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母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待妾郑氏,李锜谋反失败,郑氏入宫后当郭太后的侍儿,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他是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汉殇帝刘隆(105年—106年9月21日),汉和帝刘肇少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105年—106年在位,登基时离出生刚满百天,是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不久夭折,谥号孝殇皇帝。
脱古思帖木儿(西里尔蒙古文:ТгсТмр,1342年?-1388年),孛儿只斤氏,是北元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七位大汗(1378年—1388年在位)。史称北元后主,因为他的年号为天元,又称为天元帝。根据明朝史籍记载,他是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明代王世贞《北虏始末志》记载,脱古思帖木儿继位前是益王。《蒙古源流》和《新元史》等史料记载他是必里克图可汗(爱猷识理达腊)的弟弟。他在位时屡遭明朝攻击,最后在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被明军击溃,出逃时为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所杀。被追尊为乌萨哈尔汗。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又字合。汉族,祖籍沛县(今江苏沛县),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汉灵帝第三子,汉朝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220年在位。初封陈留王,公元189年,董卓废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后来逃出长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公元234年,刘协病死,享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小风村),谥号孝献皇帝。
汉冲帝刘炳(143年—145年2月15日),东汉第八位皇帝,(144年八月—145年正月在位),在位不足半年,卒年仅3岁。汉顺帝死后,两岁的太子刘炳于八月庚午日登基,是为汉冲帝,改元永嘉,顺帝的皇后梁氏被尊为皇太后。冲帝在位时,由外戚梁氏把持朝政,梁冀飞扬跋扈,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冲帝在位期间九江发生暴乱。145年2月15日,3岁的冲帝病死,死后葬于怀陵,谥号孝冲皇帝。
开明(生卒年不详)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即鳖灵,荆(今湖北、湖南)人。传说鳖灵四,其尸流亡,溯江水上至成都,见蜀王杜宇,宇立为相,旋授以国位,号开明(即开明王朝)。因鳖灵生长于多江湖的荆楚,识水性,有治水经验,溯江西上,先至南安(今四川乐山),后至郫邑(望帝都城,即今郫县)见望帝。帝知其治水经验,任以为相,命其继续完成治水事业。及岷江水患平,蜀民安处,勤于耕稼,乃受禅得国,是为丛帝。
       汉灵帝刘宏(156年-189年),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十一日逝世,在位22年,葬于文陵,谥号为孝灵皇帝。汉灵帝刘宏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世袭解渎亭侯,父刘苌早逝,母董氏。汉桓帝刘志逝世后,刘宏被窦氏外戚家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刘宏登基后,改元建宁(168年),其执政期间,大部分时间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且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汉灵帝与其前任汉桓帝的统治时期是东汉最黑暗的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有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每次“叹息痛恨于桓灵”的陈述。
惠帝冉智(?—353年),平帝幼子,母董皇后。350年,冉闵称帝,立冉智为太子。352年正月,冉闵留下太子冉智镇守邺城,自己亲率八千精锐骑兵破襄国,杀刘显。廉台决战冉闵战败后,4月,慕容儁派慕容评及中尉侯龛率领精锐骑兵一万人...
刘询 刘询,西汉宣帝。本名病已,字次卿。戾太子刘据孙,史皇孙刘进子。出生数月,即逢刘据巫蛊事件。刘据因受江充诬陷,为父皇汉武帝所疑,他惧祸而被迫起兵讨伐江充,兵败被迫自杀。其母卫子夫(汉武帝皇后,卫青的姐姐)也随之上...
李祘,字亨运,号弘斋,庄献世子第二子。1752年壬申(英祖二十八年,乾隆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生于昌庆宫景春殿。1759年己卯(英祖三十五年,乾隆二十四年)册封王世孙。“壬午祸变”两年之后,1764年甲申(英祖四十年,乾隆二十九年)二月二十日,英祖命李祘承孝章世子之嗣,次年命王世孙代理政务。1776年丙申(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十日即位于西内庆熙宫之崇政门。1800年庚申(嘉庆五年)六月二十八日,正祖大王去世于昌庆宫迎春轩。在位24年,终年49。葬水原健陵。清朝赐谥恭宣。李祘的庙号原为正宗。1900年,高宗追尊为正祖宣皇帝
齐闵王(约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84年),亦称齐湣王、齐愍王,妫姓,田氏,名地(一作遂  ),齐宣王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公元前284年在位。葬于田齐王陵(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内)。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齐闵王即位。齐闵王为人骄傲,喜欢享乐,但在位期间也屡建武功,破秦、燕诸国,制楚,灭宋,齐湣王十三年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和齐湣王相约共同称帝,秦昭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公元前284年,燕国将领乐毅以燕国、秦国、赵国、韩国、魏国五国联军攻田齐,燕军攻入临淄,齐闵王出逃至莒(今山东莒县),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5.4~1722.12.20),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克里先(250年-312年,拉丁文: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原名为狄奥克莱斯(Diocles),罗马帝国皇帝,于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结束罗马帝国的第三世纪危机(235年—284年),建立四帝共治制,使其成为罗马帝国后期的主要政体。其改革使罗马帝国对各境内地区的统治得以存续,最起码在东部地区持续了数个世纪。
王伷(955年—981年),高丽王朝第五任君主(975年—981年在位)。字长民,父为高丽光宗王昭,母为大穆王后皇甫氏。965年被立为太子,975年即位后平反冤狱,推行田柴科制,但沉湎享乐,在位六年即病重,禅位于堂弟王治,旋薨。庙号景宗,谥号献和,葬于荣陵。
(529~559) 北齐第一个皇帝。在位十年。字子进。渤海□县(河北景县东)人。高欢次子。东魏武定七年 (549),将军高洋兄澄谋取代东魏,未及实现而死。高洋继掌政。次年,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台。同年五月,禅代称帝,...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后改名慕容备德,字玄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异母弟,母公孙氏,十六国时期南燕开国皇帝。太和四年(369年),在枋头之战中,随兄慕容垂打败东晋军队。太元九年(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任命慕容德为车骑大将军,复封范阳王,居镇护卫,参决政事。慕容宝继位后,任慕容德为使持节、都督冀兖青徐荆豫六州诸军事、特进、车骑大将军、冀州牧、南蛮校尉,镇守邺城,专统南境。隆安二年(398年),慕容德自称燕王,建立南燕政权。隆安四年(400年),慕容德正式称帝,改元建平。义熙元年(405年),立侄子慕容超为太子。同年,慕容德去世,时年七十岁,谥号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孝敬皇帝,李弘,父唐高宗,母武则天。655年时,被封为代王;656年被立皇太子;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卒,高宗破例追赠李弘为“孝敬皇帝”,从而使李弘成为唐代第一位死后追封为皇帝的太子。李弘于永徽三年(652年)出生于皇宫,永徽六年(655年)进封代王,显庆元年(656年)被立为皇太子,自幼孝顺仁德,为太子后体恤民情,曾上书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并为两个获罪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宠爱。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他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拓跋宏的家族成员有拓跋弘、拓跋濬和常山公主等。
赵玄朗,字公明。生于秦代终南山赵大村。早年家境贫寒,后经商,从事木材生意。因其为人诚实守信,生意兴隆,积累了巨额财富。此时,他仍不忘周济贫困,而且资助国家的军事行动,亲自参军打仗,十分勇敢。他一边经营商业,一边到终南山楼观拜访道家学者,精研道理修得正道。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追尊他为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号圣祖;其妻为元天大圣后。赵玄朗被道教尊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人称玄坛真君、玄坛元帅,也有人称其为赵玄坛,“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有护法神之意。民间相传赵公明为“武财神”,使铁鞭,并以神虎为座骑。
李緈(朝鲜语:,1719年-1728年),字圣敬,幼名万福。 是朝鲜王朝的第21代君主朝鲜英祖之长子。由靖嫔李氏所出,但由于靖嫔早死,他一直是贞圣王后在抚养,英祖即位后,封敬义君,后改封为王世子。英祖四年(1728年),他病逝于昌庆宫进修堂, 英祖赐谥为孝章世子,英祖五十二年(1776年)丙申改称承统世子。 朝鲜正祖即位后,遵从英祖遗命,追崇他为王,庙号为真宗, 谥号恪愍温良睿明哲文孝章大王, 葬于坡州永陵,朝鲜纯宗追上帝号为真宗温良睿明哲文孝章昭皇帝。
阮福莳(越南语:Nguyn Phúc Thì,1829年9月22日-1883年7月17日),原名阮福洪任(Nguyn Phúc Hng Nhm)。为越南阮朝第4任皇帝阮翼宗,年号嗣德,因此亦称嗣德帝。他是阮宪祖绍治帝阮福暶的儿子,1847年,阮福18岁即位,强化了对天主教的镇压政策,拒绝与法国拿破仑三世的来使交渉。1859年起,法国以保护传教士和天主教徒的名义,占领西贡、边和、巴地、永隆,1862年越法签订壬戌条约(第一次西贡条约),越南割让边和、嘉定、定祥三省及昆仑岛,赔款2千万,允许天主教传播。法国控制越南南部。<br />
杨昭(584年2月21日―606年8月30日),隋炀帝杨广长子,母皇后萧氏(萧皇后)。开皇四年正月初五日(584年2月21日),杨昭出生于大兴宫。杨昭初封河南王,仁寿初年(601年)改封晋王。大业元年(605年)被立为皇太子。杨昭有武力,能拉强弓;生性谦和,言色平静,生活节俭朴素。大业二年(606年)去世,时年二十三岁,谥号“元德”。义宁元年(617年),其子隋恭帝杨侑追谥他为孝成皇帝,庙号世宗。
安德罗尼卡二世AndronicusIIPalaeologus(1259年3月25日——1332年2月13日),拜占庭皇帝(1282年——1328年)。迈克尔八世·帕里奥洛加斯之子。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Yesün-Temür,蒙古语意为“九铁”,1293年—1328年),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位大汗(1323年—1328年在位)。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裕宗真金之孙,元显宗甘麻剌之子。早年承袭父亲的晋王爵位,镇守漠北,1323年发生南坡之变,元英宗被弑,晋王也孙铁木儿被拥立为皇帝,改元“泰定”。他在位时政治上未有太大变动,国家大体稳定,但元朝已进入多事之秋。1328年,也孙铁木儿去世,死后发生皇位之争,他的从侄图帖睦尔(元文宗)夺取了他的儿子阿速吉八的皇位,他也被视为“自立”的非法君主,没有得到汉文庙号、谥号与蒙古汗号,一般以其第一个年号而通称为“泰定帝”。
(-909)郑买嗣,又名郑昶『chang』,大长和国建立者,郑回七世孙。世为南诏清平官(即宰相),历官侍中、相。
迈克尔七世·杜卡斯 Michael VII Ducas (1059——1078年) 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世的长子,1067年5月21日父皇死时,他尚年幼,由母后摄政。由于局势险恶,母亲不久即与军事指挥官罗曼努斯·戴奥吉尼斯(Romanos Diogenes)结婚,1068年1月戴奥吉尼斯加冕为同朝皇帝,称罗曼努斯四世。1071年罗曼努斯被塞尔柱突厥人击败,迈克尔遂于10月24日宣布为唯一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诺曼雇佣军反叛,企图在小亚细亚建立独立的王国。拜占庭向突厥人求援,但突厥人趁机占领小亚细亚,建立了鲁姆苏丹国。迈克尔由于采取由国家垄断粮食的政策,不但触犯了地主的利益,而且造成了物价上涨。于是,君士坦丁堡爆发骚乱。争夺皇位的两名军官尼斯福鲁斯·布里恩尼乌斯(NikephorosBryennios)和尼斯福鲁斯·波塔尼阿提斯(Nikephoros Botaneiates)各自率兵攻打京城。1078年3月31日迈克尔退位。
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 Constantine X Doukas (1006——1067年5月) 拜占庭皇帝(1059年到1067年在位),杜卡斯王朝(1059——1081年)开国皇帝。在位时拜占庭国力愈发衰微,但对教会慷慨馈赠。
人物简介: 西汉皇室后裔,姓刘,名盆子,属马。性格平庸无能。推翻王莽后,被赤眉军立为皇帝,在位3年,战败后投降刘秀,公元10年出生,不知所终。 建世帝人物事迹: 先被赤眉军推为上将军,后又让他...
迈克尔九世·帕里奥洛加斯 Michael IX Palaiologos (1277年4月17日——1320年10月12日) 拜占庭皇帝                中国史籍称“大秦”,也名“拂菻”或“海西国”。公元 395年... 1261年 拜占庭皇帝迈克尔八世帕里奥洛加斯解放君士坦丁堡。
汉隐帝 1.刘粲档案 汉隐帝刘粲(?-318年)匈奴人,是十六国时前赵国君。汉昭武帝刘聪子。 318年即位,与五位太后日夜淫 乱(其中包括靳月华,靳准的女儿)。3个月后被靳准杀死。 姓名刘粲 庙号 无 谥号 ...
(778~820) 唐朝第十二代皇帝。唐顺宗李诵长子。初名淳。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顺宗即位,重王□、王叔文、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等进行政治革,抑损宦官势力。宦官俱文珍等对此大为不满,谋朝柄,乃于三月逼顺宗立淳为太...
唐废帝,镇州平山人也。本姓王氏,其世微贱,母魏氏,少寡,唐明宗为骑将,过平山,掠得之。魏氏有子阿三,已十余岁,明宗养以为子,名曰从珂。
拜占庭皇帝,政治家、历史学家。
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i>Hiowan Yei</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后世称呼为康熙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取得了对三藩、明郑、准噶尔的战争胜利,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立中国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招抚喀尔喀蒙古。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本尘大师是天龙八部里金庸塑造的人物。原名段正明,为宋朝大理国皇帝。是一代明君,执政时存恤民力、劝课农桑。因不愿为帝,退位,后将皇位让给其弟段正淳,段正淳意外死后将皇位传给侄子、段正淳之子段誉。
宋端宗赵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2年,得年9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
青年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字通,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汉武帝是 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 汉文帝 刘恒的孙子、 汉惠帝 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 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 重孙子。刘彻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 公元前141年3月10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死于后元二年二月丁卯(十四)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 汉武帝开创了 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 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 雄才大略、 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1251年,蒙哥任忽必烈为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今洛阳)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1259年9月,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确定以大都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统一全国后,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1282年(至元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
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初名刘阳,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阴丽华,东汉第二位皇帝,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刘庄初封东海公,后进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时年四十八岁。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
曹魏政权于公元220年替代了东汉政权,魏文帝曹丕迁汉献帝于浊鹿城,自己作了皇帝,并追封曹操为魏武帝。曹丕登基,在位仅六年,于公元226年死去。曹丕死后其子曹叡继承皇位,即魏明帝。因明帝无子,遂收任城王曹楷的儿子曹芳为义子。当时曹芳年仅六岁,被封为齐王。公元239年,即曹魏景初三年,明帝死,由这个过继的儿子,年仅8岁的曹芳继承皇位,是为魏少帝。因其年幼,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
萧詧(519年―562年),一作萧察,字理孙,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南北朝时期西梁皇帝,西梁建立者,555年―562年在位。普通六年(525年),封曲江县公。中大通三年(531年),封岳阳郡王。中大同元年(546年),为雍州刺史。太清三年(549年),兄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为荆州刺史湘东王绎所攻,因率众伐江陵(今属湖北),败归,遂称藩于西魏。承圣三年(554),西魏伐江陵,以师会之。江陵平,次年被立为梁主,年号大定。西魏资之以江陵一州之地,上疏称臣,奉西魏正朔,是为西梁(后梁)。大定四年(558年),遣王操掠取湘州长沙、武陵、南平等郡。大定八年(562年),萧詧去世,谥号宣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平陵。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