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佩聪,园艺教育家,蔬菜栽培专家。对中国华南特产蔬菜的种质资源和栽培生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多种蔬菜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产品器官形成及其生理生态,尤其在菜薹形成生理、花球形成生理和瓠果发育生理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进行了蔬菜营养生理的研究,丰富了蔬菜营养生理学的内容。
陈国本,广东省普宁县新坛乡人,1934年9月3日出生于从医的基督徒家庭。他自小生活、就学于村镇。1954年7月,陈国本中学毕业,正逢中南区招干,便进入武汉市国营工程公司工作,1956年8月以第一志愿考取湖南农学院农学系(1958年选学茶叶),1960年8月毕业留校,在茶树栽培教研室任教,并长期与陈兴琰教授协同工作。2017年7月6日,陈国本先生因病于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
陈锡鑫,园艺学家,园艺教育家,中国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园艺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西北农学院、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和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主要创办人,为中国园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陈观沧在浙江省茶叶公司工作,长期负责茶叶收购、加工及出口等业务技术工作,为发展浙江茶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特别是建设浙江茶叶精制加工基地方面成绩斐然。
顾模是果树育种专家。
高竹林,果树专家。1904年6月5日 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王官营乡下水路村。1928年在北戴河海滨筹建了河北省早期的园艺试验场,从美国引进苹果、樱桃等优良品种;对河北鸭梨连年高产优质提出了生物学结构标准及综合栽培技术;晚年主持冀东滦河下游沙质地梨树开发研究,为河北省果树研究和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
胡坪,茶学家。长期从事浙江省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在改造老茶园,解决粮茶矛盾,发展密植茶园,建设专业茶园,推行茶园普查,恢复发展名茶以及制订全省茶叶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浙江茶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第8位上升到全国首位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贺善文,果树学家,柑橘专家。湖南红壤丘陵山区发展果树生产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论证了中国南岭山脉地带是真正柑橘亚属起源中心之一,论述了宽皮橘类的起源为多源型而非单源型;主持了柑橘丰产栽培技术群众经验调查研究,为提高中国柑橘栽培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
刘步洲,男,教授,农业专家,执教于北京大学,长期从事蔬菜保护地栽培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刘步洲一生从事教学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学生。就是在升为教授、年事已高,也坚持上讲台。
刘祖生,字昭扬,1931年8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小淹镇。茶学家、茶学教育与茶树育种栽培专家。1953年2月 毕业于华中农学院。从事高等茶学教育与茶叶科学研究,代表作品有《茶叶》、《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等,在茶树矮化密植速成栽培和苦丁茶资源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创建中国第一个茶学博士点和学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育农,果树学家,苹果属种质资源专家。长期从事果树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通过考察、收集,创建了苹果属植物野生种质资源圃,保存了世界苹果属植物主要种类的全部材料;在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和多型性、种质特性以及分类和分布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副主编出版了《中国果树志·苹果卷》等多部专著,参编出版了《果树研究法》、《苹果学》。培养了许多果树学人才。
李鸿渐,山东临清人,1915年8月15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在当地上学,当时家里生活很困难。为了交学费,他背着玉米面到学校插班读书,仅读了一年小学,便考上山东聊城二中,后又考入济南高级农校。卢沟桥事变后,李鸿渐开始了流亡生活。
林心炯,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福建福州人。长期从事茶学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茶学教育。在低产茶园改造、新茶园建立、山地茶园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绿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福建培养了一大批茶学专业人才。晚年致力于茶叶学会工作和茶文化研究,为发展闽茶、繁荣茶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陆松侯,浙江湖州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制茶和审评专家。长期从事茶学教育、制茶和茶叶审评工作。在创建感官审评理论,统一审评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对全国各类茶叶的初精制加工及标准样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
陆秋农,果树学家,苹果专家。在苹果幼树适龄结果,成龄树优质高产稳产的理论与实践上有系统研究成果;在果树资源调查和苹果生态区划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主编《中国果树志·苹果卷》、《山东果树志》,参与编审《中国果树栽培学》(1987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等专著,为发展中国苹果生产作出了贡献。
黎盛臣,葡萄育种专家,植物引种驯化专家。培育出耐寒、抗病、含糖量高的酿酒葡萄品种和早熟无核葡萄京早晶以及优质鲜食葡萄京秀等不同系列的新品种;为中国的植物引种驯化和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研究做了大量工作。
1919年11月9日 出生于广州市。 1944年7月 中山大学农学院学习。 1945年9月 广西容县电影院任职员。 1946年6月 广州石牌中山大学农学院学习(复学)。 1948年7月 中山大学农学系毕业后进台湾台北市农业试验所任技士。 1949年7月 广州市...
蒲富慎,果树学家,果树育种专家。毕生致力于果树科学研究事业。参与创办了《中国果树》、《中国果树科学研究文摘》;建立了砬子山梨原始材料圃,提出了国家果树种质圃规划布局方案;主持完成果树资源性状鉴定,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采用种间杂交,培育出早酥、锦丰等6个梨新品种,为发展中国果树科研和果树育种事业作出了贡献。
盛诚桂是中国近代一个园艺学家,并在开展中国与世界植物园的交流合作方面作出了贡献。
1924年12月26日 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县。1941-1945年 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学习。1947-1948年 宜兴高级农业学校教员。1948-1949年 《中国时报》编辑部校对。1949-1959年 南京市军管会农林组军事联络员。1950-1955年 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秘...
王凤亭,1910年1月15日生于山东省昌乐县五图镇邓家庄。他的伯父王宣忱和堂兄王凤振都是立志以实业兴邦的民族工商业者。
王融初,茶树栽培和育种专家。长期从事茶叶教育和科研工作,培养了大批茶学和师范教育人才。在茶树新品种选育和茶树密植速成栽培和生态茶园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并为湖南省茶叶学会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王融初平时严格自律,注意团结群众,体贴老教师,关心年轻一代,自觉地完成本职工作,在事业上生生不息,积极进取。退休后,仍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茶叶事业。他的性格和爱好是,事业上自我奋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少说多做,一步一个脚印,爱读书,面实践,勤笔耕,喜喝茶。
萧伟祥,1934年12月16日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茶叶生物化学专家。长期从事高等茶学教育与科研,培养了大批茶叶人才。对茶儿茶素生物合成、制茶发酵机制、茶色素的形成与应用,以及茶多酚生产新工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于敬(1928—1984),北京人,果树专家。
余树勋,1919年3月23日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园林专家。1960年国家建设部在武汉建立城市建设学院,余树勋调至该院园林系任副系主任。此后,他又应北京植物园主任俞德浚教授之邀,调至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从事园林科研及建园工作,直至1987年春离休。离休后仍潜心于植物园的建设与花卉、观赏树木等的研究。在他潜心研究园林美学、园林心理学和植物园建设的过程中,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园林工程学讲义,建立了园林工程学科,编著《园林美与园林艺术》,与吴应祥共同主编出版了《花卉词典》。
俞永明(1935.1.21—),浙江萧山县人,茶学家、茶树栽培育种专家。
姚毓璆,花卉专家。对兰花和菊花有较深研究。编著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兰花专著《兰花》;对浙江省兰花品种的收集、野生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古时浙江兰花的查考作出了贡献。在菊花品种整理、分类、育种和探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编著出版了《菊花》;主持设计了浙江省建德市月亮坪公园、浙江省青田县太鹤公园等。
殷鸿范,茶叶机械专家。长期从事茶叶机械研究,在采茶机械化,红、绿茶加工机械和大型流水拼配生产线以及计算机控制茶叶烘干等领域有深入研究,研制成功多种型号的采剪机和揉切机械,并对茶叶物理特性等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中国茶叶生产机械化作出重要贡献。
庄任,制茶和审评专家。长期从事茶叶加工、经营管理和出口贸易工作。对白茶、茉莉花茶及乌龙茶等有系统研究,为发展福建茶业作出贡献。晚年致力于茶史探索和茶文化研究。
庄雪岚,别名庄雪阑,曾用笔名山风、雨山,浙江省奉化人,1930年2月8日生于宁波。茶树生理和茶叶科技情报专家。长期从事茶树生理和茶叶科技情报研究。
张石城,茶叶专家。长期从事茶叶加工和出口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参与筹建佛海(今勐海)茶厂,是云南滇红工夫红茶创制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出口茶标准化管理,引进机械设备,革新加工工艺,积极发展红碎茶生产和扩大出口,对发展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做出贡献。
曾骧,果树专家。以非常刻苦和顽强的奋斗精神自学成材。从事果树栽培、果树抗寒生理学、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应用、果树生长发育原理及调控技术、果树有机营养等方面的研究,著述甚丰。
章恢志,(1911—1991)又名魁志,字宏士,浙江永嘉人,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枇杷专家、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全国枇杷科研协作组组长、《中国果树志枇杷卷》主编。对枇杷的研究卓有成就。选育了枇杷良种华宝2号、华宝7号等。科研成果华宝二号、华宝三号枇杷新品种已得到推广,主编出版了《枇杷栽培法》、《中国果树志·龙眼枇杷卷》等专著。首次发现大渡河枇杷,认为大渡河枇杷是枇杷的始祖植物,并提出了枇杷起源于中国,大渡河中下游地区是枇杷起源中心的观点。人物成绩编入《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黄震,字东发,人称于越先生,南宋末年著名的学者。是慈溪人,现在的掌起镇黄家村有座古卧床桥,相传就是黄震幼年读书之处。
申屠杰,茶树栽培与育种专家。长期从事茶树栽培和育种研究。20世纪50年代筹建余杭茶叶试验场,指导开展茶树栽培、育种、生理生化研究工作。提出的大面积茶园高产稳产系列栽培管理技术,在省内外推广;育成迎霜、翠峰、劲峰3个茶树良种,并率先对浙江省茶区规划进行了研究,成果显著。
阮宇成,茶学家、茶叶生物化学专家。长期从事茶学教学和茶叶生物化学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培养出在中国毕业的第一位茶学博士研究生;组织茶树生理生化系统研究,主编《茶树生理及茶叶生化实验手册》,使中国茶树生理生化分析有了基本统一的方法;主持茶叶品质成分研究,提出“红碎茶内质和绿茶滋味化学鉴定法”,制定茶叶理化检验方法国家标准样和七套炒青绿茶商业部部颁标准,为提高茶叶品质作出贡献。
徐楚生,茶树栽培专家。长期在安徽祁门茶叶研究所主持科研工作。对茶园持续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和低产茶园改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对安徽省茶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吕允福,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创始人。长期从事茶学教育和科研工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筹建浙江茶业改良场,力行浙茶改良,为浙江茶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建国后,赴重庆执教,培养了大批茶叶专业人才;引进与推广云南大叶茶,改造旧茶园,研制外销绿茶与红碎茶,为开辟西南外销茶区作出重要贡献。
陈兴琰,茶学家、茶学教育家和茶树育种专家。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奠基人。长期从事茶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在茶树育种、茶树原产地研究以及皋卢茶研究和开发等方面成果卓著,为中国茶树育种和茶学教育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罗溥鍒,茶学教育和茶树栽培专家。长期从事茶学教育和生产技术指导工作。最早引进印度阿萨姆种,推广云南大叶种,首先发现乐昌白毛茶;研究出幼年茶树分段修剪等一整套大叶种茶树栽培技术,为华南地区发展红碎茶和推广良种奠定基础,对广东茶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陈尊诗,茶叶机械和制茶专家。长期从事茶叶机械和制茶工艺研究,先后组织开发研制红、绿茶初精制成套机械。最早引进国外的红茶萎凋槽、创制滚筒式杀青机,对提高我国红、绿茶品质,实现茶叶加工机械化作出了贡献。
邹志荣,男,汉族,1956年6月生,陕西延安人,中共党员。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园艺学院院长、设施农业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