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和珅</b>(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b>善保</b>,字<b>致斋</b>,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主要著作有《康子篇》 、《新学伪经考》、《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 《广艺舟双楫》等。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组织“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在青岛病逝。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汉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概述内图片来源)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原任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满洲镶红旗人,光绪帝妃嫔,也是光绪最宠爱的妃子。《国闻备乘》:“惟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帝共食饮乐,德宗尤宠爱之。”光绪十五年(1889年)与姐姐(瑾妃)被入选宫中,封为珍嫔,后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珍妃,光绪二十年因忤逆太后被褫衣廷杖,降为珍贵人,次年复升为珍妃。
郑和(1371年 - 1433年),原名马三宝,回族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太监。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他是太监,却是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少有的精神上没有被阉割的中国名人。1405年7月11日,中国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出发,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史称郑和下西洋。
胡惟庸(-1380年),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任丞相。后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遭朱元璋处死,随后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此案牵连甚广。胡惟庸被杀,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内阁供皇帝做为顾问。内阁大学士丝毫不如宰相,只有「票拟」权力,先送宦官,再由其上呈与皇帝。从此中国再无宰相一职。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杨涟(1572年7月10日—1625年8月28日),字文孺,号大洪,汉族,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明末著名谏臣,东林党人,“东林六君子”之一。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杨涟登进士第。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入朝任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明神宗病危时,杨涟力主太子朱常洛(明光宗)进宫服侍神宗。光宗即位后,他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光宗病重时,杨涟上疏力陈其过失,得以获光宗召见,受顾命之任。李选侍在光宗逝世后,欲挟太子朱由校(明熹宗)把持朝政。杨涟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熹宗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朝局。累迁至左副都御史。天启五年(1625年),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二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崇祯元年(1628年),杨涟获平反,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杨涟终生致力于争“红丸案”、“移宫案”以正宫闱,反阉党以遏止魏忠贤,为挽救混乱的政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仍旧全力打击倭寇。俞大猷创立兵车营,设计创造了用兵车对付骑兵的战术。官授平蛮将军,死后被追谥为武襄。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等军事、武术作品,后人将俞大猷生平所作诗词等编汇成《正气堂集》。
邓子龙(1527—1598)字武桥,丰城人。明军事家。嘉靖中以平民应募。官至副总兵。万历二十六年,领水军援朝抗日,与朝鲜统制使李舜臣为前锋,在釜山南海与日军激战。年过七十而勇气弥厉,直前奋击,杀敌无算。舜臣赴救亦战死。朝鲜百姓立子龙庙纪念。善书法,喜吟咏。有诗集《横戈集》和兵法《阵法直指》。
王夫之(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衡阳(今属湖南省)人。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失败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权中任职,南明亡后,更名隐居,潜心著述。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张经,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Scientific Committee on Ocean Research (SCOR)-)128工作组组长、教育部科技委地学部委员。1957年10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法国皮耶尔·玛丽居里大学(Paris 6)获博士学位。在系统地研究中国河口中痕量元素与生源要素的行为的基础上,提出高浑浊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理论与物质循环模式。剖析痕量元素与生源要素通过大气沉降向中国海的输运特点,发现它与初级生产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诊断大气沉降对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的影响提供一个重要的参比体系。发展边缘海的生源要素收支模式,从更为深入的层次上揭示中国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内在驱动机制和变化的特点。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震亨是中国古代名医,从儒转医。朱震亨晚年整理自己的行医经验与心得,写成许多著作。
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卒于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山东东原人(今山东东平县)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祁县、福建建阳。目前尚无确切最终定论。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阳等处,另有祠堂、纪念馆等。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又为青州兵备副使。嘉靖三十八年(1559),父王予以滦河失事为严嵩所构,论死,世贞解官奔赴京师告免。未成,持丧归,三年丧满后犹却冠带。隆庆元年(1567)讼父冤,得平反,被荐以副使莅大名,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又历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寺卿。万历二年(1574)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数奏陈屯田、戍守、兵食事宜。咸切大计。因忤张居正罢官。后起为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后,起为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久之,起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书,以疾辞归。二十一年卒于家。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纳兰性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病逝,年仅三十岁。
杨溥(1372-1446年),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著有《水云录》、《文定集》等。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他的人物画的成就在明末清初有特殊的意义。 陈洪绶在少年时就显示出相当的绘画才能。他四岁时曾在白粉壁上画十尺余的关羽拱手立像,当作游戏,十四岁时悬画市中可卖钱。他最初学画于蓝瑛,又曾去杭州临摹府学中的李龙眠七十二贤石刻,闭户摹了十天,因为摹得似而喜,后又十天因摹得不似而更喜。崇祯年间他曾奉召去皇家临摹历代帝王图像,因而得到机会纵观皇家的藏画,使自己的技艺得到更大的进步。他年轻时曾从山阴刘宗周求学,刘宗周是明末的重要思想家,是浙东学派的奠立人,提倡“慎独”,提倡独立的坚强的人格和行动。在刘宗周的弟子中有一些殉国死难,临危不惧的志士,而最有成就的是黄宗羲。刘氏的思想给陈洪绶以影响,所以过去常指出他的性格的“诞僻”,好酒,金钱随手而尽,尤其喜欢为贫不得志的人作画,据说贫士依赖其生活者前后有数十百家。入清以后他改名“悔迟”,生活更为放荡,是他长期积聚的悲愤思想发展到了极端的表现。
高攀龙(1562~162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子之一。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南直隶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因疏论辅臣王锡爵,谪官广东揭阳县典史。后卸职归故里,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世称“高顾”,为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天启元年,入朝为光禄寺少卿,后因弹劾宦官魏忠贤,削籍为民。天启六年因锦衣卫追捕东林党人,从容赴水而死。崇祯初年得以昭雪。
潘季驯出生于浙江乌程(今吴兴)。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九江推官,后升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四十四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开始治黄生涯。次年,以接浚留城旧河成功,加右副都御史,寻以丁忧去。隆庆四年(1570),河决邳州、睢宁,起故官,再任总河,塞决口。次年报河工成,寻以运输船只漂没事故,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去。万历四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次年召为刑部右侍郎。六年夏,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九月兴两河大工,次年工竣,黄河下游得数年无恙。八年春,加太子太保,进工部尚书,九月迁南京兵部尚书。十一年正月,改刑部尚书。后被劾以党庇张居正,落职为民。十六年,黄河大患,以给事中梅国楼等荐,复官右都御史,总督河道,十九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次年,以病辞休。归后三年卒。
张竹坡(1670.9.9-1698.10.18)名道深,字自德,号竹坡。生于康熙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康熙三十七年九月十五,享年二十九岁。祖籍浙江绍兴,明代中叶迁居徐州。徐州人。张竹坡自幼聪颖好学,6岁即能吟诗作对,8岁入塾攻读,以博闻强记闻名遐迩。15岁时参加乡试,然而一直仕途不顺。 张竹坡同族显赫权贵极多,唯其一支布衣寒门,这促使张竹坡自幼发愤进取,然仕途不顺,屡试不第。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他第四次应试,在名落孙山之后,便遍游京师,在天下名流荟萃的长安书社,大展诗才,赋得诗词百余首,众称其为才子。
徐元勇(1964年8月6日—— ),音乐学家、流行音乐教育家、声乐艺术理论家、竖斜歌唱理论体系创始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天津音乐学院硕士、上海音乐学院博士、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访问学者。自1985年以来,在中央、中国、上海、沈阳、天津、西安、四川、武汉、星海等音乐学院学报,以及多家专业音乐期刊上发表音乐论文百余篇。 徐元勇一直从事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中日音乐比较、流行音乐等教学、研究工作。尤其是近十年来主要从事中国世俗音乐、流行音乐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张慎言(1578—1646),字金铭,号藐山,人称藐山先生。山西阳城人。作为思想家和诗人,在当时颇为先进,具有较大的进步作用。其为官,刚正廉之,也颇值称颂。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明代思想家、学者,籍贯不详,有《菜根谭》传世,根据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得知他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
王弘撰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理学、史学、易学研究和诗古文词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得到了顾炎武、傅山等友人的高度赞许
       潘柽章(1626~1663)明末清初史学家,字圣木,号力田,江苏吴江平望镇溪港人,潘耒之兄。明亡後,隐居故里,用功读书,尤精於史学,康熙二年(1663)因浙江南浔庄廷鑨明史案牵连,与吴炎同被凌迟於杭州弼教坊。著有《国史考异》、《松陵文献》。
顾祖禹(1631年-1692年)字复初,一字景范,江苏无锡人,居常熟,顾柔谦之子。中国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他的高祖顾大栋撰有《九边图说》,曾祖顾文耀、父亲顾柔谦都通晓舆地之学。在家庭的影响下,他毕生专攻史地,以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的研究为精深。
赵轶峰,男,1953年生人。中国明清史、史学理论研究学者。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文明研究院院长,东北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古代文明》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明史学会特邀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客座研究员。
黄叔璥(1680年-1758年),字玉圃,号笃斋,清顺天大兴金墩人,1709(清康熙48年)进士,1722年车位首任台湾巡察御史。生于北京,卒于北京。宦海沉浮中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个著名学者。
清初词坛,流派纷纭,迭现高潮,出现了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后者又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傅作霖,字叔甘,清初政治人物。另还有《明史》中记载的殉节人物傅作霖。时刘承胤擅政,作霖与相善,故骤迁。及大兵逼武冈,承胤议迎降,作霖勃然责之。承胤遣使纳款,大兵入城,作霖冠带坐堂上。承胤力劝之降,不从,遂被杀。
   陈义臣公元1873年年出生,卒于公元1890年,著有《剩稿》一卷及小说《谪仙楼》。明清女性文学家由于接受过良好家庭教育,加之女性自强意识觉醒,她们刻苦学习,在操持家务之余,全身心地投入艺术与文学创作,除诗词外,她们还创作了各类体裁文学作品,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梁其姿,香港大学历史系学士(1975),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硕士(1976)、博士(1980)。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历史系访问教授、(台湾)“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台湾”清华大学共同科副教授、巴黎大学外语系讲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助理,(台湾)“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其研究专长是明清社会史和近世社会文化史。
方拱乾,初名策若,字肃之,号坦庵,又号甦庵、云麓老人、江东髯史等。安徽桐城人。明万历二十四年四月初三日(1596年1月29日)生,卒于1667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官至少詹。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于1659年被流放宁古塔,其五子方章钺因与主考官方猷“联宗”而中举,皇帝令刑部将方章钺“速拿来京,严行详审”,子亦谪宁古塔。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赦归故里,1667年客死扬州,时年72岁。拱乾好写诗,在绝域仍“无一日辍吟咏”,留下不少描写异地史诗,如《鬼妾叹》是描写黑龙江活人殉葬的陋俗。方拱乾著《绝域纪略》(又名《宁古塔》)一书,很有史料价值。方氏是桐城望族。其父方大美曾任御史、太仆寺少卿等职,生有五子,拱乾最小。拱乾少年聪颖,成童时能记六经,7岁“能属诗文”。20岁时,诗文已为世人称许,与同乡姚孙森等5人为友,人称“六骏”。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授官庶常。崇祯十三年授编修,累迁中允、左渝德,晋少詹事,充东宫(太子)讲官。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闯王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陷北京,明朝灭亡,拱乾被大顺军俘虏,初受酷刑,以行贿得免。清军入山海关,李自成弃北京退山西,拱乾乘乱南归。
徐嘉炎(1631~1703)字胜力,号华隐,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生于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年七十三岁。
董酉姑(1623-1687年),女,祖籍沙堤(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郑成功元配夫人。其父董飏先,号沙筑,移居永宁后山。官至广东按察副使。明代崇祯丁丑科(1637年)进士,任泰州知府。崇祯十五年(1642年),董飏先将长女董友许配给郑成功。隆武二年(1646年),郑成功举义旗抗清。董夫人贤惠治家,使得郑成功能专心致志于征战四方。为应付军需,董夫人“日率姬妾、婢妇为纺织及制甲胄之物劳军”。因郑成功号称“国姓爷”,董夫人也被尊称为“国姓夫人”,享有很高的威望。郑成功去世后,董夫人率众东渡台湾,以“国太”身份过问政务。时常告诫郑经“抚恤黎民,厚待百姓”,深得民望。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董夫人病逝于台湾安平城,至今仍与郑成功一起受到闽台人民的崇敬。
徐明清,女,1911年5月出生于浙江临海县南岙村的一户普通农家。曾用名徐一冰、徐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学生支部书记、上海左翼教育工作者同盟常委、晨更工学团主任。
胡晓真,女,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11 月获得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有:明清叙事文学、明清妇女文学、清末民初文学。
常伦(1492—1525),字明卿,号楼居子。其先山西曲沃人,后徙居山西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