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J. Stang(1941年-),出生于德国纽伦堡市,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主要从事超分子自组装研究,在配位化学、有机金属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化学会Priestley奖等奖项。
柳大纲,字纪如。江苏仪征人;著名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先驱者,盐湖化学的奠基人,前中国科学院院士。
巴拉赛尔苏斯 (1493~1541)全名:菲利普斯·奥里欧勒斯·德奥弗拉斯特·博姆巴斯茨·冯·霍恩海姆·巴拉塞尔苏,Philippus.Aureolus.Theophrastus.Bombastus.von.Hohenhein.Paracelsus瑞士医学家、化学家。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张医学科学必须建立在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反对古代关于疾病的“体液学说”,否定盖仑的医学体系和批判伊本·西拿的著作
阿尔贝特·拉登堡(AlbertLadenburg,1842-1911)德国化学家,海德尔堡大学哲学博士,犹太人。主要研究脂肪烃、芳香烃、生物碱的合成,1886年合成出阿托品和毒芹碱。1869年提出苯的棱柱体结构式。著有《化学手册》、《芳香族理论》等
保罗·约泽夫·克鲁岑 (Paul Jozef Crutzen,1933年12月3日-),荷兰大气化学家,因“他们对大气化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臭氧的形成与分解”,与马里奥·莫利纳、弗兰克·舍伍德·罗兰共同获得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保罗于1933年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1973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在位于德国美因茨的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大气化学部工作。克鲁岑是以研究臭氧层的破坏机理而闻名的,其研究兴趣为研究“平流层和对流层臭氧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中的作用”。他也是核冬天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奥伊勒-凯尔平(Euler-Chelpin,Han Karl August Simon von),德国-瑞典化学家。1873年2月15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奥格斯堡;1964年11月7日卒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奥伊勒-凯尔平对绘画很感兴趣,但后来转向对化学发生了兴趣。1895年他毕业于柏林大学,然后同能斯脱一道工作,以后又同阿里纽斯和范托夫一道工作。1906年奥伊勒-凯尔平离开德国到瑞典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并留在那里直到1941年退休。他从事研究酶、辅酶和维生素,这些研究有助于确定几种维生素的结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于1923年开始,通过一系列试验,首次研究弄清了哈登辅酶的结构。因此,他同哈登分享了192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里希特(J.B.Jeremias Benjamin Richter) (1762~1807),德意志化学家。
徐筱杰,浙江温州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乔治城大学医学中心从事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计算化学委员会副主任。已发表论文200余篇,他人引用1000余次,出版多本专著,申请多项专利,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目前承担97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物设计方法及应用、中医药信息系统、超分子及介观体系的计算机模拟和基于中药资源的新药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