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姓名:陆俭明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5年11月5日
出生地点:江苏省吴县
夫人:马真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所在教研室:现代汉语教研室
教学、研究领域:现代汉语
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句法、现代汉语虚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方面
开设过的课程:现代汉语、写作、语法修辞、汉语语法专著选读、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语法分析、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学、中国语音声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词汇讲座、中国语教授法、高级汉语写作、中级汉语等。
学历和工作经历
1955.9-1960.7. 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
1960.9.-1979.6. 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
1979.6.-1980.8. 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
1980.8.-1985.9.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85.9.-现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6.7.-现在 现代汉语博士生导师
1981.6.22-8.28. 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东亚系讲学
1986.7.1.-9.30. 应邀赴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东京大学等进行学术访问与研究
1986.9.30.-10.17. 应邀赴香港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1986.12.30.-1987.4.12. 客座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东亚系
1988.2.7.-2.19. 应邀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进行学术访问
1989.10.4.-10.9. 赴美国夏威夷大学参加第22届汉藏语言学会议1989.12.25.-1990.1.2.赴新加坡参加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
1991.11.-2.9. 应邀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华语研究中心讲学
1991.8.25.-10.26. 应邀赴挪威奥斯陆大学东欧和东方学系讲学
1992.11.4.-11.27. 应邀赴日本出席日本中国语学会第42届全国大会,并应邀赴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讲学
1993.9.1.-1994.1.18. 客座教授,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
1994.12.25.-1995.1.6. 应邀赴台湾出席第四届华语文教学研讨会
1995.2.25.-8.31. 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1995.6.26.-7.4. 应邀出席北美第七届汉语研究会
1995.11.22.-11.29. 应邀赴日本出席日中汉语教师学术研讨会
1996.7.13.-7.21. 应邀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讲学
1996.8.11.-8.25. 应邀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审阅华文教材并讲学
1997.4.-1988.3.31. 客座教授,日本姬路独协大学外国语学部中国语学科
著作
汉语成语小词典(集体编写),商务印书馆,1958年。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集体编写),商务印书馆,1982年。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与马真合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虚词(与马真合写),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
现代汉语句法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
陆俭明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现代汉语,(集体编写),商务印书馆,1995年
现代汉语基础(合著,并兼主编),北京线装书局,2000年6月。
现代汉语基础自学辅导(合著),北京线装书局,2001年7月。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与沈阳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重排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编著2005年后未列出
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任副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语文现代化和汉语拼音方案(联合主编),语文出版社,2004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与沈阳联合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师教学用书(与沈阳联合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论文
(共120多篇,以下列出主要篇目):
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载《中国语文》1959年10月号。
“的”的分合问题及其他,载《语言学论丛》第5辑,1965年。
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载《中国语文》1980年1期。
“还”和“更”,载《语言学论丛》第6辑,1980年。
“程度副词+形容词+的”一类结构的性质,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2期。
关于汉语虚词教学,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4期。
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载《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11期。
论左右句子意思的因素,载《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4期。
分析方法刍议,载《中国语文》1981年3期。
“更加”和“越发”,载《语文研究》1981年1期。
关于定语易位问题,载《中国语文》1982年3期。
析“像……似的”,载《语文月刊》1982年4期。
副词独用刍议,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2期。
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载《中国语文》1982年6期。
关于定语和状语的区分,载《汉语学习》1983年2期。
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载《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3期。
关于零句和整句,载香港《语文杂志》1983年11期。
虚词,见《现代汉语讲座》,知识出版社,1983年。
副词独用考察,载《语言研究》1983年2期。
“的”字结构和“所”字结构,见《语法研究和探索》(1),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载《中国语文》1984年5期。
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载《中国语言学报》(1985)总第2期。
“多”和“少”作定语,载《中国语文》1995年1期。
汉语语素和汉字,载《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3期。
“名+在+名(处所)”结构作标题,载《中国语文》1985年4期。
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4期。
虚词研究浅论(与马真合写),见《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关于时间副词(与马真合写),见《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周遍性主语句及其他,载《中国语文》1986年3期。
试论句子意义的组成,见《语言研究论丛》第四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 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情况考察,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4期。
说“年、月、日”,载《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1期。 名词性“来信”是词还是词组?,载《中国语文》1988年5期。
双宾结构补议,载《烟台大学学报》1988年2期。
至今还值得借鉴──纪念《马氏文通》出版一百周年纪念,载《汉语学习》1988年5 期。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作用,见《语法研究和探索》(4),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关于动词、形容词重叠式的词性,载《汉语学习》1989年2期。
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管见,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2期。
“V来了”试析,载《中国语文》1989年3期。
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管见,载《国外语言学》1989年2期。
关于“它所写的文章”的切分,载《语言学通讯》1989年1-2期。
说量度形容词,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3期。
“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载《汉语学习》1990年1期。
述补结构的复杂性,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1期。
汉语句法成分特有的套叠现象,载《中国语文》1990年2期。
谈句法歧义现象(与马真合写),见《汉语论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 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载《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3期。
表疑问的“多少”和“几”,见《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
9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载《语文研究》1990年4期。
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载《汉语学习》1991年1期。
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1期。
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之管见,见《语法研究和探索》(5),语文出版社,1991年。
现代汉语句法里的事物化指代现象,载《语言研究》1991年1期。
8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理论上的建树,载《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4期。
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载《中国语文》1992年6期。
汉语词类问题再议,载日本《现代中国语文法论集》1992年11期。
试论制约句子意思的因素,载新加坡《华文研究》总第4期,1992年。
汉语句子的特点,载《汉语学习》1993年1期。
朱德熙先生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贡献,载《汉语学习》1993年3期。
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载韩国《人文科学》69、70合辑,1993年。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载《中国语文》1994年1期。
同类词连用规则刍议,载《中国语文》1994年5期。
关于新加坡华语规范化问题,载新加坡《联合早报》1995年6月16日19版。
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载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学报》创刊号,1996年。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见俞士汶、朱学峰编《计算语言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名词+动词”词语串浅析(与马真合写),载《中国语文》1996年3期。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介绍,载日本《东方》1996年第187期。
汉语语素和语形,见《古田教授颂寿纪念·中国学论集》,汲古书院,1997年,日本。
有关汉语分词的几点意见,载《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2期。(笔名“进明”)
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与马真合写),见余霭芹、远藤光晓共编《桥本万太郎纪念·中国语学论集》,内山书店,1997年,
日本东京。 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载《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
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郭锐合写),载《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
译文
吴语情貌词“仔”的语源(【美】梅祖麟),载《国外语言学》1980年3期。
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次序(【美】李英哲),载《国外语言学》1983年3期。
序文
1《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序,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2《语体语言教程》(段业辉 著)序,1993年。
3《陆俭明自选集》跋,1993年。
4《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沈阳 著)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5《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韩文译本)序,1994年。载汉语学习》1994年6期。
6《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沈阳、郑定欧 主编)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7《语言文字论集》(新加坡林万菁 著)序,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汉语研究中心,1996年。
8《华文教学应走的路向》(新加坡周清海 著)序,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1998年。
9《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袁毓林、郭锐 主编)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袁毓林 著)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袁毓林 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2《汉语语法变换研究》(方经民 著)序,日本白帝社,东京都,1998年。
13《新闻语言学》(段业辉 著)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14《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日文译本)序,2000年。
15《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沈阳 主编)序,语文出版社,2000年。
16《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詹卫东 著)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张德鑫、靳光谨 编)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10月。
18《现代汉语动词语义计算理论》(靳光瑾 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19《现代汉语名词研究》(王珏 著)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20《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研究》(徐杰 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沈阳、何元建、顾阳 著)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载《汉语学习》2002年第2期。
22《泰语语法新编》(裴晓睿 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3《北京话里的“着(·zhe)”字新探》(刘一之 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4《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历史进程与最新理论》(石定栩 著)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现代汉语词类研究》(郭锐 著)序,商务印书馆,2002年。
26《汉语标题语言研究》(尹世超 著)序,商务印书馆,2002年。
27《语言理解与认知》(崔希亮 著)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28《汉语语义结构研究》(李芳杰 著)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29《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廖美珍 著)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
30《汉语句法引论》(徐丹 著)序,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
31《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戴昭铭 主编)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32《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朱彦 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3《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熊仲儒 著)序,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34《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袁毓林 著)序,商务印书馆,2004年。
35《汉语教学与汉语拼音正字法》(许福吉、冯志伟 著)序,新加坡,2005年。
36《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刘丹青 主编)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37《嘻哈说唱学汉语》(卢毓文 编)序,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
38《“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语为例》(甘瑞瑗 著)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9《隆回湘语动词句式的配价研究》(丁加勇 著)序,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商务馆学汉语词典》(鲁健冀、吕文华 编)序,商务印书馆,2006年。
41《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吴海波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2《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正光 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43《商业汉语口语研究——现场促销语言调查与分析》(张黎 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44《动态语言知识更新研究》(张普 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
45《韩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钱玉莲 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6《〈庄子〉动词配价研究》(殷国光 著),XXX出版社,2008年。
47《四种媒体新闻语言比较研究》(段业辉 著),XXX出版社,2008年。
49《言语交际学重构》(刘焕辉 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50《实用医学汉语·语言篇》(朱徳君、程乐乐 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51《全国优秀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论集》(赵晓非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52《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袁毓林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3《汉语词类划分手册》(袁毓林 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个人主持或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
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1997.1-1999.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本人主持。正在进行中。汉语词类问题研究,1986-1990,
“七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朱德熙牵头,本人参加。已完成,并即将出版专著。
现代汉语词语语法信息库,1986-1990,
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俞士汶牵头,本人参加。已通过国家鉴定。
面向汉语理解的短语信息库的构造,1995.1-199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俞士汶牵头,本人参加。该项目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为优。
宋代名家诗网络检索系统,1996-1997,与台湾元智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项目,本人参加。已完成,在华盛顿大学演示得到广泛好评。
获奖情况
1978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
1992年,论文《“V来了”试析》和《“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荣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1996年,以陆俭明牵头申请的《现代汉语》教材荣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1996年,以陆俭明牵头申请的“现代汉语系列化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7年,以陆俭明牵头申请的“现代汉语系列化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8年,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本人第三研制者)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9年,以陆俭明主持的主干基础课程“现代汉语”获北京大学优秀主干基础课。
2002年9月,由陆俭明主持的“现代汉语”课程获北京大学优秀课程称号。
2002年9月,获得北京大学2001-2002年度教学优秀奖。
2003年9月,获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3年9月,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一等奖。
2003年12月,《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丛书》(内含《陆俭明选集》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2003年,由陆俭明主持的主干基础课程“现代汉语”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5年9月,“汉语和汉语研究”通识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北京大学)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2006年12月,《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荣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社会兼职情况
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市社科联中文评议组成员
国际汉语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
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兼常务理事
新加坡教育部华语规划和发展署华语顾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语委研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全国高等学校自学考试中文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力语言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 吕叔湘青年语言学评奖委员会委员
浙江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中文系兼职教授
《语言学论丛》、《当代语言学》(前《国外语言学》)、《北京大学学报》、《世界汉语教学》、《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编委,《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中国语言学论丛》顾问。
为师风范
在大师辈出的北大中文系,有这么一位已介古稀之龄的老师,提起他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以示称赞;求学阶段如果错过了他的课,还会被视为终生的遗憾。他就是执着于教员生涯近半个世纪、至今仍然在讲坛孜孜以求的陆俭明教授。
为师风范:接过朱德熙先生的教鞭
“虽然在心里将他的形象刻画了千万遍,但第一次看见他走上讲台,还是感到一阵惊喜。七十岁的老人,腰板挺直,精神饱满,用他那高八度的嗓音大声说着——求知,千万不要怕丢面子,要学会u2018脸皮厚u2019,多求教”。
2003级中文系的一位学生这样形容陆老师给她留下的第一印象。
清矍瘦削、精神抖擞;走起路来,脚下如有风助。这便是陆俭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话匣子一经打开,他那高亢洪亮的声音便立刻会让你感觉到,让人为之一振的表象背后,一定有着坚定不移的精神支撑。也许同中文系大多数老师一样,是盛唐气象、魏晋风骨浸染的结果。
“作为教师为学生好好上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陆老师告诉记者,虽然赢得了很多名师奖项,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是“一个教员应尽的责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1960年一毕业就登上讲台的陆俭明,做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教员,在他骨子里,“做好教员”一直都是中文系的传统。“在我读本科的时候,给我们来上课的都是国内相关领域里的顶尖大师。文学方面有游国恩、林庚、吴祖湘、王瑶,语言学方面有王力、魏建功、高明凯、袁家华、朱德熙、林焘等”。他认为,北大中文系一直以来秉承的“教授开课”的传统特别有意义,教授们在学术、学风、为人上的一言一行对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朱德熙等老先生们给了陆俭明许许多多的影响。除了对学生的一片热忱之心以外,还有治学的严谨、为人的朴素、甚至授课的技巧。“朱先生讲语法课,条理清晰、举例详实,又不失风趣,同学们都觉得听来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朱先生的课特别受人欢迎。我曾经向他请教诀窍,他嘿嘿一笑,u2018哪里有什么诀窍?u2019之后,他停顿了一下,说道,u2018不过,有一点很重要,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u2019”1960年毕业后一直跟从朱德熙先生在现代汉语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的陆俭明认为,正是这一句话,让他时刻谨记、受用终生。
在陆俭明的脑中,永远萦绕着下面的问题——怎样讲,能让学生听得更明白?怎样练,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怎样处理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方法之后能更为熟练地应用?对于超越的不懈追求成了陆老师心中永不停息的思索。正是这种求索让他在教学领域里不断地革新,在接过朱德熙先生的教鞭讲授《现代汉语》、《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分析》等课程之后,一步步赢得了“颇有朱德熙风范”的赞誉。
讲坛心经:化枯燥的理论为愉快的探索
“他思维敏捷而视角新颖、知识渊博而孜孜以求、讲课精彩而朴实无华、技高一筹而谦虚谨慎、工作量大而一丝不苟,教给我很多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
2004级研究生王定明对陆俭明的评价,很多学生都极为认同。
他的课,在中文系荣登最受欢迎之列——1996年,以陆俭明牵头申请的《现代汉语》教材荣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1997年,以陆俭明牵头申请的“现代汉语系列化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9月,获得北京大学2001-2002年度教学优秀奖;2003年9月,获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3年,由陆俭明主持的主干基础课程“现代汉语”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与他对语言教学的执着精神是分不开的。
拿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当研究对象
“教学与科研从来就是不可分的。”陆俭明老师还一直坚持认为,做教学比做科研要更有意义。因为,教学会使你永远跟一批又一批充满着青春活力、代表着时代发展趋势的年轻人在一起,一方面,年轻人的活力会感染自己,不会使自己变得老气横秋;另一方面,学生总有提不完的问题,这些都迫使自己去思考,就连学生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错误的语言使用,也都颇有价值,陆老师认为,所有这些都会成为研究上的切入点。
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和汉语研究》等,陆老师所开的课程,都会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一定要多做练习”是陆老师的一个指导思路。每周一般有8-10个学时,3-4门课程,一般情况下,每门课程都会有至少四次练习,《现代汉语》课练习最多时在一学期内竟然要学生做了二十几次练习。
翻开学生的作业本,每一道出错的题目旁边都会有陆老师亲自修改指导的评语。虽然练习量大,但陆老师却向来都是亲自批改作业。“只有你自己批改,你才能从中得到反馈——知道你所教哪些内容他们掌握了,哪些却没有,以便以此为依据来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更重要的是,你还能从学生不正确或不准确的答案中获得启发与灵感,而学生错误的语言使用也往往能成为语法研究、思考的起点。”
“*我们去吃餐厅”、“*今天我吃勺园7号楼食堂”、“*喝他昨天买的杯子”……这些让我们听来忍俊不禁的词语搭配就出自留学生的练习和言谈话语。陆俭明说,“你看,你教给他们说,u2018吃食堂u2019后面的“食堂”是处所宾语,意思是在食堂吃,“吃大碗”后面的“大碗”是工具宾语,意思是用大碗吃。他们学了以后就能动地举一反三地开始造句了。可是就造出了上面的病句。按老师教的思路,似乎没有错啊,但为什么有的时候说得通,有的时候却说不过去了呢?这里面的现象就颇值得研究。”
“每一门课刚开始的时候,陆老师都会留下自己的E-mail地址,这一点都不奇怪,但是他还要求学生们在发给他E-mail的时候,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以便他能和大家通话,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因为电话里谈可以互动,也容易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而且比较节省时间。”采访中,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谈起这一点。也许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陆老师对教学、对学生的深厚的爱。
由“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引出教学革新
课堂上的陆老师,严肃而不失慈祥。他时而露出孩童般纯净的笑,时而又表现出不易察觉的“狡黠”,前者是在解答疑惑之后,而后者,则表示他要抛出新的疑问。中气十足的他,伴着有力的手势,写下苍劲的板书,然后小步于三尺讲台,不经意间便将学生们带进了似显枯燥但却意味无穷的语言世界。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这门课,一直都是以各种研究方法理论为纲展开讲解的,当然同时列举大量的例子加以说明,然而,长期的教学实践让陆老师发现,这种方法学生虽然比较便于记笔记,但是学生普遍不会很好地应用,与真正的语言研究更是有所脱节。在反复的琢磨中,陆老师自创了“举例子—发掘问题—引导解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的引导式教学模式。
这源于八十年代的一次语言学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陆俭明把自己在层次分析法研究中的一个假设性结论拿出来向朱德熙先生请教——假如A、B、C三个连锁的、层层含有领属关系的名词所组合成的偏正结构,一定是前两个先组合再与第三个组合,即应该为AB+C,而不是A+BC。如,“张三的哥哥的钱包”,肯定是“张三的哥哥”先组合,然后再与“钱包”组合。朱先生想了想,也大致表示认同。这时,与朱先生同住一个房间的社会科学院教授李荣先生举了一个反例,“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前两个先组合(即祖父的父亲)与后两个先组合(父亲的祖父)是等值的,都可以获得“曾祖父”的理解。
陆俭明的假设性结论有了反例,使他陷入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朱德熙先生的指导下,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举出了无数实例来验证之后,他终于得出了一个最终的结论——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有极强的规律性,原先考虑的这类结构的层次构造没有错;“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看来是个特例,但它的特殊性仅仅表现在其构成成分都是同一个指人的名词“父亲”,而决不可以越出整个这类结构规则的制约。
随后,他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讲授开始进行改革。在课堂上,一开始不是先解释什么是层次分析法,而是先将李荣先生的质疑抛给学生,让大家一起来想怎么解释这样的反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例。陆俭明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面对这样的研究课题,具体的研究工作该怎么展开。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他总结性的告诉学生,“首先要查找参考文献,看前人是否已经讨论过这一类问题。同时要研究确定指人的名词的范围,并进行合理的分类,因为不同类的指人名词,其组合功能会有所差异。”然后边组织大家讨论、边引导学生将指人的名词进行两两组合,先从中总结出一些组合的初步规则,再引导大家进行三三组合、四四组合、五五组合、六六组合的考察分析,不断验证已有的规则,不断加以修正,同时不断修正指人名词的分类。在一次又一次举例验证之后,他引导着大家一步一步地探究出指人的名词互相组合的规律。在总结出大致的结论之后,陆老师告诉大家,“我们刚才的讨论隐含了一个理论方法——那就是层次分析法。”紧接着,他结合之前的案例告诉大家,层次分析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客观依据是什么……。在将自己的思考、论证过程在课堂上重新演绎一遍以后,学生们对这一语言现象有了清晰的结论,还对层次分析法有了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切切实实地对这一方法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体验。
为引出专题而精心挑选的有趣案例成了陆老师课堂上的一大法宝。用案例引出问题,然后进行推导,最后再得出结论。从陆老师的课堂上下来的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探索中领会了看似枯燥不堪的理论方法,在学会实际应用之外,还培养了严谨的学风,也初步有了一定的科研意识。很多后来走上语言教学、科研岗位的学生对于当初的这种训练满怀感激,认为“陆老师不仅给学生授之以鱼,更注意授之以渔”。
学问秘诀:培养思考的脑袋
“他的眼睛里闪着一种光,一种因为思考而喜乐的光,一种因为求得真知而安心的光。”
一位学生在学期末的课程总结中如此写道。
“不能死记硬背,要培养思考的脑袋。”这一思路具体地体现在陆老师的每一个教学案例中,也贯穿于他整个的教学、科研生涯中。
没有浅尝辄止的概念
在陆老师的字典里,没有浅尝辙止的概念,每一个问题他都会进行深入的、细致的思考。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构成偏正结构的规则探究出来之后,陆老师并没有止步。“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的普遍组合规则应该是的AB+C,那为什么“父亲的父亲的父亲”采用A+BC的切分,会跟正确的AB+C切分得到相同的值呢?是不是可以有所例外呢?他不依不饶地把这个问题再次抛给学生来讨论。通过讨论,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他最后指出,至于为什么两种切分其结果会是等值的,这纯粹是有条件的偶然的巧合。而这种有条件的偶然的巧合即使在最为严密的数学中也会发生。例如,“3+4×1=?”下面A、B的回答虽然答案是一样的,都是7,但并不能认为都是正确的,数学老师会判(B)为错:
(A)3+4×1=3+4=7
(B)3+4×1=7×1=7
因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规则是不能违反的;这种巧合的条件是被乘数为1。那么采用(B)切分的本质错误在哪里呢?主要是错误地运用了“代入法”。陆老师告诉大家,任何一个数目,都既可以采用综合性的表述,也可以采用分析性的表述。例如数目7,所谓采用综合性的表述,就是用一个特定的数目字(譬如7)来表达;所谓采用分析性的表述,就是用“3+4”、“9-2”、“21÷3”等这类算式来表达。面对一道数学题,我们不能看到“3+4”就用7来替代,然后往下运算。因为这种代入不能保证内部构造的合理性,会破坏“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规则。语言中的情况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用“祖父”这一综合形式来替换“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中的“父亲的父亲”时,并不能保证不破坏内部应有的层次构造。
……
就是这样,在他的一次次追问中,在他引导下的一次一次的讨论中,大家渐渐明白了对语言现象的研究思路及内中的奥秘,甚至对整个语言科学的神奇与奥妙也有了些领略。
从整个科学领域寻找启示
“求知的关键在于——勤字当头,锲而不舍,脸皮要厚、不耻下问。”陆老师经常向学生们传授着各种各样的学习箴言。他自己更是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处处做着榜样。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陆老师说,自己的很多学术研究都是处处留心而得来的。在《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这一篇学术论文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易位句的特点,这篇文章得到了吕叔湘、朱德熙等老一辈语言学家的充分肯定。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就始于一次乘坐公交车的经历。“你买票了吗?”“买了,我。”后半句答话就这样引起了陆俭明的注意,也因此引发了整个学术界的大讨论。
在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40余年间,他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撰写、编著了15部专著和教材(不包括集体编写的),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专著和教材如《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与马真合写)、《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与沈阳合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和《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等。这些颇有见地的学术成果都是他随时随地地取材、思考的结果。
除了在语言现象的矿藏里面不停地挖掘、探索之外,他还广泛地涉猎着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是因为他意识到,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原来所学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科学教学科研的需要,在本专业方面,他感觉到原来的研究方法已经变得不适应本领域里的新发展。采访中,陆老师也表示,虽然年事已高,学习起新东西来比较累,但是他会一直坚持下去,因为已经习惯了,“只有这样做了,心里才会比较舒坦。”
正是对于科学的热爱,他教育学生们要坚决摒弃门户之见,要坚持多元论;他还反复地告诫学生,科学领域里出现过的有价值的理论方法,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都避免不了有它的局限。需要注意的是,后出现的研究分析方法对先前的研究分析方法来说,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互为补充,是发展。“就像20世纪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对19世纪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补充和发展一样。”因此,“观念的解放、更新最为重要。这是整个人类科学发展史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道理。”
无止境的探索、思考、求知,会让很多人感到苦不堪言,但陆老师却觉得“乐在其中”。正是在不懈的追求与随之而生的快乐当中,陆老师保持着健康的体魄。他说,七十出头了,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等老年病在他身上毫无踪迹。如今,他还担任着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的职务,为了让整个人类都了解到汉语世界的奇妙,让汉语走向世界,他满世界奔波着,并在忙碌中着享受着巨大的富足与快乐。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