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飞(物理学家)

简介: 王鹏飞,1920年12月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大气物理学家,气象史志研究学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史志研究会主任。1945年国立中央大学气象系毕业,历任中央气象局工程师,编译室副主任,宣传出版处副处长,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副主任,气象物理系主任,名誉主任及院学报顾问。王鹏飞长期从事云雾物理、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天气导变的研究理论。
[展开]

王鹏飞(物理学家)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

1920年12月,王鹏飞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

1945年,国立中央大学气象系毕业,历任中央气象局工程师,编译室副主任,宣传出版处副处长,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副主任,气象物理系主任,名誉主任及院学报顾问。

1960年,朱和周、王鹏飞、冯秀藻一起负责筹办南京气象学院并分别筹建最早的三个系科——天气动力系、大气物理系和农业气象系。从此,他就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不辞辛劳,与学校一同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当大气物理专业需要开设云雾降水物理学时,是他,第一个承担起开新课的任务,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写出了一本七十万字的讲义;当空气污染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是他,主动请缨,在半年内完成了“大气污染简编”讲义的编写工作,并最先承担了“污染气象学”课程的讲授任务。他奋战在学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三十余载,先后编写了十余部几百万字的教材,讲授了三门基础课和六门专业课

1983年起即与谢义柄,吕东明,洪世年等创建气象史志研崐究会,并成为该会主要负责者。历任该研究会主任,组织年会及研崐究活动,这是我国唯一进行最早气象史研究的民间学术团体,挂靠崐于南京气象学院。曾培养气象史志人才,交流气象史志研究,提出崐研究范围,拓宽研究领域,激励气象史志著作,评价研究成果,纠崐正研究的传统气象史志内容及研究方法,支持并发掘新史料。其所崐写的大量气象史志论文,在史学界,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史崐学界,气象学界有一定声誉。强调气象史研究应包括自然气象史,崐学术气象史,社会气象史,并应重视思想史及方法论,丰富了气象崐史志研究的内涵。作为南京竺可帧研究会成员,曾任上海气象史办崐顾问,50年代曾任《天气月刊》编委。曾为中国气象局《中华人崐民共和国气象史》及《新中国气象事业回忆录》撰稿。

1985年,曾参加中国气象学会访日,在日本筑波气象研究所作中国气象学史报告。

王鹏飞

1986、1987年,曾被聘为〈中国科技史料〉通讯编委,又曾任江苏省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两届常务委员。

1985、1990年,分别荣获南京市劳动模范及全国气象系统劳动模范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11年3月25日14时3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鹏飞在大气物理学研究中,主要研究宏微观云崐雾降水物理学,天气道变(人工影响天气)学,大气光、声、电学,崐大气污染学,普通气象学等。有上述诸方面的讲义、著作及研究活崐动和论文。50年代即进行科普活动,在全国性科普刊物《科学大崐众》代表气象学会主编《大众气象》专摘。60年代后,在全国及崐江苏气象科普进行理论及实践指导,作品宣传,评议及组织科普书崐刊文摘等活动。

1951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委托中国气象学会编订《气象名崐词》,王鹏飞负责提供高空气象学名词,此书于1954年经审查出版。《俄中英对照气象学名词试用本》(1958年),《大气科学名词》(1988),王鹏飞亦曾任编审委员。1985-1990年成为南京气象名词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在1987-1992年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的《自然科学学术语研究》刊物上,几乎每年都有他的有关气象科学名词的研究论文发表。讫今仍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及《辞海与通信》等刊物上发表有关论文。在辞书编撰方面,1960年起至今仍任《词海》编委及其气象分科主编(1960-1999)。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1987),《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崐(1986)、《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大气科学名著》(199崐2)等的编委及分科主编还曾任《气象学辞典》(1985)全书的责任主编及气象学分科主编,为《中华名著要籍精诠》(199崐4)编委及撰稿人,《外国人名辞典》(1988)编委成员,并曾为《大气科学辞典》(1990)特约撰写《中国古代气象学》。

学术论著

专著:《祖国的气候》(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平流动力理论介绍》(财经出版社、1954);《气象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1959);《中国古代气候学史》(科学出版社、1985);《微观云物理学》(气象出版社、1989)等书,计百余万字。

译书:《国际云图》(科学出版社、1964);《物理气象学》(科学出版社、1960);《云物理学简编》(科学出版社、1983);《大气科学概观》(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

讲义:《云雾降水物理学》(1965);《气象科学》,《大气声学》,《大气电学》,《高层大气学》(1964),《蒸发、凝结和天气现象》(1980);《云雾降水物理学》(宏观部分);《云雾降水物理学》(微观部分、1980);《大气污染学简编》(1983)等计80多万字。

辞书编撰:已列于本文(二、3)中。

各种论文:共发表过各种论文合计二百多篇,内容包括大崐气物理学,古气象史志等各门类,气象名词研究等。1985年以前,以大气光象、云雾物理、降水观象、污染气象及人工影响天气等论文为多。1985年以后,以气象史志研究,气象名词研究论文为多。

“云雾降水物理”论著及研究工作

①60年代,首先表示u2018气态直接凝为固态u2019的术语u2018凝华u2019一词,不仅在气象学界,而且成为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普遍使用的,作为自然科学各学科共用词汇。

②在我国首先编撰《微观云物理学》专著(气象出版社,19崐89),全面透彻地阐述云雾降水中的微观现象,微观过程及微观原理,填补了微观这方面专著的空白。

③发表u2018冰雹移动规律初探u2019(1973,中央气象局《人工防雹及降水科教座谈会报告选编》),对冰雹移向和天气形势、山区地形、平原地貌等的关系作了探讨,从原理上阐述冰雹移动及发展动向,对理解雹云移向的变化及防雹活动,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④发表u2018巨淞形成机制的探讨u2019(1980、《南京气象学报》,u2018大雹乎?巨淞矣u2019(1982、《气象杂志》),u2018再论巨淞的形成u2019(1982、《气象杂志》)三文,提出了一种罕见的气象现象(巨淞),解决了内蒙、山西、东北各地山谷出现巨大冰块的来源机形成机理,指出巨淞与大雹在形成及结构上的区别。

“天气导变”论著及研究工作

①1958年发表了u2018人工控制云雾u2019(《天气月刊》,19崐58第六期),在吉林省抗干旱人工降雨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降水效果。

②1959年发表了u2018局部天气控制u2019(《物理通报》,19崐59)宣传了天气导变科学原理,1980年,正当我国一股否定u2018人工影响天气u2019的科学性风潮时,发表了u2018天气导变学发展的讨论u2019(《气象教育与科技》,1980,第三期)从人工影响天气的历史发展,论证了它是一门科学,提出了u2018天气导变u2019的新概念,说明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u2018导变u2019,并非u2018直接控制u2019,只是起到引导自然演变的作用。1990年发表了u2018天气导变研究方向刍议u2019(《南京气象学报学报》,1990,第三期),分析了天气导变在上古、中古、近代的技术发展历史及当前天气导变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u2018云特性场分析u2019这个新思路。

“大气声、光、电学”论著及研究工作

①发表了u2018鸣沙共振和沙坡调节理论研究u2019(1990,《宁夏气象》)利用热气泡共振理论解释沙漠鸣沙机理,对宁夏利用沙漠开发旅游资源,有重要意义。

②发表了u2018光柱林立u2019(1978,《气象》),u2018主要荤象形成原理u2019(1981,《气象》),u2018瀑阴沫华u2019(1984,《气象》)等一系列大气光象论文,阐述了出现特异光象的具体机理,并对一些不正确的说法,给予说理性的否定。

③发表了u2018云电闪过程u2019(《气象》,1976)一文,除阐述云电闪过程外,还指出云电闪闪道的随机性和选择性,说明一般云电闪初出云底,其位置、方向、强度受闪道曲折、分支、正空间电荷气块的分部及空气闪电导率大小分部的影响。这个规律,在预防闪电打击的研究中,很有帮助,曾引起电信部门的注意。

“大气污染、气候变迁”论著及研究工作

①1983-1984年曾组织南气院师生为扬子乙烯工程公司进行建设前的大气污染评价工作,并建设了观测场。该项工作得到了该工程指挥部组织的80多位专家教授的肯定,一致认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②1989-1991年,作为顾问,参加了重庆雾害的研究,并重庆作了学术报告,对参加此项研究的师生,进行研究思路及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指出应跳出传统的研究方法在收集地面和高空资料的同时,应将人口增加、燃料增多、市区扩大、交通和工业污染、水面效应、热岛效应、水陆风、峡谷风、地形、季节等因素考虑在内。

③1980年发表了u2018节气顺序和我国古代气候变化u2019(《南京气象学报学报》,1980),通过历史上多次u2018惊蛰于雨水u2019顺序颠倒及u2018谷雨与清明u2019顺序颠倒的变动,从古籍中有关气候变化的线索,得知自先秦至今,我国发生的五次气候变迁。这种研究方法,得到有关研究者的注目。

“气象名词及词汇”的论著机研究工作

在《科学术语研究》(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发表的论文有u2018科学名词审定的总原则u2019(1986),u2018词汇其义与约定俗成的界线探讨u2019(1987),u2018定名贴确,方有效益u2019(1988),u2018怎样才能贴切地拟定科学名词u2019(1989),u2018社会对科学名词的影响u2019(1992)。在《辞海与通讯》发表的论文有u2018大气保温效应为何不能称为温室效应?u2019(1996),。在《南京气象学报学报》发表的论文有“怎样定u2018HOMOGENOUS崐ATMOSPHEREu2019、u2018HOMOOSHPEREu2019、u2018SCELEHEIGLITu2019的中文名词”(1987)等文,成为我国唯一认真对气象学名词探讨,并能从理论及实用给方面加以细微考虑及发表大量论文的气象专家。

“气象史志”论著及研究工作

①为创建和发展气象史志研究会,发表了一系列推动行论著,如u2018开创中国气象史志研究的新局面u2019(《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u2018中国气象史研究中怎样继承竺可祯的开拓精神u2019(《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8),u2018对气象史研究会实践活动的深化认识u2019(《贵州气象》、1991),u2018三届不负春风托,崐十年育的陵云志u2019,u2018气象史志研究会成立十一年的经验和成就u2019(《庆祝中国气象学会成立七十周年...论文摘要》、1994),等论文,阐述了气象史志研究会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覆盖面、研究方向机研究总结、研究成果等,统一了气象史志研究会成员的思想,得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史志办公室人员的认可,为?今后气象史志研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将地球大气的形成及垂直分层的机制及过程,作为气象史研究的一部分。曾发表u2018现代地球大气成分是怎样演变过来的?u2019(《十万个为什么-地球史》、1978),198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p148-p152刊出的u2018地球大气演变一文u2019,这些在以前的有关大气科学教材及气象史研究中都是缺乏的,王鹏飞首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③王鹏飞对殷商时代气象史也十分重视,1977年即写出《甲骨文中的气象知识》,其内容为各方面所引用。1993年撰写的u2018甲骨文气象资料类举u2019(《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张德仁、1993)一文,分类列出甲骨文气象卜词400多条,十四大类,76项,并注明其来源、年代。是迄今卜词气象分类例举中材料最丰富的论文。此稿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④在我国第一次编写出《气象学发展年表》(1985、《气象学词典》附录),《气象科学大事年表》(1987、《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附录)。这些年表,将世界上气象科学发展重大事件,列于表内,非常便于查考。另外,还发表《大气科学发展简史》(198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及以“大气科学发展简史”为题发表的另一编论文,在《气象教育与科技》(1985,1986)连载,使世界气象发展的脉络,更为清晰地展现在我国读者面前。

人才培养

1946、1947在成都凤凰山测候训练班教大专水平的学崐生u2018动力气象学(即u2018理论气象学u2019)u2019,1950-1954年在北京军委气象局先后与清华大学气象系合办的气象人员训练班及由军委气象局自办的训练班中任教员及教务主任,1954年后,曾主持中央气象局编译室,负责《天气》等刊物,在该刊发表为提高全国气象台站气象学基本水平的大气物理方面的文章及讲座,1960年后,调南京气象学院,为创办气象学院及其气象物理系而努力。曾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教员试讲制度,并以身作则。又曾组织师生赴安徽宿县参加人工消雹实践。还曾组织师生进行南京扬子乙烯工程建设的大气污染预评价实践(1983-1984),对重庆雾害的研究,曾对教员加以指导。1985年曾被聘为空军气象学院兼职教授,还曾为试用美国最新气象高等教材,而带领教师翻译《大气科学概观》(1981),其翻译的《物理气象学》(1960)一书,曾为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及兰高所招收研究生必读内容,曾编有气象学、大气污染学、大气物理学、高等大气学等大量讲义,为学生所欢迎。其中u2018文革u2019前所编的均为有关院校索取几绝。曾带研究生20多名,还多年受聘为江苏省高校地学(包括气象、地理、地质)教员职称评审委员,并多年多次受聘为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兰高所,气象科学研究院,江苏及南京环保所,安徽及江苏气象局等单位的职称及研究生学位评审成员。

年过花甲之时,他本可以在家安享清闲晚年,他却仍然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毅然投入到气象史这个相对比较“冷门”的领域,潜心研究,成绩斐然。他继承并丰富了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气象史方面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令人信服的材料,发表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专著论文,他在中国气象学年会和中国地学史讨论会上所做的报告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为了尊重历史,尊重客观事实,他不仅查阅大量文献,还经常外出实地考查。六十多岁仍然远赴广州、西安、乌鲁木齐、连云港等地的历史遗址作现场调查,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笑言道:“外国人正在研究中国气象史,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研究外国气象史?六十正当年,莫道桑榆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愿意做。”他的开拓性研究填补了我国气象史研究的空白,使我国气象史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其中,既有王老作为学者强烈的使命感,更有他对祖国气象事业的忠贞之心。

令人敬佩的是,如今王教授年近九十仍然矢志不移,奋斗不息,去年他还发表了好几篇文章。他常说:“我之所以能为祖气象事业做一点工作,完全归功于党。我是祖国的儿子,我要把全部身心献给祖国的气象事业。”在八十岁寿辰时,他深情感谢可爱的祖国,他说“由于祖国的发展,才使我有发挥所长的可能”。他也曾对张培昌教授说:“一个人年纪大了不能什么事都不做,要做一点,对社会才有意义。

社会任职

中国及江苏省气象学会理事

江苏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崐会主任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普工作全国委员会主任

江苏气象学崐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人物评价

王鹏飞在气象辞书编纂及名词研究与气象科普工作等方面,卓有成就。他是解放前毕业的中央大学气象系第一届唯一的毕业生,新中国气象事业有他写下的浓重一笔;他是南京气象学院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三尺讲台有他洒下的辛勤汗水;他是中国气象史志研究的权威,历史长卷中有他留下的光辉诗篇;他是我国气象科普的著名前辈,气象走进千家万户有他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精心育才、甘为人梯、学德高尚、谦诚待人,广受学生爱戴,深得同事敬重。作为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凝结了王教授大量心血。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