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61年在苏联科学院获付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现任国际气候和环境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还曾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1995~2000)。
主要贡献
在大气动力学、地球流体力学、数值天气预告理论、气候数值模拟和预测理论、计算数学、大气遥感理论以及自然控制论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贡献。 首创半隐士差分法,提出最早的成功积分原始方程的方法,创立严格保持能量守恒从而完全克服非线性计算不稳定的差分格式,至今仍广泛应用;建立了严谨的地转适应过程理论;解决地球流体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最佳信息层理论以合理地选择遥感通道;他和他的研究集体设计的有中国创见的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能成功地模拟出亚洲季风雨带的推移、大洋环流和中国近海环流流系(如南海暖流等),成功地用来作我国跨季度旱涝预测;还成功地用数值方法模拟河湖沉积和三角洲发育过程。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个人著专著二部、合著多部;发表论文近百篇。培养出硕士和博士数十名。
荣誉奖项
1979年12月的一天,北京西苑饭店,当曾庆存被中华总工会安排住在这个当时北京最豪华的地方时,他很是费解,怎么可能把我评上劳模?
就这样,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曾庆存成为“文革”后中国第一批劳模中的一员,当时他的身份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而在当选之前,没有任何人告诉过他有这么回事。
如果联系到此前几年曾庆存在大气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也许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获此殊荣了。
相关事件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的政治气氛开始出现了一丝松动的迹象。也正是在这一年,5位知名的留美华人科学家回国访问,曾庆存受邀参加了座谈。早在3年前,周恩来总理提出中国要发展气象卫星时,曾庆存就已经开始参与气象卫星的整体规划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发言权。
在那次座谈会上,中国第一航空风洞设计者张捷迁介绍了美国气象卫星的发展趋势,听完后,曾庆存当场提出了他认为错误的地方,这让在场的科学家无不感到意外。“他们想,怎么在中国还有人听懂,而且还能指出其中的错误?” 也许是他的一席话引起了领导的注意,没过多久,总参谋部气象局就找到他,希望他能写一本对气象卫星工作有帮助的书。一年过后,名为《大气红外遥测原理》的书就出版了。虽然只是内部发行,但由于书的内容和观点都很新颖,在学界还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只要我能找得到的资料都看了,老实讲,他们的水平很一般,国外的东西常常就事论事,我不是单单把它拿过来,而是有比较的。”曾庆存把遥感问题第一次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并由此一炮而红。
紧接着,总参谋部气象局又约他写第二本书,是关于数值天气预报的,可是就在这时,曾庆存病倒了,他的爱人、哥哥也都生了病。当时他们还要给老家寄钱,曾庆存一家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这样的日子足足持续了两年,直到1976年打倒“四人帮”前夕,病情才慢慢有些好转。
组织关心
1978年是曾庆存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自他的第二本书在这一年出版后,好运不断降临:他不仅由助理研究员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而且还成为国家给知识分子发津贴的第一批受益者,拿的50块钱是当时的最高标准,“只有4、5个人,陈景润也是其中一个”。
刚开始,他不肯要,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由于他是留苏回来的,工资比一般人多出11块5。“有很多工作做的比我好的,我凭什么拿得比人家高这么多。”那会儿,曾庆存感到惶恐不安,推迟了半年后才接受了上级的安排。
淡泊荣誉
此后,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光是当年的科学大会上,他就有3项研究成果获了奖。过了不到两年,年仅45岁的曾庆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中国科学院的历史上也并不多见。但是,这些荣誉和“劳模”称号一样,曾庆存一直都不怎么看重,他看重的只有两点:第一,在科学上水平是高的;第二个,国家能用上你的。“这是最高的奖赏,比任何别的都强。”
当选为院士那年,曾庆存正在美国进行科学交流,这是自50年代双方交流中断之后,中美科学交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恢复。1984年,曾庆存当上所长之后,这样的交流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公开化,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所提高,“现在我们所在国际上是很有名的。”
虽然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大气学家,但曾庆存的科研经费并不比别人多,“历来都很少,甚至说少得可怜,我不是善于争取经费的人,也不是善于活动的人。”1990年,他参加世界气候大会,发现世界性气候问题研究水平很高,如果中国不搞“会非常危险”。
于是他就给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写信,最后也有关领导批复了,还立了项,但经费却到了别人手里。后来,还是在科委工作的钱其琛的女儿为他筹来了10万块钱搞这个项目,也正是这笔不起眼的钱,使得对中国气候变暖的预测结果被收入了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评估报告里。
由于喉咙动过两次手术,曾庆存说起话来并不像以前那样顺畅,但身体的不适并没能消减他对科研的热情,虽70高龄,由他牵头的重大课题仍有三四个。他喜欢诗歌,希望有一天,能出版一个科学和文学结合的书,用诗歌的方式来介绍大气。
“美丽的春景对应什么天气,卫星照片是什么样的,气流冷暖的变化是怎么回事。用诗的语言,告诉你科学怎么回事。”曾庆存说。
论文专著
1、“大气红外遥测原理”,科学出版社,1974。
2、“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79。
3、“大气中的适应过程和发展过程”(I)、(II),气象学报,Vol.33,N0.3,1963年。
4、The evolution of a Rossby wave packet in three-dimensional baroclinic atmosphere JAS,40(1983),No.1,73-84.
5、Experiments in numerical extraseasonal prediction of climate anomalies ,Chinese JAS,14(1990),No.1,10-25 (与同事合作)。
6、A design of an oceanic GCM without the rigid lid approxim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of the Pacific Ocean ,J Marine Systems,1(1991).271-292 (与同事合作)。
7、当代气候问题(叶笃正、曾庆存等著)
8、太平洋及中国近海海流图集(曾庆存、侯文峰、李荣凤著)
9、IAP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性能评估,孙泓川,周广庆,曾庆存
10、IAP AGCM-4动力框架的积分方案及模式检验,张贺,林朝晖,曾庆存
11、低纬高原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雨团数值模拟研究,董海萍,赵思雄,曾庆存
12、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曾庆存,周广庆,浦一芬,等
13、分块地形坐标大气环流模式框架的计算稳定性及数值试验,梁丹青,张铭,曾庆存
14、分块地形坐标大气环流模式的动力框架及其整体性质,梁丹青,张铭,曾庆存
15、大气和植被生态及土壤系统水文过程相互作用的一些研究,曾庆存,曾晓东,王爱慧,Robert E. Dickinson,Xubin Zeng,Samuel S.P. Shen
16、21层大气环流模式IAP AGCM-Ⅲ的设计及气候数值模拟Ⅰ.动力框架,左瑞亭,张铭,张东凌,王爱慧,曾庆存
17、陆面过程模式中地下水位的参数化及初步应用,谢正辉,梁旭,曾庆存
18、季风及季风与西风带相互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左瑞亭,曾庆存,张铭
19、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曾庆存,王会军,林朝晖,李崇银,黄荣辉,吴国雄,周天军
20、跨季度动力气候预测系统IAP DCP-II,曾庆存,林朝晖,周广庆
获奖记录
“旋转大气中运动的适应过程问题的研究”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和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红外大气遥测原理”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部分);
“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方法的研究”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
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四项:“大气中扰动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基流的相互作用”(1988),“计算地球流体力学研究”(1989),“大气环流模式设计和基本气候数值模拟”(1990),“气候系统模式、气候数值模拟与气候预测理论研究”(1998);
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领衔完成的“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及气候可预报性研究”荣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最后编辑:2021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