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尔康

简介: 蔡尔康(1851~1921)字紫绂,别署铸铁庵主、楼馨仙史、涨海滨野史、海上蔡子等。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后长期定居沪滨。
[展开]

蔡尔康的个人经历

简介

  蔡尔康(1851~)字紫绂,别署铸铁庵主、楼馨仙史、涨海滨野史、海上蔡子等。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后长期定居沪滨。早年因避战祸,家从嘉定县南翔迁住南汇县境,最后在上海市内定居。清同治七年(1868年)考中秀才。清光绪二年(1876年)因多次应试未能中举,遂入《申报》馆工作,主编该馆出版的我国最早通俗报纸《民报》,次年又参加在英国出版、由《申报》在上海发行的《寰瀛画报》的中文说明编撰工作。

履历

  光绪四年(1878年)离开《申报》。光绪九年(1883年)下半年进《字林沪报》任主笔。曾编辑附张《花团锦簇楼诗辑》,这种附张系后来文艺副刊的雏型;又将小说《野叟曝言》排成书版形式,每日随报附送,为我国报纸连载长篇小说之始。光绪十七年(1891年)夏辞去《沪报》主笔职务。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与筹建《新闻报》,担任第一任主编,因与董事会意见不合,半年后即退出新闻报馆。

晚年

  光绪二十年(1894年)接替沈毓桂为《万国公报》华文主笔,与林乐知合作翻译了很多著述,有“几合美华而为一人”之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脱离《万国公报》,仍担任广学会记室。民国10年(1921年)70岁时曾向亲友集资,打算以祝寿贺仪移作刻书费用,由于刻书所费过巨,著述未能梓行,不久病逝。

执笔沪报

  光绪初年,上海滩头,同城报战,如火如荼。主要是两报对峙:《申报》与《字林沪报》。史称“上海德比”。

  两种报都是英商的字号,各为其主,又恩怨甚深。《字林沪报》的主笔蔡尔康,就是申报馆出身,从一个小编辑一直爬到主笔的位置(在当时的洋报馆,华人最高也就到这份儿了),在报界风头无两。可惜后来跟申报馆账房闹翻了,愤然离开就职八年的《申报》,跳槽到正在筹办的《字林沪报》任主笔。

蔡尔康

  这样的人物,自然处处跟《申报》别苗头。《字林沪报》发刊一个多月,正好碰上朝鲜壬午政变,中日两国矛盾激化,这是天字第一号的大新闻。《字林沪报》虽然刚创办,它可是背靠着大名鼎鼎的《字林西报》,外电外稿,两份报是同时刊出。《申报》没这个优势,时效性差了好多,一下子就被《字林沪报》抢了风头。紧接着中法战争爆发,《申报》立志打个翻身仗,辟出“越南军情”专栏,特派记者前往越南前线报道。可惜当时的法军和现在的美军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把中国去的随军记者赶了回来。《字林沪报》没派记者,就靠着路透社的电讯,报道比《申报》深入,分析也比对手透彻,这一场德比,《申报》又输了。

名人轶事

  终于盼到战争结束,和平降临,《申报》的机会来了。这年是乡试之年,全国举子云集北京,牵动全国。《申报》在北京驻有专员,乡试一发榜,立即用电报发送全部榜文,报纸上标明“本报馆自己接到电音”,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蔡尔康当然不愿吃这个瘪,可报纸的洋老板不理解科举对中国读者的意义,根本不肯花这个钱!

  蔡尔康没辙,自个儿想招吧。他的招数是中国人的传统法宝———送钱。他买通了申报馆的排字工人,都是熟人嘛。每天工人下班,偷一份清样给蔡尔康,第二天《字林沪报》原样照登。问题出在《申报》有电码译错的地方,《沪报》也跟着照错。申报馆马上加强戒备,门警森严,报纸不出街,根本不让任何人出馆!蔡尔康,接着想辙儿吧。

  好个蔡尔康,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买通了电报局的电报生,要他们收到《申报》北京来电后多留一份。申报馆总不能把电报局的人也关起来吧?当然,此计也不能长久,人家不会把电报明码改成密码吗?再往电报局一告,这条路也断了。

  蔡尔康太想赢了。这回他买通的是上海报贩的头目。他将自己的报纸编好后,留着头版的位置,不发。等报贩将凌晨领到的第一份《申报》火速送来,再抢排付印。虽然比《申报》晚些出报,到底报上的新闻不会晚上一日。

  茅招?你说这些都是茅招?蔡尔康被同行称为“当日报界之人杰”,你以为是凭的什么?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