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宾

简介: 童宾(1567年-1599年),字定新,浮梁里村人,明朝烧瓷工匠,被尊为风火神、风火仙师。童宾秉性刚直,从小学艺,执役窑业。1599年,太监潘相督造大器青龙缸,因久不成功,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童宾目睹瓷工的凄惨处境,非常愤慨,竟以自己身体为窑柴,纵身跳入窑中。次日,龙缸竟然烧制成功。瓷工为纪念童宾,在御窑厂左侧建了“风火仙庙”。
[展开]

童宾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

“风火神”,本名童宾(公元1567一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死后尊他为风火神,把在“佑陶灵祠”。

轶事典故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饱,还要受到迫害,处境十分凄惨。童宾目睹同役瓷工的苦况,非常愤慨,竞以自己身体为烧瓷的窑柴,纵身火内以示抗议。据说次日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龙缸果然成功了。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能烧成这样大的龙缸,在当时确实是烧制瓷器的一大奇迹。 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童宾之死,激起了工匠们的义愤, 全镇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童宾立祠在御器厂的东侧,并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当年清代督陶官唐英手书的“佑陶灵祠”瓷制匾额。祠内供奉的是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厂烧炼工人神像,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手、二手、二手等(都是瓷业烧窑工种名称)各脚师祖。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这种迎神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陶人的盛典。邻近各县的农民、商人和工人的家属都赶来观光,一时人山人海,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过去景德镇有日食“千猪万米”码头的说法,如果按当时迎神盛会的流动人口来计算,确实不算过分。这种迎神盛会,一直延续到1949年才自然消失。清代唐英督陶时,曾令人将明代落选的损器、已脱底的一口青龙缸,从憎明寺抬到火神柯,筑台高置,并写有《火神传》、《龙缸记》。另一个督陶宫年希尧也写有《重修风火神庙碑记》。这些关于童宾事迹的记载,至今仍存于地方文献中。窑业工人常以其激励自己忠于职守。这正说明童宾“其志气之凛洌在一成,而精神所注贯在百世”。

刚正凛冽的“风火神”

童宾从小投师学艺,从事烧瓷行当。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烧造许久,终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残害瓷工。童宾为抗议朝廷,一日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翌日开窑一看,龙缸竟出奇地烧成功了。瓷工们为纪念这位秉性刚直的英雄,称颂童公为"风火仙师",并在御窑厂的左侧建了一座"风火仙庙"。因为烧造瓷器,火借风力,风与火最为关键,因此,景德镇地区传统民间称之为“风火神”、“窑神”,“童公窑”也被称之为神窑。

童宾

最后编辑:2022年0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