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典赤

简介: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 ,元代塔吉克人(元朝统称回回)政治家。全名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al-Sayyid Shams al-Din‘Umar),今译“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赛典赤意为“先生”、“首领”,指圣裔;赡思丁意为 “宗教的太阳”,乌马儿有“长寿”之意。原籍中亚不花刺(今布哈拉)。元代初期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对元初社会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尤其是在担任云南平章政事(官名,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的六年间,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南行中书省后,派其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
[展开]

赛典赤的个人经历

人物介绍

  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1211~1279年)为我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为昆明乃至云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赛典赤 中亚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人。“赛典赤”阿拉伯语意为“荣耀的圣裔”,“赡思丁”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为长寿之意。成吉思汗西征时,率部归元。1224年,任成吉思汗帐前侍卫,随从征伐。元太宗即位后,任丰、靖、云内三州(含大同市、呼和浩特市一带)达鲁花赤(地方官),主管三州民政。继而任燕京路断事官等。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后并节制陕西五路四川行枢密院所有大小官属。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对赛典赤说:“云南朕尝亲临,比因委任失宜,使远人不安,欲选谨厚者抚治之,无如卿者。”于是,他被派到云南任行省平章政事,时年63岁。赛典赤还未入滇,宗王(即梁王)脱忽鲁就起了疑心,担心赛典赤会夺他的权。赛典赤命长子纳速拉丁向宗王说明来意,并向梁王请教兴利除害之道,梁王打消了顾虑。到滇后又注意处理好与宗王的关系,使得各项改革措施得以施行。当时云南军政不分,军人代政,政出多门,号令不行,赛典赤奏明忽必烈,把宣慰司和元帅府纳入行中书省管辖,云南政令得以统一。

  至元十三年(1276年),他把云南万户府、千户所、百府所改为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县令或县尹,改变以行政管理军事的弊端。正式设立起云南行中书省,并把云南省的行政中心定为昆明。至此,昆明正式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云南成为全国的11个行省之一。是年,赛典赤改昆明二千户为昆明县,改鄯阐万户为中庆路。中庆路下设三县四州。三县为:昆明、富民、宜良;四州系:嵩明、晋宁、昆阳、安宁。其中,嵩明领杨林、邵甸;晋宁领呈贡、归化;昆阳领三泊、易门;安宁领禄丰、罗茨。

  赛典赤在滇期间,元江禾泥(今哈尼族)萝盘甸主抗拒行省,他面带愁容率师出征。随从问他原因,他说:我不是怕打仗,而是怕你们不幸阵亡;又担心你们惊扰百姓,使他们不得安宁,一旦把老百姓逼反了,你们又去征伐他们,使他们永远不得安宁。兵临萝盘城下,赛典赤认为“力攻不如德胜”,于是遣使说降。萝盘王口头答应,但三日不降,部将主张强攻,他不同意,再派使者晓以利害。又过了三日,萝盘王仍然不降,将士纷纷请战,赛典赤仍不同意。这时有的将士按捺不住,强行进攻,赛典赤十分气愤。他对诸将说:皇上命我安抚云南,没有命我杀人,没有将令擅自动武,按军法当斩,当即下令严惩违令军官。萝盘王闻讯后感动地说,赛平章如此宽宏大度,我抗命不吉利,于是开城归顺,一场干戈化作玉帛。鉴此,各地土司纷纷归顺,全省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局面很快出现。

赛典赤

  赛典赤为发展云南的经济,治理好云南,主动向父老乡亲求教利国便民的办法,好的就采纳。他的施政方针是减少赋税,招抚流亡人口,抚恤孤寡老人,兴办学校,倡导儒学,发展生产。他设立屯田区多处,垦田20万亩。元初,云南只能种植一些低级的粮食作物,他引入内地的稻、桑、麻,同时引进先进技术,从而改善了人们的吃穿。

  赛典赤修筑的松华坝

  赛典赤的贡献还在于兴修水利。修筑松华坝,疏通海口河,修浚金汁河、银汁河、马料河、宝象河、海源河、盘龙江。形成昆明地区的灌溉系统。当时,昆明郊区的田地依靠滇池灌溉。滇池承受了过多的水源,而排泄的地方只有海口一处。由海口到安宁鸡心滩一段,河床经常被泥沙淤塞,一到雨季,滇池水倒流,往往酿成严重水灾。赛典赤委张立道、忽辛修治滇池,首先在昆明城东北地区清理水源,使盘龙江得到疏浚。赛典赤、张立道带领治水大军,把来自东北部群山的“邵甸九十九泉”引入盘龙江,从而消除了滇池上游的水患。接着在金马山下建造了松华坝闸。这是一个大型的分水闸,用以截流分洪。同时开凿金汁河,河堤宽一丈二尺至一丈六尺,沿堤建造水闸10座,涵洞水渠360个,自上而下轮流放水。灌溉东部地区农田,使大量旱地变良田。他筑的松华坝泽及后世,被称作“春城头上的一盆水”。

  赛典赤主滇时修建的银汁河

  赛典赤在修浚滇池和修筑松华坝后修建了中庆(昆明)城。它在鄯阐城的基础上,向西北发展到现城区的中部,称押赤城,亦称鸭池、雅岐。又因中庆路治所设于北,所以又称中庆城,从此昆明城初具规模。中庆城是一座南北长而东西窄的土城。南端为土桥,北端为五华山,东在盘龙江西,西在今沿福照街至鸡鸣桥一带,城中心在今三市街一带。

  

  赛典赤十分注意昆明的教育事业,倡办儒学。他于甲戌之冬(1274年)“捐金市地”,于丙子(1276年)之春,在昆明五华山右,建成了云南第一座孔庙——昆明文庙(见右图)。该殿53间,孔子面南而座,两边是孟子等“四公”与子贡等“十哲”,开云南庙学的风气。开始学生数量较少,连学长、官员都还得亲自去“劝士人子弟以学”,后来发展到每期招收150名学生,当地少数民族,“虽爨僰亦遣子入学”,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同时,他还广设驿站,增进了云南与西南各省间的交通;对商业采取保护发展措施,“为市井以通贸易、薄征税以广行商”;对历史形成的婚丧习俗进行改革,传播内地文化,革除一些迷信陋俗;赛典赤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在云南大规模传播就是从他人滇开始。现昆明的南城清真寺和永宁清真寺都是他始建。赛典赤在云南实现了云南历史上的四个第一,即首建云南行省;首建松华坝大型水利工程;首次进行云南历史上的大规模屯田和首建文庙。

  至元十六年(1279年),赛典赤逝世于昆明,葬于松华坝。送葬之日“百姓巷哭”,交趾(今越南)王遣使至祭,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之语。

  赛典赤墓在昆明城东区民航路五里多小学门口的体育场内,有一座方形高墓2.4米,宽约1.3米,顶为青石雕成的石瓦,墓体四面镶碑石。正面刻汉文“元咸阳王瞻思丁墓”8字,分4行,直书。背面为蒙文碑刻。左右两侧,一边刻《元史·赛典赤瞻思丁传》(节录),另一边刻袁嘉谷撰书的《重修咸阳王陵记》。围墙外,即宽阔的公路。这座陵墓,是为纪念元代初年云南最高行政长官赛典赤·瞻思丁而修的纪念冢。元初,由于“委任失宜”,云南矛盾重重,政波迭起,生产荒废。元世祖忽必烈,选用为人“谨厚”的赛典赤,以“平章政事(次丞相)行云南中书省事”。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赛典赤到任。他面对现实,正确处理元代中央官吏与云南民族官吏和皇帝分封在云南的宗王皇帝的亲属)之间的关系,稳定了云南的形势。在广泛征询“利国便民”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治滇”工作。一是把元初军事统治时期的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置为路、府、州、县,整顿机构,清除割据残余,使权力集中,政出一门,将省会由大理迁到昆明(当时称为鄯阐)。二是集中主要精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奖农薄税,轻差减赋,屯田垦荒。为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 

  以滇池地区来说,他命张立道征发民工,疏通海口,整治“六河”,创修松花坝水利灌溉系统,既扩大了灌溉种植面积,又对防止滇池地区的水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三是在云南创建庙学,进一步传播中原文化,培养和吸收云南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参加封建政权。这些措施的推行,使云南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到他死的时候,滇池地区“墟落之间,牛马成群,仕宦者稻秣驹,割鲜饲犬。滇池之鱼,人饫不食,取以肥田。”赛典赤在滇六年,“心滇之心,事滇之事”,集中精力,埋头工作,抓住有关国计民生要政,兴利除弊,大胆改革,表现了这位回族政治家的杰出才干。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赛典赤死于任上,“葬鄯阐北门”。送葬时,“号泣震野”。忽必烈“思赛典赤之功,诏云南省臣尽守赛典赤成规”。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追赠“上柱国、咸阳王”。 

  由于赛典赤治滇有方,政绩突出,令人追慕。百姓常去陵前瞻拜凭吊;后世想有所作为的云南官吏,也常将他作为效法的楷模,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康熙年间就曾维修过赛典赤墓,植树培土,建筑堂庑。游人至此,常兴感慨,每有诗作。其一云:“墓木甘棠乐利多,咸阳古冢望嵯峨。荒塍初辟松花坝,惠泽长流金汁河。行省紫微怀典赤,陵园宿草荫藤萝。只今六诏思遗爱,岘首千年共不磨。”(史褒《咸阳王墓》)今原墓仍在松花坝。

  清廷既倒,民国初建,有人倡议重修昆明城东的赛典赤墓。中间经护国之役,地方经济拮据,直到1917年才竣工。这就是今天在五里多小学内的“元咸阳王瞻思丁墓”。墓近市区,交通方便,来参观、凭吊的人比以往更多。 

  1961年,昆明市人民政府曾将赛典赤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年动乱期间,墓遭到破坏。近年来,五里多小学的师生,用多年来勤工俭学积累的部分资金,对赛典赤纪念墓进行了复修。从墓地周围找出了原台阶基石,按原状筑起台阶,周围护以花砖墙,中设花坛,广植翠柏鲜花,一批批戴着红领巾的少年,常来这里清扫墓地。这一切都凝结着人民对这位少数民族政治家的怀念。

最后编辑:2022年11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