育工作者留下“铁饭碗”
要不要外行管理内行
后记
《我的七个美国老师——我在美国的中学课堂》
《我和我的美国同学——我在美国读高中》
《家教忠告——素质教育在家庭》
《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
《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
《孩子就是孩子——玩的教育在美国》
《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
《你离美国大学有多远——高考在美国》
《培养独立的孩子——生存教育在美国》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