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

简介:圣严法师(英语:Master Sheng-Yen,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江苏南通人,俗名张保康,是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圣严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他的著作之中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过三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系列册数最多的是《寰游自传》及《禅修指引》。2009年2月3日下午4时,圣严法师圆寂,享寿80岁。
[展开]

圣严法师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

  一九三零年农历十二月四日,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县(今南通市),后去台。13岁出家,青年时期留学日本,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台湾后,法师历任台湾地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佛学学报及佛学研究年刊,为辅大、政大、文大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担任论文指导。又创办法鼓山国内外禅修,文教、慈善体系的人文社会大学、僧伽大学、僧团道场、七个基金会、中英文四种定期刊物。

  二00九年农历正月初九(2月3日),长期患肾疾的台湾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下午四时圆寂(台湾地区时间),享寿80岁。

大师生平

少年

  圣严法师 于民国十九年农历12月初四,出生于江苏南通狼山前的小娘港,俗家姓张。其祖父张希凡、祖母蒋氏,父亲张选才、母亲陈氏。法师俗家中有六个兄弟姊妹,其排行最么,为其母张氏于四十二岁时产下,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姊姊。

圣严法师

  民国卅二年(西元1943年)夏,法师虚龄十四,一位姓戴的邻居自江北狼山游历而来,闻说狼山广教寺方丈托他在 江南找沙弥,一方面出于被动,另一方面却又出于自愿地将生辰八字交予此为戴居士送上狼山请示,是年秋,便亦由戴居士带上狼山出家。

  江苏省境内长江北岸,北自徐州、南迄崇明,除了连云港的云台山,仅在南通市南郊约九公里处,有五座山头临着长江。由右至左分别为:黄泥山、马鞍山、狼山居中、剑山及军山。五山之中,则以狼山灵峰独秀,被古来兵家视为天然的江防要塞,亦为苏北民众进香的佛教胜地。

  圣严法师在狼山仅居住至民国卅三年(西元1944年)10月间,便去了一趟上海,之后再回到狼山,直到民国卅五年(西元1946年)春天,复又离开至上海,自此便没再回到南通了。而最后将要离开之时,狼山已被当时抗日的国军连番驻防,狼山已不复见昔日的香火鼎盛了。

  圣严法师的佛法学识根基,则在狼山上出家半年以后,除了世代的长辈适时督导之外,另有一位教导《禅门日诵》的法师,以及一位教导四书五经的还俗居士传授学识与涵养。之后,到了上海的大圣寺,每天为施主家里增福延寿及超荐亡灵而诵经、拜忏、放焰口之外,再无余力读书。

  法师为了读书,于民国卅六年(西元1947年)春,便离开了上海大圣寺,到同样位于上海的静安寺佛学院,当一名插班的学僧。

  静安寺佛学院课程大概是中学到大学的程度,英文和数学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国文是高中程度,佛学则是教《大乘起信论》、《梵网菩萨戒经》、《印度佛教史》、《八宗纲要》、《八识规矩颂》等。

  法师在静安寺一连住了五个学期,直到1949年入伍从戎为止。

军旅

  圣严法师在其所著之自传《学思历程》一书中提到在1949年之所以选择加入军旅从戎,而最后又选择了通信连,其主要原因则如在书中所述:

  “当时的 社会和国家的局面,除了有钱自备机票和船票离开大陆,只有进入军队是通往台湾最容易的路。我既无信徒,也没有积蓄,更不能得到师长的同意和资助,所以考虑再三,只有选择从军的路。而招兵站的军官说明了,只要人数招齐了,马上开船送往台湾,接受新军的训练;见到我们几人是和尚的身份,大概不便直接上战场去冲锋陷阵,所以建议我们做军中的后勤工作。”

  圣严法师从军时照片

  在军队生活中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由于法师在军队里主动地声明了:“原来我是和尚,还来还要作和尚!”所以虽然在军队里的生活固然困苦,但依然在每逢假日之时,能够保有自我信修的空间。是年,5月19日在上海外滩码头上船前往台湾。经过两天的航程,在台湾高雄上岸。其后,经一夜的移动则在新竹驻扎下来。随着部队几经移防、驻扎,于1950年6月以上士报务员的阶级,分发到台北县金山乡的海边339师1016团团部所在地,在金山、石门、小基隆沿海一带住了两年多。之后随着部队的整编以及升迁考试,到了高雄县凤山镇陆军第二军团司令部任准尉军官,那时是1954年6月。

  在这段时间里,陆陆续续地在《学僧天地》、《雄狮》、《当代青年》……等期刊发表文章。1953年报名参加李辰冬博士主办的中国文艺函授学校,选读小说班,当时的老师有谢冰莹、沈樱、赵有培等当代著名的文艺作家六、七位。而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仅余被刊于《文坛》杂志的〈母亲〉和〈父亲〉两个短篇,之后收录于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的《佛教文化与文学》。由于文笔锋健在1956年秋天调到国防部,也开始了大量阅读与发表文章的时光。在这段时间内,接触了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也对于佛教的问题陆陆续续地写了许多文章,并成为了日后对于佛学、佛教的主要理念。

出家

  从1949年5月8日入伍,到1960年1月正式退伍,这一段军旅生涯超过了法师少年和尚的年数,但在其心中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出家的和尚。在退伍后,圣严法师思考未来前途,在灵源和尚的启发下,决心再次出家。这一次出家,是依止镫朗东初老人(西元1907年-1977年)为剃度师,所给的法派字号为“慧空圣严”。

  东初老人是太虚大师的学生,也曾经担任江苏省镇江名刹曹洞宗定慧寺的方丈,亦是曹洞宗创始人洞山良价下第五十代传人,老人同时也在临济宗下常州天宁寺参学,亦在临济宗普陀山系的寺院出家,故一人传承曹洞宗与临济宗两支法门。

  圣严法师除了从东初老人得到两系的传承之外,在1978年12月5日承临济宗法脉的灵源和尚将法脉赐给圣严法师,其法脉字号为“知刚惟柔”,并给了一份法脉传承谱《星灯集》,使其与鼓山涌泉寺临济宗派下法脉有了传承关系,并同时成为临济义玄之下第五十七代传人。

  东初老人为承继太虚大师遗志鼓吹“人间佛教”的建立,故与几位佛教青年合办了《人生》月刊,当法师投到东初老人座下时,正当《人生》的主编提出请辞的要求,故法师于是从投稿者而成为主编,前后一共为它服务了两年。1961年农历8月,法师于基隆八堵的海会寺,依道源能信长老(西元1900年-1988年)座下,求受沙弥、比丘、菩萨的三坛护国千佛大戒,而被选为沙弥首。

戒律

  1961年秋天,受了三坛大戒之后,十月下旬回到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待了一个星期不到,便向东初老人辞行,也同时请辞《人生》月刊的编务。然后法师一人来到高雄县美浓镇广林里的“大雄山朝元寺”修持佛经、戒律。这段时间内修读了有关戒律学的《四阿含经》,即是指:《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奠定了日后戒律学的基础。这段时期内,法师在《佛教文化与文学》发表了有关戒律学的文章:1961年6月发表〈优婆塞戒经读后:如何成为理想的在家菩萨〉;1962年3月发表〈弘一大师三十三种律学合刊读后〉,对于菩萨戒有如下的看法:

  “《璎珞经》中说,有戒可犯是菩萨,无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胜过无戒而不犯;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业虽重,并要遭报,但其必将由于他曾受过菩萨戒,而可决定得度成为真实的菩萨,乃至证得无上的佛果……故我希望在加弟子们,均能发最上心,求受菩萨戒。”

  之后,写成了十九万字的《戒律学纲要》,交给星云法师的佛教文化服务处发行。书分七章依序为:〈绪论〉、〈皈依三宝〉、〈五戒十善〉、〈八关戒斋〉、〈沙弥十戒与式叉六法〉、〈比丘比丘尼戒纲要〉、〈菩萨戒纲要〉,已成为国内外两岸三地之间著名的戒律学教材。南京金陵刻经处,也将这该书翻印流通。

宗教论战与著述

  面对佛教环境被教内外所污染和误解,圣严法师感念于环境的隳坏与教义之不彰,遂起而为文,以匡正佛法。在那个阶段的早期,主要由煮云法师在公园里公开演讲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但随着煮云法师的身体状况不佳,也停止应战了。同时,另有一位长老印顺法师,本是基督徒出身,经过三十年的学佛之后,竟有人上门寻他挑战、向他传教,印顺长老遂有感写下两篇长文:〈上帝爱世人〉及〈上帝爱世人的再讨论〉,之后又因为有位杜而未神父将佛教信仰套入月神信仰,又引发了一篇〈东方净土发微〉。

  煮云和尚在台南公园所讲的“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后由李至刚居士记录成书,在1950年代蔚为佛教潮流。之后,有位在《基督教生命双月刊》当主笔的基督徒吴恩溥先生针对煮云法师的言论著作了一本《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内容多有攻讦之词,而这本《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辗转到了法师的手上,经读后,法师认为其中有许多偏颇的论调,遂而利用十天的时间,为文写下了《评驳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一书,以疏解其中偏颇的言论。

  之后,陆陆续续1959年写下一篇〈关于胡适思想的宗教信仰〉,指陈胡适先生的宗教观;写〈论佛教与基督教的同异〉以返正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中国宗教研究社”所出版的《景风》杂志对于佛教与基督教的混淆,随后又再次发表一篇〈再论佛教与基督教的同异〉以正视听。

  在1964年到1966年之间,陆陆续续写成了几篇文章,分别交给《海潮音》、《觉世》、《香港佛教》等佛教杂志刊出,1967年后则交由佛教文化服务处集结成册出版,书名为《基督教之研究》,在其〈自序〉中提到了:

  由于基督教的攻佛、破佛、叫阵挑战,才使我对基督教发生了研究的兴趣,结果使我写成了一该书,所以该书的功臣,应该是攻击佛教的基督徒。我为写作该书,特别精读了五十多种有关的中西著作。我的态度,是以西方学者的见解,介绍西方人信仰的宗教,是用基督徒正统的素材,说明基督教内容的真貌,同时也对佛教与基督教之间若干重要问题,做了客观和理性的疏导。我不想宣传基督教,也无意攻击基督教,只是平心静气地加以分析研究,用历史的角度,考察基督教。

  该书的出现,获得了宗教界正反两极的反应,而对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派者,更是极力地加以攻讦。此后关于宗教的专着论述先后出版:1968年出版《比较宗教学》、1969年8月写成《世界佛教通史》上册,此二书仍为华文地区佛教教育课程所习用的教本。

留学

  1969年3月14日圣严法师在没有任何支援之下,离开台北前往东京。初到东京,便向位于品川区的立正大学佛教学部办理入学登记。当时,法师已经年届三十又九了。

  1971年圣严法师确定了其硕士论文:“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论文内容共分三章:一、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及其内容,2.大乘止观法门的真伪及其作者,3.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论文完成后,请了驹泽大学的佐藤达玄先生以及牛场真玄先生加以润饰,并抄寄一份回台湾给《海朝音》杂志发表。1971年10月将全书翻译成中文,并于1979年由东初出版社出版。

  1973年立正大学的一位退休教授-牛场真玄先生,将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译成日文,送到了大正大学,并代为申请博士学位。由于圣严法师当时与牛场真玄先生往来密切,于是便代行其劳。是年,便让印顺法师的专着通过大正大学的博士申请,也促成了中国第一位博士比丘的诞生。为此,圣严法师则为文记述之-〈划时代的博士比丘〉。

  圣严法师于硕士毕业之后,选择了蕅益大师做为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其原因如书中所述:

  1.蕅益大师是明末四大师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学者,实际上亦是一位实践家。所谓行解相应,正是佛法的标准原则。

  2.大家都认为蕅益大师是中国天台宗最后一位大成就者。我对天台宗所倡导的教观并重、止观双运非常向往。因为这是教理和禅观的相辅相成,也正是现在佛教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3.我在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曾向指导教授坂本幸男请教,他说:本来他想写,现在老了,所以曾经鼓励另外一位中国留学生写,但仍然没有消息,现在如果我能够写,那自是在好不过了!

  于是,在1972年便开始着手进行论文资料的收集。但是,在1973年指导教授坂本教授去世,论文指导教授则由金仓圆照及野村耀昌承接为正副指导教授。论文的第一章写的是蕅益智旭的时代背景,第二章则是写智旭的生涯,第三章是写智旭的信仰与实践,第四章则是写智旭的著作,第五章则是讨论智旭思想之形成与开展。1975年元月法师提出博士论文,经过立正大学严格的审查之后,顺利地于是2月12日通过。同年3月17日上午获颁授“学位记”(即是授予博士学位的证书)。而论文的正式出版则是直到当年的11月23日才在日本出版。

游历

  在法师出版论文的阶段,应邀回台参加了“第四届海外学人国家建设研究会”,在会议中提出了三个问题:

  1.宗教教育应纳入大学的教育系统。

  2.社会教育应注意风化区的整顿和黑社会的疏导。

  3.注意精神的教育,也就是人文和科技当并行发展。

  虽然会议上并无达成任何的具体成效,但是在当时的佛教界,对于僧中出了一个博士,反应毕竟是充满两极化的。再加上法师认为在那个阶段能够做的不多,因此在会期结束返回东京之后,便应美国的沈家桢居士之邀,在1975年的12月10日 前往美国弘法讲学了。

  沈家桢居士在美国组了个“美国佛教会”(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经由该会出面安排,将法师安排至该会所属的纽约市布朗士区大觉寺。法师在大觉寺居住前后不到两年,然而由于西方人重实际,因此佛教佛学的推广则着重于修密持咒、学禅打坐上。直到现在,西方人在接触佛教和修学佛法上,还是以西藏的密和日本的禅为其主流。

  1977年12月,圣严法师的剃度师东初老人在台湾圆寂,法师在接获消息之后,立刻回国料理后事,并奉其遗命承继道场,成了中华佛教文化馆的负责人,此后,便在美国和台湾两地奔波、东西兼顾。之后,法师在纽约成立了禅中心,为了授课需要而编了一本《禅的体验》,并陆续发行了两种英文的定期刊物:《Ch’an Magazine》(《禅杂志》季刊)以及《Ch’an Newsletter》(《禅通讯》月刊),至1992年底为止《禅杂志》已经发行了58期、《禅通讯》亦发行了96期。自1978年开始,在台湾北投的中华佛教文化馆以及农禅寺,举行大专青年学生及一般社会人士的禅修活动,并陆陆续续地出版了关于禅的著作七种,包括《禅的生活》、《拈花微笑》、《禅与悟》等,因为对于禅修的凿力颇深之故,所以在国内外许多人都把圣严法师当成了禅师。

  圆寂

  高龄80岁的法鼓山精神领袖圣严法师 ,是于2009年1月5日因肾疾复发住进台大医院治疗,法鼓山弟子为了替法师祈福,曾一连举办10天的祈福法会,众多信徒远道与会,祈愿圣严法师早日康复。

  圣严法师是因左肾罹患恶性肿瘤,开刀将左肾割除,约在3年 前,右肾也因严重钙化,导致肾功能严重恶化并引发贫血,必须洗肾,一度住进台大医院治疗,此后固定每周洗肾三次,定期回台大追踪治疗。

  早在2007年底李连杰拜会圣严法师时,圣严就首次对外公开自己罹患肾病,当时他表示“自己随时准备死亡”,这番话听在信众耳里相当不舍。2008年除夕,圣严首次说明他的左肾已经切除,拒绝换肾是因自觉得来日不多,“用一肾等于浪费一个,非常不慈悲,还不如给需要用的人”。

  2008年12月31日圣严到医院接受定期检查后,发现罹患泌尿道相关癌症,最后在医护人员的建议下住院,在2009年2月3日下午4点往生。享年80岁。

学思历程

  新时代心六伦

  “新时代心六伦”是圣严法师在中国电视公司公益型深度演讲节目《全民大讲堂》第三集(2007年10月21日首播)主讲〈新时代心六伦〉时所提出的理论。时代愈进步,人类的伦理道德却更加薄弱;圣严法师观察到了这个现象,故提倡把古代的“五伦”加入新的观念、赋予新的精神,成为“心六伦”。

重要记事

  1930年诞生于江苏,名“保康”

  1943年年14岁,于南通狼山广教寺出家,法名“常进”

  1949年入伍通信连,由上海登艇来台

  1959年结束十年军旅,于东初老人座下再度出家

  1961年于高雄美浓朝元寺闭关六年,解行并进,深入经藏

  1969年留学日本立正大学,六年后取得文学博士学位

  1976年抵美国,开设周日静坐班,隔年首次举办禅七

  1977年因东初老人圆寂返台,继承中华佛教文化馆、农禅寺

  1981年担任文化大学、政治大学研究所教授

  1985年于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

  1989年创设法鼓山

  1990年召开第一届国际学术会议

  1993年提出“心灵环保”,为法鼓山核心理念

  1994年提出“礼仪环保”

  1997年出席第十一届国际宗教领袖和平会议,访问梵谛冈,晤见当时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

  1998年获《天下杂志》遴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在纽约与达赖喇嘛进行“汉藏佛教世纪大对谈”

  1999年“提出心五四运动--廿一世纪生活主张”、领导法鼓山投入921地震救灾工作,积极展开“灾后人心重建运动”

  2000年汉传佛教唯一代表参加“千禧年世界宗教与心灵领袖和平高峰会”、获二十届行政院文化奖、于美国象冈道场举办“默照禅四十九”

  2001年于台北县金山乡法鼓山园区举办“默照禅四十九”

  2002年出席在纽约举行之“世界经济论坛会议”,是唯一受邀的佛教领袖、出席在泰国曼谷举行之“世界宗教与精神领袖理事会”、以《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一书获中山学术著作奖

  2003年 推动法鼓山人文社会奖助学术基金会与北京大学合作设置“法鼓人文讲座”。应世界宗教领袖理事会之邀,出席日本京都“世界青年和平高峰会”第一次筹备会议。膺获第二届总统文化奖。

  2004年推动法鼓山人文社会奖助学术基金会分别与台湾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合作设置“法鼓人文讲座”。

  主持法鼓人文社会学院动土典礼。出席在曼谷召开的“世界宗教领袖理事会”与“亚太青年和平高峰会”。出席在约旦召开的“世界宗教领袖理事会”。担任总召集人,举办“世界青年和平高峰会台北论坛”。

  2005年出席在爱尔兰都柏林召开的世界银行“信仰暨发展会议”。推动法鼓山人文社会奖助学术基金会分别与台湾成功大学、南京大学合作设置“法鼓人文讲座”。于中国北京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及广州中山大学进行专题演讲。获颁泰国朱拉隆功僧伽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创设之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落成开山。

  2009年2月3日台大医院病逝,享寿八十岁。

大师遗言

  一、 出生于一九三零年的江苏南通,俗家姓张。在我身后,不发讣闻、不传供、不筑墓、不建塔、不立碑、不竖像、勿捡坚固子。礼请一至三位长老大德法师,分别主持封棺、告别、荼毗、植葬等仪式。务必以简约为庄严,切勿浪费铺张,灵堂只挂一幅书家写的挽额“寂灭为乐”以作鼓励;恳辞花及挽联,唯念“南无阿弥陀佛”,同结莲邦净缘。

  二、身后若有信施供养现金及在国内外的版税收入,赠与财团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会及财团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会。我生前无任何私产,一切财物,涓滴来自十方布施,故悉归属道场,依佛制及本人经法院公证之遗嘱。

  三、凡由我创立及负责之道场,均隶属法鼓山的法脉,除了经济独立运作,举凡道风的确保、人才的教育、互动的关怀及人事的安排,宜纳入统一的机制。唯在国外的分支道场,当以禅风一致化、人事本土化为原则,以利纯粹禅法之不堕,并期禅修在异文化社会的生根推广。

  四、法鼓山总本山方丈一职,不论是由内部推举,或从体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担任,接位之时亦接法统,承继并延续法鼓山的禅宗法脉,亦不得废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是为永式。佛说:“我不领众,我在僧中”,方丈是僧团精神中心,督策僧团寺务法务僧断僧行,依法、依律、依规制,和乐、精进、清净。

  五、我的著作,除了已经出版刊行发表者,可收入全集之外,凡未经我覆阅的文稿,为免芜滥,不再借手后人整理成书。

  六、在我身后,请林其贤教授夫妇,将我的“年谱”,补至我舍寿为止,用供作为史料,并助后贤进德参考。故请勿再编印纪念集之类的出版物了。

  七、我的遗言嘱托,请由僧团执行。我的身后事,不可办成丧事,乃是一场庄严的佛事。

  八、僧俗四众弟子之间,没有产业、财务及权力、名位之意见可争,但有悲智、和敬及四种环保的教育功能可期。诸贤各自珍惜,我们有这番同学菩萨道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曾在无量诸佛座下同结善缘,并将仍在无量诸佛会中同修无上菩提,同在正法门中互为眷属。

  九、在这之前本人所立遗言,可佐参考,但以此份为准。

  末后说偈:“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

法师语录

提升人品篇

  1 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2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3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4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5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6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微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7 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8 u2018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u2019

  9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10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11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12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13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14 感谢给我们机会的人,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15 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享受工作篇

  1“忙”没关系,不“烦”就好。

  2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3 不要以富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4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5 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6 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

  7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8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9 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10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务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11 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12 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平安人生篇

  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2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辩,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3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4 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5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6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7 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8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9 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10 每一个小孩,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11 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12 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13 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14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15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幸福人间篇

  1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2 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来吧!

  3 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4 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5 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6 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7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8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9 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10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人生的愿望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许多的梦想、许多的心愿,常常想:“我将来要……。”但是长大后,梦想是否兑现了呢?一旦遇到生命的困顿时,便会有疑问:“为什么我要被生下来?让我活着好痛苦!好辛苦!”

  如果以佛法的角度来看,不是父母一定要生下你,而是你自己要来的,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还愿、许愿。在我们短短的一生之中,经常会为了某件事而向某个人许愿、承诺,这样的许愿和承诺,无量生以来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佛法认为,我们过去许愿,这辈子还要再来许愿;而过去许的愿,尚未实践、尚未兑现的,也要在这一生或未来生还愿。

  或许有人会说:“那是你们佛教徒的生命意义、生命目的。我不是佛教徒,为什么也要把许愿、还愿当作我的生命目的呢?”的确,一定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甚至连佛教徒也会这么认为。

  换一个角度来看,“许愿”和“还愿”其实就是我们对生命的承诺;即使没有学佛的人,也会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承诺,更何况是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如果你曾经想过:“如果我能够……的话,我就会……。”或者是:“但愿我能……,那我就要……。”有一些是有对象的,有一些是没有特定的对象,那不就是一种许诺?一种许愿吗?

  一个人只要对前途充满希望,认为前面有路可走,就一定有他自己的志愿和期待,那就是许愿。许愿之后就会不断努力来还愿,一个愿完成了,还会继续许下一个愿。如果这个愿是为了他人着想,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这个人的人格一定很健全,而且不论大愿、小愿,都会有成就,也会活得很有方向感、很有意义。

  以我自己来说,因为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没有足够的衣服、食物、钱来养育孩子,有时甚至根本没有,所以我的母亲总觉得对不起孩子们。当时我就许了个愿,说:“妈,没有关系,虽然我们现在很穷,但是等我长大以后,我一定会赚很多、很多的钱给你们用。到那个时候,妈妈就不要再说穷了。”

  我一直记得自己发过的愿,可是到现在为止,我始终没有机会兑现。我要如何弥补这个遗憾呢?我只有奉献自己给一切的人、一切的众生,藉着帮助其他的人,来表示对父母的纪念或怀念。这就是“还愿”。

  为了许愿和还愿,人生必须负责、尽责。

  负责任是一种健康的观念,因为当一个人愿意负起责任,完成工作或任务的时候,就有机会认识自己的能力,从中获得对自我肯定。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不容易自我肯定;而一个不能肯定自己的人,往往会失去生存的目标和意义,他的心理一定不健康,心情也必定不会很愉快。

  在生命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扮演好几种不同的角色。在家里你可能同时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或是同时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到了工作场合,又是个工作人员;在学校,可能是个老师,也可能是个学生。

  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责任,善尽自己的责任就是人生的意义,就是最好的还愿和许愿。

人间菩提

  ◎生命尽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赞赏的,一个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质,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也不可能拥有幸福。

  ◎为利益众生,实现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欢喜,谓之’法喜u2019。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我们在读书或创业时,自己先要有一个发心,就是发’为人服务、为人牺牲奉献、永不退转u2019的誓愿,这叫做’不忘初心u2019。

  ◎有时我们常怪别人不听自己的话,其实自己何尝听自己的话,最不听自己话的人,就是自己。

  ◎古人云:不责人过错,不举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矣!

  ◎聪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u2019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

  ◎心念有强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来念佛,把我们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欢喜、清净、慈悲的状态。

  ◎六欲天虽然享受福乐,没有痛苦、烦恼,但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死亡的问题。一场好梦总要醒过来,这是我们不选择诸天为归依处的原因。

  ◎学佛而能够深刻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觉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学佛之路,而不是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歧途。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份灾。

  ◎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着和乐的日子。

  ◎最平淡的日子,心里最安定,宁静最美,安定最乐。

  ◎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不能u2019与’无能u2019的事,只怕──不肯。

  ◎以’他*的心u2019爱天下的众生,以’菩萨的智慧u2019教育子女。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得到回报,就不会有烦恼。

  ◎爱要浓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浓,则苦的喝不下。

  ◎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要说爱,就必须说大爱──解脱的爱。

  ◎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u2019。

  ◎父母过分爱子女,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定成长。

  ◎人生能平安顺心并非是没有横逆,而是因为你有能力转化它。

  ◎一个人要先能够’忍受u2019,忍受失望、忍受怜悯、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爱、忍受迷失,然后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寻自己的理想。

  ◎有许多事情,你要先’受、得了u2019,然后才能找出意义。

  ◎我们不要对现在的遭遇,存有任何埋怨的心理,应该以平静了业的心情来承受,并且要以更虔诚的心来忏悔行善,以弥补自己所造的业。

  ◎谨慎、警觉,是心航的导师;光明、柔和,是内在的佳侣。

  ◎不管佛菩萨再慈悲,业力再怎么化解,人终究还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们从人生里学到了什么。因为觉悟,让我们有重生的机会,有忏悔的机会,有在这个生命里重新得到启示的机会。

  ◎’随u2019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u2019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当我们年龄渐长,愈来愈觉得钱之可贵,就可能用钱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爱。岂知在这世界上,没有钱之前,早有了爱。当我们没有赚到钱之前,早赚到了爱,我们因爱而来到人世,有一天离开,带不走钱,只带得去满怀的爱。

  ◎网路联结了全世界的讯息,却接收不到人们心底真实的感情。

  ◎要想能够说出正面的话、良善的话、有意义的话,首要之务就要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有净化的心灵,就会有净化的意念,有净化的意念才能说出良善美好的言语。

  ◎没有被日出万丈的光芒照过眼睛,没有与月光并肩同行过,没有听过树与风的合奏,你如何体会净土的美好?

  ◎生命尽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赞赏的,一个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质,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也不可能拥有幸福。

  ◎一个人能改善自己的缺点,强化自己的优点,这是个人成功的要务;一个老板如果能包容员工的缺失,甚至欣赏员工的优点,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求全之心,可用之责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满足之心,可用之处境,但不可用以求知。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予他人一点帮助。

  ◎佛法本来如是,并无所谓深不深、难不难的,如果说是深是难,那是难在众生自己,深在众生自己。

  ◎命运中没有偶然,一个人遇到顺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礼拜,不求佛菩萨赐福给我;我祈求,让我得意时勿膨胀自我,挫折时心不萎靡,能够安稳如山,宽厚如地。

  ◎嗔是失佛法的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脏腑。

  ◎智者事事反求诸己,愚者处处外求于人。

  ◎人之惑,惑于私,私除则明;人之病,病于惰,惰去则勇。

  ◎每个人都希望身处在高超、美好、清净的地方去。但这种地方不是容易找到的。因为,我们的心不改变的话,环境是改变不了的。

  ◎义工,为贪婪自私的行为,留下了身教;义工,为争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开示;义工,为冷漠机械的社会,增添了光热;义工,为人情纸薄的潮流,注入了情义。

  ◎慈悲是温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欢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乐的泉源,赞叹是利人化他的法宝。

  ◎当我们被别人误解而产生不平时,先试试放弃戴在心灵的面具吧!

  ◎觉人之伪,不形之于色;吃人之亏,不动之于口。

  ◎学佛的人,处处希望他人好,虽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修行是不随顺动念头,工作中专注学习不胡思乱想,学习替别人想,不为自己。

  ◎只要你愿意为大众写下’历史u2019的篇章,别人自然乐意为你留下’历史u2019的轨迹。

  ◎尊敬一个人,要散播他的善行;肯定一个人,要延续他的愿心。

  ◎从’小脑运动神经受损严重,导致重度脑性麻痹u2019的孙嘉梁,证明了:脑性麻痹可以征服,’心灵麻痹u2019才是群医束手的绝症。

  ◎’心无所住u2019,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只是听到,从不产生好恶。没有妄念,就没有烦恼心。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热情让我们散发光彩,理想让我们甘于等待。

  ◎为真理服务最有价值,为众生服务最为尊荣。

  ◎生活的艰苦,可以从淡泊中度过;人事的不安,可从勤劳与谦让中改善。

  ◎用体谅的心,对待亲情;用结缘的心,对待友情。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够秋收;时时不离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眼睛要生在心里,观察自己;嘴巴要长在心上,评论自己。

  ◎生命中或许有’失望u2019,但一定不能’绝望u2019,总要满怀’期望u2019,而且永不放弃’希望u2019。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礼貌是处事第一法;谦虚是保身第一法;宽容是用心第一法。

  ◎忍耐,才能和气致祥;悔过,才能提起勇气。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将是美而善的。

  ◎我们最稳当的保证人,是我们自己的般若智慧。

清凉菩提

  ◎未来的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正觉

  ◎健时,常作病想,可以保生;富时,常作贫想,可以守家;少时,常作老想,可以力学;活时,常作死想,可以近道。

  ◎有德即有福,无嗔即无祸;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所结合的心。

  ◎信佛必须学佛,学佛必须效法菩萨精神。菩萨心中没有自我成就的企图,只有成全众生的悲愿。

  ◎慈悲是由本性生出来的,而爱是由感情发出来的。

  ◎学佛是心灵的净化,学佛是生命的解脱,学佛是福慧的圆满。

  ◎开悟后所获得的东西,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能够放下是智慧,能够包容是慈悲。

  ◎往好处想的人,快乐满怀;往悲观看的人,痛苦不已。

  ◎用慈悲来处理他人的事;用智慧来处理自己的事。

  ◎所谓’放下u2019,并不是没有自己,而是指没有对抗心,没有舍不得之心。

  ◎佛法的价值观,就是肯定世间是因缘无常,人类应互助互容,任何的行动都必须指向内心的寂静,及贪嗔痴的止息。

  ◎我们的权利及自我中心可以’放下u2019,但是责任和义务一定要’提起u2019。

  ◎看破是大学问,放下乃是功夫,能彻底的看破放下,成佛可期。

  ◎用慈悲心来关怀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众生;用智慧心来观照自我,乃至微细的每个念头。

  ◎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是菩萨道。

  ◎成佛道的要件是’柔软心u2019。柔软心就是无恨心、慈悲心、吃亏的心、处处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执着的心。

  ◎修行重点是:改革你的内在世界,使你的内在变得更柔软、更谦卑、更有智慧。

  ◎修行是要使我们断除情欲,而不是要使我们变成一个无情的人。

  ◎生死解脱,不是今生不死,不是未来永生,是未来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今生的苦迫中得自在。

  ◎佛法的入门是:’看得破、放得下。u2019从哪里下手?’布施u2019。

  ◎布施是放下,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会丧失。

  ◎佛法是从一般恋世的自私人生,引向出世的无我人生。

  ◎你的心念佛时,就是向着极乐世界;心想财色名食睡,就是朝地狱钻。

修行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着,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修定是学佛的心。

  ◎唯有无限的付出,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全部。

  ◎一切恶念不令生,处处忍让,处处学吃亏,当作还债想。

  ◎心地一尘不染才是恭敬,心里有杂念即不恭敬。

  ◎讲经说法、传播真理、转移社会风气,就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养生之道,以能戒除烦恼与忧悲为本,从清心寡欲入手。

  ◎不将烦恼是非带上床,不把忧悲苦恼带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门。

  ◎家庭为烦恼之根本,出家要出烦恼的家及无明的家,才算真正出家。

  ◎有病才知生死苦,才会一心求解脱。《宝王三昧论》云:’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u2019

  ◎如果自己是对的,别人硬说你不对,也要向他忏悔,修行就是要修忍辱!

  ◎君子以良心为镜,学佛之人以因果为镜,圣人以本性为镜。

  ◎玄奘法师说:’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须敬凡僧。u2019修行人应学唐太宗──’虽见小沙弥,犹如敬佛。u2019

  ◎学佛不守戒,莫谈了生死。能够守戒,才能得到佛法上的’清凉u2019

  ◎慈舟大师云:’持戒确是救我们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觉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孙。u2019一番提醒,一番用心。

  ◎常人总不见自己有过,圣人总不见自己有德。不见有过,故其过山积;不见有德,故其德天高。

  ◎印光祖师说:’想要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u2019惭愧、忏悔的力量,足够让心中潜藏的贪嗔痴扫荡无余,进而实践止恶、修善。

  ◎有愿无求,就自在!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菩萨行里,最重要的课题是布施、忍辱。布施是放下、是舍。不肯放下、不肯舍,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舍,自然就能忍。

  ◎佛言’万法皆空,因果不空u2019,故佛陀教导我们要’远离众恶u2019。

  ◎顺境不动欢喜心,逆境不动嗔恚心,才能看到诸法实相。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

清心

  再好的机会、福报,如不能把握因缘,一样会溜走。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心。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

  ◎遗失现在,未来就会后悔。

  ◎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化黄金。

  ◎逆境、是非来临,心中要持一’宽u2019字。

  ◎逆境现前,要欢喜接受,才能消除业障。

  ◎人都是向外追求名闻利养,其实最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清净平和。

  ◎要从’声、色u2019调习自己的一举一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都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

  ◎欢喜心是一种涵养,能令周围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喜悦感。

  ◎做好事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有心人的参与。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勇往直前为人服务,就是幸福。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己的人格。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心要像明月一样,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太空一样,云开见青天。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于缩小自己。

  ◎’修行u2019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屋宽不如心宽。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对人要宽心,讲话要细心。

  ◎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人间菩提2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真正自爱的人,不会与人计较。

  ◎要看好人,自己要先做个好人。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

  ◎’心美u2019,看什么都顺眼。

  ◎人的生命要不断发挥它的功能,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

  ◎知缘、惜缘,再造善缘!

  ◎生命无常,慧命永久;爱心无涯,精神常在!

  ◎愿是成功的起点!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也就是希望。

  ◎发愿要发好愿,说话要说好话。

  ◎愿──必须要发利济众生的大愿,并且必须随时随地身体力行。

  ◎只要相信自己有无限的能力,做什么事都会成功。

  ◎不要去管别人的是非,只要经常提醒自己,什么是该做的或不该做的。

  ◎常常抱着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

  ◎要得到别人的赞叹,就得先赞叹别人。

  ◎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鼻;一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天堂地狱由心造!(心如工画师、法界唯心造)

  ◎好事我们要响应,坏事绝对要停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则是缺点的累积。

  ◎人往往不是没有力量去做事,而是不肯去做。

  ◎土地是人耕出来的;有第一年的播种,才有第二年的收成。

  ◎’路u2019必须去走方能到达,’事u2019必须去做才能完成,而’苦u2019则必须去受才可消除。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

  ◎生活有朝气,活得畅畅快快!工作讲求效率,做得踏踏实实!

  ◎今日退一步就是日后进一步的本钱。

  ◎能原谅别人的人最快乐!当你原谅一个人的时候,当下心中的烦苦也同时消失了!

  ◎怕人知道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不想。

  ◎遇到困难,一定要用更大的斗志面对,惟有勇敢面对困难,才有机会致胜。

  ◎人大都有名利之心,且好与人争、与事争。如果能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人事无争,则世界亦安矣。

  ◎世间事都是彼此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接物,人生到处都充满了真善美。

  ◎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自重

  一个人能被别人所尊重,且有能力为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读书求学不只是增广知识、技能,更要提升品格、改变气质。

  ◎理直气壮、得理不饶人者,不仅惹是生非、伤人伤己,甚至永远无法化解仇恨、圆融人事。

  ◎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把恨人、嗔人的怨嫌心,转变成爱心、宽恕心。

  ◎别人强过自己,我要敬重他、向他学习;别人不如自己,我要谦虚他、鼓励他。

  ◎我不轻视自己,也不自大。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切莫等待,等待常会落空。

  ◎稻穗结得越饱满,越会往下垂,一个人越有成就,更要有谦卑的胸襟。

  ◎听到好话,要如海绵遇水,牢牢吸住!

  ◎为善抱持平常心,才能安然自在。

  ◎’孝u2019首重在顺从,要体贴亲心、声色柔顺,切不可不耐与嫌烦。

  ◎孝顺父母是子女应尽的天职,侍奉公婆是儿媳应有的孝道。

  ◎孝顺要及时,行善也要及时。

  ◎让父母赞美一句,胜过拿钱到处消灾,因为父母的赞美,就是最大的祝福。

  ◎儿女的欢笑,是父母的冬阳。

  ◎不要总是要求别人给我什么,要想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为没有人能离群独居。

  ◎要祝福别人,也要祝福自己,祝福自己就不要唉声叹气。

  ◎凡夫只看到别人外在的污点,却看不到自己内心的垃圾。

语录全集

  1.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

  3.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4.慈悲没有敌人,智能不起烦恼。

  5.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6.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7.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8.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9.识人识已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

  10.提得起放得下,年年吉祥如意;用智能种福田,日日都是好日。

  11.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12.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13.在生活中,不妨养成:“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的想法,便能转苦为乐,便会比较自在了。

  14.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15.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16.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17.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18.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19.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20.感恩能使我们成长,报恩能助我们成就。

  21.感谢给我们机会,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22.遇到好事,要随喜、赞叹、鼓励,并且虚心学习。

  23.少批评、多赞美,是避免造口业的好方法。

  24.平常心就是最自在、最愉快的心。

  25.踏实地走一步路,胜过说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语。

  26.知道自己的缺点愈多,成长的速度愈快,对自己的信心也就愈坚定。

  27.多听多看少说话,快手快脚慢用钱。

  28.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29.踏踏实实做人,心胸要广大;稳稳当当做事,着眼宜深远。

  ◎享受工作

  30.忙而不乱,累而不疲。

  31.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32.“忙”没关系,不“烦”就好。

  33.工作要赶不要急,身心要松不要紧。

  34.应该忙中有序的赶工作,不要紧张兮兮的抢时间。

  35.不要以富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36.任劳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评。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评之中藏金玉。

  37.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38.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39.见有机缘宜把握,没有机缘要营造,机缘未熟不强求。

  40.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成长的经验。

  41.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

  42.以智能时时修正偏差,以慈悲处处给人方便。

  43.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烦恼也就愈少。

  44.面对许多的情况,只管用智能处理事,以慈悲对待人,而不担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会有烦恼了。

  45.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46.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不游就没有路。

  47.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

  48.“精进”不等于拼命,而是努力不懈。

  49.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不会引起心情的波动,那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智能。

  50.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51.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52.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物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53.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54.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平安人生

  55.生命的意义是为了服务,生活的价值是为了奉献。

  56.人生的目标,是来受报、还愿、发愿的。

  57.人的价值,不在寿命的长短,而在贡献的大小。

  58.过去已成虚幻,未来尚是梦想,把握现在最重要。

  59.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60.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61.积极人生,谦虚满分;自我愈大,不安愈多。

  62.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63.你是有那些身分的人,就应该做那些身分的事。

  64.在安定和谐中、把握精彩的今天,走出新鲜的明天。

  65.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66..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67.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68.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69.救苦救难的是菩萨,受苦受难的是大菩萨。

  70.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71.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72.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丧事,而是一件庄严的佛事。

  73.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74.对青少年:要关心不要担心,要诱导不要控制,用商量不用权威。

  75.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76.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77.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78.眼光,是你的智慧;运气,是你的福德。

  79.喜爱的就想占有,讨厌的就会排斥,患得患失,烦恼就来了。

  80.经常少欲知足的人,才是无虞匮乏的富人。

  81.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82.明知心不平安是苦事,就赶快以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来安心吧!

  83.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84.不要用压仰来控制情绪,最好用观想、用佛号、用祈祷,来化解情绪。

  ◎幸福人间

  85.好话大家说,好事大家做,好运大家转。

  86.大家说好话,大家做好事,大家转好运。

  87.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话,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88.急须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来吧!

  89.我和人和,心和口和,欢欢喜喜有幸福。

  90.内和外和,因和缘和,平平安安真自在。

  91.自求心安就有平安,关怀他人就有幸福。

  92.人品等于财富,奉献等于积蓄。

  93.奉献即是修行,安心即是成就。

  94.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95.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96.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己,时时处处你最幸福。

  97.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98.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99.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需要沟通,沟通不成则妥协,妥协不成时,你就原谅和容忍他吧。

  100.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最后编辑:2021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