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金仓

简介:常金仓,1948年生,山西省原平市人,历史学家,周代礼学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史专家金景芳先生高足。现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任先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兼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原山西师范大学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

常金仓的个人经历

研究方向

  从事中国先秦史、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学的科学化问题、礼乐文明、文化史学理论等方面,在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结合方面有一定探索,对古代史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并形成了独特的史学理论体系。此外,先生还偶涉神话、青铜器、历史文献、道教、人口学等领域。主要著作有《晋国史纲要》、《周代礼俗研究》、《二十世纪古史研究反思录》、《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周代社会生活述论》等,正在筹划《历史学与人类学》的撰写工作。

人物生平

早年学习   常金仓先生于1948年出生于山西省原平市农民家庭,1968年高中毕业,辍学10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1977年国家恢复招生考试,考入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教育部为了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委托几所部属院校开办高等院校助教进修班,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学习,1985年底结业,次年考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金景芳教授攻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学位,1989年通过论文答辩,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的学习是他学术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间他不仅有机会聆听了历史学各分支学科里不少著名学者的讲演,逐渐建立起一个合理而高效的知识结构,同时迅速地提高了历史认识水平,奠定了以后在专业理论上的发展基础。 工作院校   由于工作的需要,1994年由山西师范大学调任陕西师范大学,1996年晋升教授,2000年与本院同仁一起成功申报了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旋即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在陕西工作的10年中,除为本科生讲授过大量专业课和选修课外,曾先后招收过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两个专业的研究生,1996年获批中国文化史专业硕士点,单独承担了该学位点的建设工作,设置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学术理论。2004年初调任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以来,继续从事本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迄今已培养硕士生、博士生50余人,其中15人取得博士学位,成为教学研究的骨干。本学科的新理论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曾引起全国各地青年学生的关注,报考者遍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 解释历史学危机   国家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引发了历史学日深一日的危机,他认为时势的变化只是导致史学困境的诱因,根本原因在于史学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增进社会幸福贡献甚微。为此,他批判地阅读了19世纪以来西方历史哲学和文化人类学主要学术流派的代表著作,试图寻找中国史学解困的途径。他认为21世纪中国史学必须与传统史学观念作必要的决裂,确立新的史学使命,才能获得新的活力。历史学一向认为自己是一门人文科学而非社会科学,所谓“人文”科学,就是着重解决人的生活态度的学说,就是通过改造人的思想,使他适应社会。但是试图用过往的历史为现代人树立一种人生的观念不仅显得迂阔,而且会扭曲了历史。为此必须告别那种一相情愿而无补于事的政治情结,摆脱形而上学的思想习惯,割舍为满足好奇心而醉心于复原历史面貌的癖好,致力于社会文化原理的发现,利用这些原理使社会的发展更和谐、更合理,从而使人类更幸福。因此,在他的论著中没有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历史故事的复述,没有关于事物绝对开端的推测,没有事件细节的孤立考证。在他看来,历史并不意味着一系列事件的连缀,而是文化精神在特定情境中的展现,因而研究历史不能把兴趣投放在独一无二的事件上,而要投放在由众多事件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上,然后分解这些现象的构成元素,从而把握这些元素彼此的联系,借助这些联系,准确地理解历史,有效地改善社会环境。 科学研究   从吉林大学毕业以来,他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离开上述主题,迄今已发表120余万言的研究成果。1986—1989年间在金景芳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周代礼俗研究》是用文化要素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礼乐文明的最初探索,1993年列入台湾文津出版社“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出版,1995年获陕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1998年辽宁人民出版社“新学人文库”刊出了足以代表他整个学术思想的著作《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本书前面是一篇5万余言的绪论,阐述了他的史学理论,后4章根据这套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若干关键问题如文化类型的确定、早期国家产生的方式、社会变迁等作了别出心裁的解释,1999年获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为了揭示传统史学思想存在的问题,坚定史学改造的信心,1998年后他的研究工作重心转到学术反思方面来,200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二十世纪古史研究反思录》,本书共收集论文25篇,分为6个部分,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每篇论文皆从一个具体案例入手,然后推广到一般理论方法上。本书涉及的史学领域颇为广泛,如指出20世纪中国史学的热点问题——历史分期——是一个混淆了形而上学与科学的问题;讨论早期国家的起源重点应该是它由以产生的方式而非确切的时间地点,因为前者还影响着现代人的行为,后者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本书推翻了自茅盾以来形成的中国神话学体系,指出它完全是进化论的产物;在青铜器断代研究方面,对似乎已成定论的“王号生称”说以及被许多人推崇的历法断代法提出了质疑;在文献的断代、定性方面力证《山海经》、《穆天子传》是战国神仙方士的著作,等等。为了配合研究生教学,最近又出版《周代社会生活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继续强调历史、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原理或法则,在这本书中收入了他近期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周秦文化中的名实律》是他寻求文化规律的尝试,他希望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在文化中概括出规律的可能性;《中国古代的礼品交换与商品交换》揭示出人类剩余产品处置的多种形式,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礼物交换习俗的密切关系;本书的“后论”《中国史学的现代使命》逐一回答了西方历史哲学家关于历史能否成为科学的疑问。近十余年来,他的论著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考古与文物》等著名刊物发表,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引起学术界普遍的关注。 现状   近年来常金仓先生还继续主持和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2005年由四川大学邀请参与211社会科学项目“儒藏”礼学文献的整理工作;目前正承担辽宁省政府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辽河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综合研究”和教育部“礼乐文明与社会和谐”项目。

常金仓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