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立兵,1963年5月生于广西河池市,1986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获矿物学博士学位。中共党员。
马鸿文,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岩石学专业-今矿物材料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
熊明 男,1931年生,江西丰城人,中国建筑设计大师。1948年夏九江同文中学毕业,1953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1956年研究生毕业
张以河出生于1964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兼职教授,有参加了20余项包括教育部重点项目。
许云书(1964-),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射线法合成耐高温、抗氧化SiC陶瓷纤维的技术创始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业,获博士学位;分别在1993.5~1994.5和2000.9~2002.9期间于日本高崎量子应用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与博士后研究。先后在放射化学、惯性约束聚变材料化学、辐射化学与射线应用、功能材料合成、橡胶辐射硫化、先驱体转化法合成先进陶瓷纤维与功能陶瓷、特种核环境相关材料的相容性、海水提铀以及聚酰亚胺纳米微孔功能材料等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80余篇,多个学术刊物特邀审稿人。
卢磊,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现为中科院金属所材料的疲劳与断裂研究部金属及合金超细晶体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组负责人。
易丹青,男,瑞典查尔姆斯工业大学技术科学博士、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中国材料网理事会理事、美国金属学会(ASM)国际会员。1985-1991年在中南工业大学任教。参加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稀土在6063铝合金中的应用》的研究,并从事快速凝固非晶、准晶铝合金方面的基础研究。1992-1997年在瑞典查尔姆斯工业大学从事铁铝和硅化钼等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组织结构及性能研究。1998年-至今,从事耐热铝合金,铝基复合材料和金属硅化物的制备、合金化和强韧化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长期从事轻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学术造诣深,学风正派,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是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带头人,是国内材料领域知名度很高并有国际影响的学者。获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部;指导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12人。近5年来,5次应邀出国讲学和从事合作科研,多次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中国访问和讲学,4次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2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3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分会场主席,并担任了2003年4月2-5日在张家界召开的中韩轻金属-纳米材料与技术双边研讨会的中方主席。
傅宏刚傅宏刚,1962年出生,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应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用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环境工程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无机化学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功能材料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黑龙江省化学学会理事,省化学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歧强,男,1964.10出生,汉,教授 导师信息 博士生导师。
颜琦,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福建永春人。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曾任福建省冶金工业研究所总工程师和副所长。2010年调入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回族,宁夏灵武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1964年11月3日生,1985年7月于武汉地质学院钻探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于长春地质学院油田化学(钻井泥浆)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10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1月至今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博士后。
李宗津(1916年10月24日-1977年5月24日),出生于江苏苏州,早年师从叔父李毅士、颜文梁、吕斯百等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油画家及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语言朴实,作风写实,代表作为《东方红》《强渡泸定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