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br />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浙江仙居县人。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
张泌,《花间集》列于牛峤、毛文锡之间,称为“张舍人”,字里无考。南唐时别有张泌者,为李煜舍人,且及见煜之死,则已在九九八年以后,距《花间集》成书迟约四十年。且《花间》不收南唐词,自非一人也。今从《花间集》,列于牛希济之前。
柳公权(778——865),中国唐代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
张谓(生卒年不详),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天宝二年登进士第,约十三、四载,入安西节度副大使封常清幕,参预谋划有功。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尚书郎,出使夏口,与故友李白相遇。代宗永泰初,在淮南田神功幕中任军职。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二、三年任潭州刺史,与诗人元结有交往,后入朝为太子左庶子,六年(771)冬,任礼部侍郎,典七、八、九年贡举,时人称其能“妙选彦才”,复知东都举。生平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谓工诗。“格度严密,语致精深,多击节之音”(《唐才子传》卷四。《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其诗集1卷,大历十二年尚在。有《张谓诗》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一卷,间条有他人之作。。今人陈文华有《张谓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逸》补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句。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
唐诗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融诗今存八首。
易重,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字鼎臣。生卒年不详。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乙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七人。复试落第七人。考官:左谏议大夫陈商。
张又新[唐],字孔昭,深州陆泽人,张荐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初应“宏辞”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状元及第,时号为张三头。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谓之“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者连他在内仅有17人。历左右补阙、广陵从事。谄事宰相李逢吉,名在“八关十六子”之目。逢吉领山南节度,表为司马。逢吉败,坐贬江州刺史。后附李训,迁刑部郎中。训死,复贬申州刺史。终左司郎。初,又新志在得美妻,后娶杨虔州女,有德无才,殊怏怏。后过淮南李绅,筵上得一歌姬,与之偕老。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并善写诗文等,有《唐才子传》并行于世。
张志和,唐代词人,原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今浙江金华)人,生卒年月不详。他自幼聪明好学,年纪不大就明经及第。唐肃宗即位后,因向肃宗献策,被授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赐名“志和”。后因事遭贬,不再复出,到处漂泊,四海为家。著有《玄真子》12卷和《述大易》15卷,均已散佚。他的词仅存《渔歌子》五首。
白敏中白敏中(792-863),晚唐名相,华州下邽人,字用晦,白居易从弟。长庆年间进士。会昌初,为殿中侍御史,转户部员外郎。李德裕荐为知制诰,授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学士承旨。宣宗立,以兵部侍郎进同平章事。李德裕罢相,乘机排之,为时论所非。大中五年,出为邠宁节度使。六年,迁西川节度使。治蜀五年,颇有政绩。十一年,迁荆南节度使。懿宗即位,入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再次辅政。咸通二年出为凤翔节度使。卒于镇。
       李抱玉 , 初名重璋 , 河西人 , 唐代功臣。系河西大族安兴贵玄孙 , 后耻与叛军首领安禄山同姓 , 请求举宗族并赐国姓 , 遂以李为姓。抱玉从小生长在唐代河西边陲 , 好骑善射 , 对军旅生活早就耳濡目染。他性格沉毅深谋 , 小心忠谨。大历十二年 ( 七七七年 ), 戎马一生的李抱玉逝世 , 享年七十四岁。代宗对其逝世十分伤感 , 罢朝三日 , 追赠太保 , 谥号昭武。 
薛令之,字君珍,号明月先生,长溪西乡石矶津(今福安市溪潭乡廉村)人,生于唐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福建(时称建安郡)首位进士,官至太子侍讲。著有:《明月先生集》、《补阙集》、《草堂吟》、《屈轶草》、《自悼》等。<br />
高季辅(596年-654年),名冯,字季辅,以字行,德州蓚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宰相。隋末曾参加农民起义。618年,率众降唐,授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贞观时任监察御史,不避权贵,敢于纠劾。累转中书舍人,曾上书指陈时政,太宗称善。643年,授太子右庶子。十八年,兼吏部侍郎。648年,迁中书令,兼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赐爵蓚县公。651年,迁侍中。652年,兼太子少保。654年,因病逝世,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谥曰宪。有文集20卷,已逸,《全唐文》收其文一篇。
刘仁恭(?―914年),深州(今河北深州)人,唐末曾任卢龙节度使。本为原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旗下将领,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在卢龙攻易州的一场战役中,以挖地道进城的方法攻陷城池,因此军中号曰“刘窟头”。后遭其子刘守光所废。刘守光败于后唐李存勖,仁恭亦被擒处死。
贾公彦(生卒年不详,活动期公元7世纪中叶)中国唐代学者。铭州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发现指纹的特征及用途。他官至太学博士。撰《周礼义疏》50卷、《仪礼义疏》40卷。指纹是手指远端掌面的凹凸花纹。由长短、形状、粗细、结构不同的纹线组成,分弓、箕、斗三种基本类型,具有终生不变、各不相同的特点。因此,指纹被广泛用作侦破案件、人身保险、研究遗传疾病和人的自然素质的依据,成为法医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据德国R·海因德尔撰写的《指纹鉴定》 (1927年)一书中指出:“世界上第一个用作鉴定的指纹的著作者是中国唐朝的贾公彦,他是唐代的著作家。他的作品大约写于公元650年,他是着重指出指纹是确认个人的方法的第一人”。撰有《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均收入《十三经注疏》 。唐朝儒家学者,经学家, 《三礼》学专家。
陈镇东大将军蛮奴弟之子也。父七宝,仕陈定远太守。瑰早孤,蛮奴爱之,情逾己子,每称曰:“吾子侄虽多,并佣保耳,门户所寄,惟在于瑰。”
    赵匡,唐经学家,字伯循,河东(郡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人。仕唐,官至洋州刺史。生卒年不详,其主要事迹在大历年间(766—779年)。唐代取士,还要求身言书判,对此,赵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赵匡作为儒学大师对经典著作进行义疏阐述,此外,他关于科举方面的议论对后世科举考试规则有促成之功。
唐代小说家。字颛蒙。陇西(今甘肃东南)人。生卒年不详。举进士。宪宗元和年间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判官。
杨复恭(公元 - 894年),字子烙,闽人,本姓林,为宦官枢密使杨玄翼的养子,改姓杨。原为唐懿宗时的一名宦官,为唐朝天下兵马都监杨复光从兄。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 被迫致仕,后为李茂贞擒杀。 
古代文学巨匠,出生于唐代 陶,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少贫,遭蜀中乱后,播越羁旅,有诗云:“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大和八年陈宽榜进士及第,一时名辈,咸伟其作。然恃才傲睨,薄于亲党。其舅云安刘钦之下第,归三峡...
  杨玉瑶为虢(guó) 国夫人,唐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至德元年( 756年)。她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影视作品称为“杨玉瑶 ”。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
       黄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时,享寿八十有二,卜葬鹳薮黄家林旧茔坐向。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 以第一世昌意(黄帝之子,有熊氏子派)计算,黄峭为第一百一十七世。
常何(586年-653年6月16日),字大来,汴州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祖籍河内郡温县。唐朝初年的将领和地方官员。常何早年参加瓦岗军,跟随李密击杀隋朝大将张须陀,后来投靠洛阳王世充,曾经跟随李建成前往河北讨刘黑闼。入唐后官至中郎将。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玄武门后,常何将玄武门关闭,“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不得入”,使得李世民顺利的杀死建成。贞观六年,被封为太中大夫,除延州诸军事延州刺史,进爵武水县开国伯。后历任泾州刺史、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资州刺史、黔州刺史等。于永徽四年五月十六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罗铎是唐代 六诏之一的浪穹诏王,在父 王丰时死后继位,
【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
       赵骅(?-783年),一作赵晔,字云卿,唐朝邓州穰(河南南阳)人。唐代政治人物,安史之乱中曾投降安军。死后追赠为华州刺史。
阿史那·社尔(604年-655年),唐初名将,突厥王族,处罗可汗次子。社尔原是东突厥拓设,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后被薛延陀击败,率部西迁,并趁西突厥内乱,夺取其近半国土,自称都布可汗,但后来又被薛延陀击败,只得逃奔高昌国。贞观九年(635年),社尔率部投奔唐朝,被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尚衡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此后,社尔随侯君集平高昌,封毕国公,又先后征讨高句丽、薛延陀的战争,屡立军功。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社尔任昆丘道大总管,率领铁勒、突厥部众十万人击败龟兹,并迫使于阗国王臣服。后升任右卫大将军,加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655年),社尔去世,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谥曰元,陪葬昭陵。
戴胄(?—633)唐初大臣。字玄胤,谥号忠,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隋末入仕,归唐为秦王府曹参军,太宗立擢大理少卿,数犯颜执法,帝益重之,历迁尚书左丞、民部尚书、以检校吏部尚书主选事。贞观四年参预朝政,谏止帝修复洛阳宫。...
       李通玄,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是唐代的华严学者,沧州(今河北省沧县东南)人。青年时钻研易理,到四十余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当时正值八十《华严》译成。于开元七年(719)春,他携带新译《华严经》到太原盂县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一作仙)奴家,造论阐明经义。三年足不出户,据说每天早晨只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由此世称枣柏大士。他后来携带论稿移居神福山原下的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继续撰述,经过五年告成,这就是《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继而又作《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
黄献(810-880),字景陟,行艮十,莆田府兴化县游洋乡溪人,唐进士金华令黄昌朝四子,唐散骑常侍中书令黄华长孙,唐进士闽县令黄谣曾孙,开国公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黄岸玄孙。唐末冠乱,五季纷争,黄巢举兵於关中,其时处士黄献偕子黄曹,自莆田涵头黄巷,隐入莆阳兴化县广业裏游洋之溪,为兴化县溪黄氏之始祖。唐宪宗元和庚寅年七月初七日生,唐僖宗广明庚子年十一月十五日卒,年七十有一,配唐儒士赵自勤女,合葬福建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南,子黄曹。除守祖居溪外,主要分布在新县镇、白沙镇、庄边镇、大洋镇、秋芦镇;居住在华亭山牌、西天尾白杜、永春呈祥梅林、五里街、石鼓卿园、漳州北溪头、檗谷,安溪高会。福清一都龙屿、白云;福州道山、城东;江苏吴县、苏州、广东冈州南雄;多为溪黄献公(含军城黄中庸)后裔。居住在莆田沿海新度镇、黄石镇、笏石镇、北高镇、埭头镇、东峤镇、平海镇、东庄镇、湄洲岛等地多为金墩黄府后裔。
丹阳公主,唐高祖十五女,母不详。丹阳公主下嫁薛万彻。薛万彻蠢笨,公主羞愧难当,不与他同席而坐数月。唐太宗知道后,笑焉,为丹阳公主和薛万彻置办酒宴。唐太宗请来其它驸马与薛万彻从容对话。又扳手腕赌所佩之刀。唐太宗假装不胜,便解下来赐给薛万彻。公主大喜,命让二人同车回家。
陆器(生卒年月不详),江苏常熟人,居河阳山(今属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唐朝开成五年(公元840年)状元。明弘治《常熟县志》(又称桑志)载:“陆器,状元,家河阳山,读书台遗址尚存。”
崔衍,左丞崔伦之子。继母李氏,不慈于衍。衍时为富平尉,伦使于吐蕃,久方归,李氏衣弊衣以见伦。伦问其故,李氏称:“自伦使于蕃中,衍不给衣食。”伦大怒,召衍责诟,命仆隶拉于地,袒其背,将鞭之。衍涕泣,终不自陈。崔伦弟崔殷,闻之趋往,以身蔽衍,杖不得下。因大言曰:“衍每月俸钱,皆送嫂处,殷所具知,何忍乃言衍不给衣食!”伦怒乃解。由是伦遂不听李氏之谮。及伦卒,衍事李氏益谨。李氏所生子崔郃,每多取子母钱,使其主以契书征负于衍。衍岁为偿之,故衍官至江州刺史,而妻子衣食无所余。
苏瓌,字昌容。汉苏武二十五世孙。二十岁时,在本州举为进士,补官为恒州参军。历任朗州,歙州刺史,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神龙初年,官拜尚书右丞,封怀县男,再迁户部尚书,拜侍中。苏瓌通晓法律,多识台阁旧章,唐中宗令其删定律令,一朝格式,皆由他修正重订。中宗复位后,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进封许国公。睿宗即位,进左仆射,为太子少傅。去逝后被玄宗赠以司徒之名,谥号“文贞”。
“大唐代宗”是巴特尔、汪惠龄为导演,赵阳主演,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的一部电视电影,已于2004年上映。讲唐代宗李俶(李豫)从登基前到登基初期与权力的纷争以及除掉权臣李辅国的一段。
唐四家,即唐朝四大家,是指唐朝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四人,因清汪立名编有《唐四家诗》,故名。唐四家各自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他们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许稷,字君苗,大约生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稷与欧阳詹为学友,詹生于大历三年(768),俩人年纪相伯仲,稷为清源军莆田县沿海人。
黄颇(?~?),字无颇。江西宜春人。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癸亥科卢肇榜进士第三人。
张松龄,唐人张志和(《渔歌子》)之兄,一名“张鹤龄”,官居浦阳尉(今浙江萧山境内),之弟张志和写的渔歌子生动形象!他的弟弟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浙江金华人,擢明经(按:擢,提拔;明经,即明经科,为唐代科举制中的一种考试形式,与进士科同为唐时最重要的科举考试科目),被唐肃宗赏识,命“待诏翰林”。后来,因政坛上的斗争牵连,被贬为南浦尉。后获赦,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又号“元真子”。其本人作有《渔父》词。该词的背景:时志和隐居山林,松龄作此词以招其归,志和以《渔歌子》回应之
裴(péi)旻(mín)(生卒年不详),唐朝著名舞剑者,被世人称之为“剑圣”。裴旻曾镇守北平郡(治今河北卢龙),先后参与对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战事,官至左金吾大将军。曾有“裴旻射虎”的传奇故事。有传闻称诗人李白曾从其学剑。唐文宗时,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被并称为“三绝。
元白乃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