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恭

简介:庞恭,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出自《战国策·魏策二》。他的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的无知,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成语“三人成虎”或“三人成市虎”,借来比喻谣言掩盖真相的情况。
[展开]

庞恭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

  庞恭,战国时期魏国人。

  出处:

  《战国策·魏策》

  庞恭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王曰:“否。”“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5)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7)市之无虎也明(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11)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翻 译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 要陪同太子去赵国邯郸做人质,他担心走后朝廷上的小人会乘机造谣中伤他,所以临走前向魏王进言。他打了一个比方,问魏王如果有人告诉他墟集处有老虎他信不信,魏王说一个人这样说他不会相信,但两个人也这样说他便会有点怀疑,若是有三个人这样说,他就会相信了。于是庞 立即指出自己将要远离魏国,由邯郸到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远过朝廷到墟集的距离,背后诽谤他的小人也不止三个,希望魏王能够明察。庞 离开魏国之后,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太子充当人质期满回国,庞 却未能再获得魏王的召见。

庞恭

注 释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2.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3.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4.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5.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6. 果:果真.

  17.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18.反:通“返”,返回

  19.太子:此指魏国的王位继承人

  20.过:超过

  21.果:果然

  22.得:能够(得到)

赏析

  本节文字主要通过对话刻划人物。例如魏王三次答话,由开始不信而说:“否”,到将信将疑而说:“疑之”,到最终深信不疑而答:“信之”,一步一步写出他对谎言态度的逐渐动摇,寥寥几笔就把一个缺乏主见、昏庸无能的君王形象勾画了出来。庞 那一番说话,亦甚有战国时期人物的特色。当时的贵族大臣,已经不似两周时期的公卿那样温文尔雅,他们说话很多都是直言不讳。庞 直接说出他的处境,背后议论他的人,不止三人,三人成虎,谗言的威力更大。他一心希望事先向魏王说明,“愿王察之也”,但遇上魏王这样的昏君,结果庞 的忧虑终成事实。庞 的话,将他的思想感情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非常富真实感。

寓意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的无知,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成语“三人成虎”或“三人成市虎”,借来比喻谣言掩盖真相的情况。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涂说,否则“三人成虎”,假话传的次数多了,也能使人误信为真。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