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冯·胡蒂尔 - 职业生涯
1857年,奥斯卡·冯·胡蒂尔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父曾经和拿破仑战斗过,而且他的父亲在普鲁士军队中晋升为团长,并在1870-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中被封为贵族。胡蒂尔的母亲姓鲁登道夫,埃利希·冯·鲁登道夫——后来的德军第一军需总监——是他的表弟。
在里奇特费尔德士官学校受训时,胡蒂尔即被保罗·冯·兴登堡上校评价甚高:“一位富有天赋的年轻军官,应寄予极大的期望”。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早的亮点。使得他得以在士官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总参谋部。随后胡蒂尔来往于前线和后方,交替担任参谋和前线指挥官两种职务,获得稳定的晋升。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胡蒂尔首先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于冯·贝洛的第二集团军中任职,负责指挥第一近卫步兵师。1915年4月他调往东线指挥第二十一军,该军属于占据维尔纳和科瓦罗地区的赫尔曼·冯·艾希霍恩第十集团军。
1917年1月,胡蒂尔被指派指挥位于里加以南的多瑙河一带的“D”集团军,以便于在三个月后指挥第八集团军。正是在指挥第八集团军期间,胡蒂尔建立了使其留名战史的声望。
在里加战役中,胡蒂尔面对的是俄国帕尔斯基将军指挥的第12集团军,编有161,000人、火炮1149门,机枪1943挺。而第8集团军下属3个军,约6万人,火炮2000门,机枪2000挺。
胡蒂尔的军队在这次战役中展示了德国军队新的渗透战术。该战术是总参谋部基于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战术发展而来,指实施短时间的密集炮火准备,然后以小的战斗单位(即风暴部队)绕过敌人的强点渗透对方前线。尽管胡蒂尔在这一战术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但他在这一战术使用中体现的卓越和广阔的视野使得英国人称之为“胡蒂尔战术”——这一称呼保留至今。1917年9月3日,胡蒂尔的军队占领了里加。到3天后战役结束,第八集团军以4000多人的损失造成俄第12集团军2.5万人的损失,并推进到里加湾海岸。9月6日,胡蒂尔因其杰出成就荣获著名的“蓝马克斯”勋章。在占领里加一个月后,他的军队成功攻克波罗的海群岛,这是这次大战中唯一一次成功的两栖登陆行动。转调到西线后,胡蒂尔指挥新编第十八集团军,充当于1918年3月由鲁登道夫发动的德国大规模春季攻势的先锋部队。参加攻势行动的部队有三个集团军,北面是冯·贝洛将军的第17集团军,中间是冯德尔马维茨将军的第2集团军,胡蒂尔的第18集团军位于最南侧。这次攻势也称为“米夏埃尔行动”,它导致了第二次索姆河会战。3月21日,胡蒂尔指挥5个军、27个师沿着索姆河两岸向海岸进击,同时向北和向南展开,获得了蔚为壮观的初期成果。他所直接面对的敌人是英国将军休伯特·高夫指挥的由12个师组成的第5集团军。通过再次充分使用渗透技巧,他的军队捕获了50,000俘虏并非凡地推进了60公里。他的军队移动的如此迅速以至于负责侧翼的其他部队被远远的抛在后面。两天后,他被皇帝迅速授予橡叶奖章。不过这时胡蒂尔的推进已经开始减缓并最后在日益增强的英法军队的抵抗面前停顿下来,这主要是因为难以通过古老的索姆河战场保证补给。3月27日,胡蒂尔向法国首都进行了一次最深入的挺进,他部下的几个师攻占了距离巴黎约32英里的蒙迪迪埃镇。4月4日,他被迫停止于蒙迪迪埃和莫勒伊以西。
1918年6月9日-13日,胡蒂尔在马兹实施了成功的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势,但他很快被法国人非常有效的防御和德军的资源不足所遏止。随后他的部队在这场战争的其他时间里只能保持防御态势,不过胡蒂尔的巧妙指挥成功地防御住了英法联军的多次进攻。
停战后,胡蒂尔带领他的军队穿过莱茵河回到德国。他在11月10日对军队发表的告别演说中提出德国军队并没有在战场上被打败,而是被后方的政客“在背后捅了一刀”(包括鲁登道夫在内的许多杰出指挥官也持同样观点):我们不是被敌人击败的,而是因为受制于外部环境才被迫如此。我们不得不放弃了我们经过激战才占领的土地。……我们仍然高昂着头回到我们深爱的祖国……
他于1919年1月退役,并担任德国军官联盟的主席一直到1934年1月。1934年年底,胡蒂尔以77岁高龄去世。
奥斯卡·冯·胡蒂尔 - 参战经历
索姆河会战Somme,Battleof
英、法军从7月1日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7月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占领了德军第二道阵地。德军迅速调集兵力,加强纵深防御,实施反击。英、法军于7月中、下旬再度发起进攻,南岸法军占领了第三道阵地,但未能发展为战役突破。9月3日,英、法军第三次发起进攻,截至12日向德军纵深只推进了2~4千米。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在战争史上这是第一次使用坦克。在9月下旬和11月的进攻中,英军又两次使用坦克,但数量较少,收效不大。索姆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3.8万人。英、法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
奥斯卡·冯·胡蒂尔 - 个人评价
在战争史上,胡蒂尔主要是以“胡蒂尔战术”为人所知。这种战术也被称为渗透战术或者风暴部队战术,是德军后来机械化全兵种学说的前身。他对这种战术的发展并没有什么贡献,但他是第一位成功使用该战术的集团军司令官。他是一位有能力而且坚定的指挥官,他在突破方面的成就在以堑壕战为特色的一战中是非常出众的。
奥斯卡·冯·胡蒂尔 - 相关条目
约翰·约瑟夫·潘兴 |
莱茵哈特·舍尔 |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
威廉·米切尔 |
亨利·哈利·阿诺德 |
马克斯·霍夫曼 |
亚历山大·冯·克鲁克 |
安德鲁·坎宁安 |
威廉·丹尼尔·莱希 |
冯·法尔肯海因 |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
穆斯塔法·基马尔 |
欧内斯特·约瑟夫·金 |
奥斯卡·冯·胡蒂尔 |
雷蒙德·埃姆斯·斯普鲁恩斯 |
伊恩·汉密尔顿 |
康拉德·冯·赫岑多夫 |
戴维·贝蒂 |
谢苗·米哈依洛维奇·布琼尼 |
约瑟夫·斯大林 |
奥斯卡·冯·胡蒂尔 - 参考资料
(1)http://warstudy.com/general/first_ww/hutier/index.xml(2)http://blog.163.com/wangran_good@126/blog/static/271170152007311111920244/
(3)http://info.datang.net/S/S2767.HTM
最后编辑:2022年0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