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京,北宋末士兵,籍贯、字号均不详,原为尤卫小卒。1126年(钦宗赵桓靖康元年)金兵围攻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同知枢密院孙傅读丘濬《感事诗》,其中有郭京、杨适、刘无忌之语,于尤卫兵中访见他。他伪称能施“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可生擒金将退敌,钦宗及孙傅等均深信不疑,乃授以宫职,并赐以金帛数万。他所募之士兵六甲者皆属市井无赖之徒,还宣传说:“择日出兵三百,直袭至阴山(今内蒙古大阴山)。”及开汴京宣化门出战,他坐城楼作“六甲”之法,金兵击败其兵,他乘机南逃。后不详。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北宋人,生卒年不详,曾居金陵(现江苏省南京市)。为大诗人、大政治家王安石隐居金陵(1078-1086)之邻居兼好友。王安石曾有多首诗赠于德逢。
赵世永是2013年赵薇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个角色,阮菀前男友,由青年演员黄明扮演。另外有古代人南康郡王,也叫赵世永。
金台,人物真伪不祥,北宋武学奇才,是传说中中国武学第一人,号称武功古今天下第一,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拳不过金”之说。
张述,字绍明,北宋遂州长江县(今遂宁市大英县)人。
宝元,古代为宋朝皇帝年号,内涵吉祥如意。
董毡(1032--1083)北宋时青海东部吐蕃首领。亦作董戬,角厮罗三子。角厮罗死,内部分裂,他嗣为保顺军节度使,独有河北之地(今青海西宁、乐都一带),势力最强。继续执行联宋抗夏政策。熙宁三年(1070),乘虚入夏境,大获而归。元丰四年(1081),遣兵策应宋击西夏,又集十二万之众约期与宋会师。累封武威郡王。
曾会(952-1033年),字宗元,泉州晋江人,宋端拱二年(989)。榜眼进士,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楚国公。生于唐五代广顺二年(952)二月,他的父亲叫曾穆,任德化令,殿中丞致仕,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特进封太师秦国公。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真宗章怀潘皇后,大名人,忠武军节度美第八女。真宗在韩邸,太宗为聘之,封莒国夫人。端拱二年五月薨,年二十二。真宗即位,追册为皇后,谥壮怀,葬永昌陵之侧,陵名保泰。神主享于别庙,旧制后谥冠以帝谥。庆历中,礼官言,“孝”字连太祖谥,“德”字连太宗谥。遂改“壮”为“章”,以连真宗谥云。”《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真宗章怀潘皇后,大名人,忠武军节度美第八女。真宗在韩邸,太宗为聘之,封莒国夫人。端拱二年五月薨,年二十二。真宗即位,追册为皇后,谥壮怀,葬永昌陵之侧,陵名保泰。神主享于别庙,旧制后谥冠以帝谥。庆历中,礼官言,“孝”字连太祖谥,“德”字连太宗谥。遂改“壮”为“章”,以连真宗谥云。” 《宋会要辑稿·后妃》(一之三)记载:“真宗章怀皇后,潘氏忠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美之女,雍熈二年闰九月归襄邸……”。 宋代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记载:“雍熈二年太宗为真宗娶美次女为夫人……将成礼召美还都数月归屯所”。
刘熙古(903—976年),字义淳,宋州宁陵(今属河南宁陵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楚恭惠王赵元偁(981-1014)宋太宗第七子。初授检校太保、右卫上将军、泾国公。真宗即位,加同平章事、安定郡王,进检校太傅。
石普 ,其先幽州人,自言唐河中节度雄之后,徙居太原。祖全,事周为铁骑军使。父通,事太宗于晋邸。
冯京(1021(辛酉年)~1094),男,字当世,宋代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冯碧举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后来祖父因去漠北郊游时看中江夏(当时属鄂州管瞎),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 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
贾岩,字民瞻,开封人。少时,善骑射,喟然叹曰:“大丈夫生世,要当自奋,扬名显亲可也。”遂起家从戎。神宗选材武,以为内殿承制、庆州荔原堡都监。
王尧臣,应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字伯庸。生于宋真宗咸平六平(1003),卒于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丁卯科状元。
王汉之(1054——1123),字彦昭,衢州常山(今属浙江)人。
曹琮,字宝章。真定人。父亲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与夏竦屯鄜州,还为马军副都指挥使,以疾卒。帝临奠,后并出临丧,就第成服。赠安化军节度使兼侍中,谥忠恪。
沈正,(413—455),字符直,南朝宋武康人。
卢之翰(946—1002),字维周,祁州人。曾祖玄晖,鸿胪卿。祖知诲,天雄军掌书记。父宏,蔡州防御判官。之翰少笃学,家贫,客游单州,防御使刘乙馆于门下。乙徙钱塘,之翰随寓其郡。太平兴国四年举进士,不得解,诣登闻自陈,诏听附京兆府解试。明年登第,解褐大理评事、知临安县,三迁殿中丞,通判洺州。
吴革,会计学,中国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教师,研究领域:成本管理会计、国际会计。
李宸妃(987年-1032年),杭州人,宋真宗赵恒妃嫔,宋仁宗赵祯生母。李宸妃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李延嗣,仕钱氏,为金华县主簿;父李仁德,后来封为左班殿直。明道元年(1032年),李宸妃在册封当日逝世,谥号章懿皇后,陪葬永定陵。民间流传,“狸猫换太子”故事中的李妃就是李宸妃。
林冲之,字和叔,一字中枢,宋代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元符三年(1100)进士,任都官金部郎,为临江(今江西樟树市)、南康(今江西星子县)太守。后出使金国被拘押,宁死不屈,享年72岁。
黄宗旦,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叔才,北宋开宝六年(973年)生,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十一月卒。福建省惠安县镇安铺黄田(今张坂镇后边村)人。少有神童之称。欧阳修称宗旦为“闽中文士”。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榜眼进士,与同县同榜探花进士李庆孙齐名。人言:国朝才子黄宗旦,天下文章李庆孙。
王溥(922年-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出生于官宦世家,948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953年,官至宰相。周恭帝时,上表请修《世宗实录》,与扈蒙、张淡等共同编修。郭威任枢密使时,率军平河中叛乱,聘为幕僚。957年,周世宗柴荣请王溥选择将帅,王溥举荐向拱,再次取得胜利。世宗死,赵匡胤势力强大,“王溥亦阴效诚款”,并献奉宅园取悦于他。赵匡胤黄袍加身返京,王溥“降阶先拜”。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初年,封祁国公,982年八月去世。
张永德(928-1000),字抱一,五代并州阳曲人。家世饶财,娶郭威的第四女为妻,早年随郭威起兵,屡建战功。郭威称帝,封女儿为寿安公主,张永德封驸马都尉。周世宗时,征北汉、南唐,擢殿前都点检。高平之战中,与赵匡胤打败北汉军,又从周世宗攻契丹。回军途中,周世宗发现一个韦编袋子,里面有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有“点检做天子”五字,下诏免去张的点检一职,转委赵匡胤为殿前禁军统师。宋初,甚受宋太祖礼遇,加侍中。卒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
王钦若(962年-1025年)是中国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字定国,谥文穆,临江军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东门王家)人。王钦若是真宗时期的宰相,属于当时主和派的势力,主张把国都南迁,与当时主战的寇准对立。另一方面,他亦因为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陈希亮(1014年-1077年),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他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在他从政的三十多年中,忠于职守,肯为百姓办实事,如严惩贪官污吏,打击地痞无赖,搜捕盗贼,开仓赈民,架设汴河飞桥,强令巫师、巫婆回乡务农等。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每次任满离境时,父老们都洒泪相送。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代表作品有《陈希亮文集》、《制器尚象论》等。
高升泰是北宋年间云南大理国宰相,滇东乌蛮领袖,大理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1080年,杨义贞弑大理皇帝段廉义,自立为帝。时为鄯阐(昆明)侯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升之命率滇东乌蛮三十七部兵马攻灭杨义贞,拥立段寿辉为大理皇帝。1081年,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继位。高升泰封为善阐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帝,国号“大中”,年号上治。1096年,高升泰病逝。由于云南诸部的反对,高升泰临终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但其后大理国柄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称高国主。高升泰谥号富有圣德表正皇帝。
吕大防(1027年—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 ,任冯翊主簿、永寿县令,县无井,饮水困难,大防将泉水引入县,县民名之曰“吕公泉”。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因参与濮议而被贬黜。哲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发遣开封府。元祐元年(1086年),升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省侍郎,封汲郡公。哲宗时,以元祐党争,知随州,贬秘书监。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今惠州市)安置,至虔州信丰(今江西信丰县)病卒,追谥为正愍,追赠太师、宣国公。著有文录二十卷,文录掇遗一卷,《文献通考》并传于世。工书法,传世墨迹有《示问帖》。
李邴(1085-1146) 字汉老,号龙龛居士。济州任城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卒于高宗绍兴十六年,年六十二岁。崇宁五年,1106年举进士第。累迁翰林学士。高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苗傅、刘正彦反,邴谕以逆顺祸福之...
张乖崖即张咏(946—1015)山东鄄城人。谥号忠定。亦称张忠定 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尤以治蜀著称。 北宋仁宗时期,士大夫们甚至将他与赵普、寇准并列。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
沈义伦(909—987),因避太宗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今属河南)人。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太祖和太宗两朝执掌财政大权,后任宰相。沈义伦少习《三礼》,以讲学授徒为生。
阎文应,开封人。给事掖庭,积迁至入内副都知。仁宗初亲政,与宰相吕夷简谋,以张耆、夏竦、陈尧佐、范雍、赵稹、晏殊、钱惟演皆章献后所任用,悉罢之。退以语郭后,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由是并夷简罢。
章怀皇后(968年-989年),潘氏,宋真宗赵恒第一任妻子,大名人,北宋名将、忠武军节度潘美之八女。另一说为潘美五子惟熙之女,为惟熙娶秦王女所生。
呼延庆(有些史书称“呼庆”),字夏都,并州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呼延守用之子,呼延赞曾孙,宋朝时期的军事将领、外交官。在宋徽宗(赵佶:1082~1135在世,1100~1125年在位)时期任平海军(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称平海军)指挥使,因为“呼延庆善外国语,又辨博(辨博,博闻谓能谈说也)”,所以曾多次出使金国商议联金攻辽之事(海上之盟)。在清代兴起的小市民文学世界里,呼延庆的名气可能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人。描写呼家故事的小说和评书很多,如《说呼全传》、《呼杨合兵》、《小将呼延庆》、 《呼延庆上坟》、《呼延庆打擂》、《呼延庆出世》、《呼延庆征北》、《呼延庆征西》、《呼延庆进京》、《呼延庆挂帅》、《杨家将》等,评书界有“金呼家,银杨家”和“呼杨高郑”之说。
李继宣[1],开封浚仪人。乾德中,补右班殿直,令与御带更直,裁十七岁。尝命往陕州捕虎,杀二十余,生致二虎、一豹以献。太平兴国初,掌南作坊使,改供奉官,出为邠、宁、庆三州巡检、都监。继宣本名继隆,与明德皇后兄同姓名。至是,...
许将,字冲元,福建闽县(今福建闽清)人。他生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卒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嘉祐八年(1063年)中癸卯科状元,年仅26岁,是历史上福州地区第一个状元。其人文武双全,廉洁奉公,深受宋神宗和宋哲宗的器重,曾担任明州通判、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尚书左丞等职。
李继隆(950-1005)大宋名将,处耘长子,以荫补供奉官。善骑射,晓音律,好读《春秋左氏传》,以礼待儒士,多智谋,谦虚谨慎。参与平定后蜀、江南,有军功李继迁扰边,与田仁朗等率兵击败。从曹彬征幽州,破契丹兵。雍熙三年(986),迁侍卫马军都虞侯,为沧州都部署。淳化四年(993),以河西行营都部署,破李继迁,擒赵保忠。至道初,任灵、环十州都部署。真宗即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解兵权。卒,赠中书令。
曹玮(973—1030),字宝臣,北宋大将。官至御史大夫。名将曹彬之后。曹彬有七子,比较有名的是曹玮和曹璨(其他五个为珝、玹、玘、珣、琮)。曹玮少年时代就跟随父亲左右,在军队中服役担任牙内都虞候。在军队中服役担任牙内都虞候。真宗即位,任内殿崇班、知渭州。驭军严明,赏罚立决。宰相丁谓逐寇准,恶玮不附己,指为准党。谓败,复华州观察使、知青州,徙天雄军,以彰化军节度观察留后知永兴军。拜昭武军节度使、知天雄军。以疾守河阳,数月,为真定府、定州都总管,改彰武军节度使。卒,赠侍中,谥武穆。嘉祐八年,诏配享仁宗庙庭。太宗曾经问李继迁叛乱谁可为将出战,曹彬当即推荐曹玮,于是太宗立即召见了曹玮。这一年曹玮只有19岁,当然当时宋帝国人才济济,曹玮暂时还没有机会展露才华。
梁师成(?-1126年),字守道,开封人,自称“苏轼庶子”,北宋末年宦官,与蔡京、童贯、王黼、李彦、朱勔被时人合称“六贼”。梁师成原是宦官贾详的书艺局杂役,“慧黠习文法,稍知书”。后得宋徽宗信任,为皇帝写诏书,“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得以列名进士籍,升为晋州观察使、兴德军留后。并提拔至开府仪同三司、少保,官至检校太尉,时称为“隐相”。王黼对梁师成如子敬父,称之“恩府先生”。
王黼[fǔ](1079年—1126年),原名王甫,字将明,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北宋末年大臣,宋徽宗朝宰相。王黼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崇宁年间进士。 初因何执中推荐而任校书郎,迁左司谏。因助蔡京复相,骤升至御史中丞。宣和元年(1119年),任特进、少宰(右宰相),他由通议大夫超升八阶,被任命为宰相,是大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金兵进入汴京,他不等诏命,便带妻儿逃跑,宋钦宗下诏贬他为崇信军节度副使、籍没他家。吴敏、李纲请求杀王黼,此事交由开封尹聂山处理,聂山与王黼宿怨未解,就派人将其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