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里昂·卡利诺维奇·罗索欣 - 人生简介
伊拉里昂·卡利诺维奇·罗索欣1717年出生在色楞格斯克的一个神甫家庭。1726年,罗索欣被家人送至伊尔库斯克主升天修道院附属蒙古语学校读书,期望将来成为蒙古语翻译。
1729年罗索欣与其他两位同学被指定为第二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学员赴北京学习满汉语文。罗索欣的蒙古语知识对他迅速掌握满语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后他又借助于满语,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汉语。他出色的语言天赋和学习成绩引起了清朝官员的注意,先后被聘为理藩院的通译以及内阁俄罗斯文馆老师。罗索欣在北京度过12个年头之后,于1741年回到俄罗斯,被分配至彼得堡皇家科学院担任满汉语翻译与教学工作直至1761年去世。
伊拉里昂·卡利诺维奇·罗索欣 - 主要贡献
罗索欣在北京期间就已经开始其学术活动。为了解决俄罗斯文馆的教材问题,罗索欣与馆内一位满人合作,将斯莫特利茨基(约1578-1633)的《俄语语法》翻译成满语,称作《俄罗斯翻译捷要全书》。
这是中国人学习俄语的第一部教科书。在学习满汉语言和教授俄语过程中,罗索欣意识到确定俄汉译音规则的必要性,因而制订出第一个译音方案《俄汉语发音转写》。此外,他利用经常出入官府之便,获得《皇舆全览图》,并将图上地名用俄文标出,名为《皇舆全览图之获取与俄译》。
在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工作期间,罗索欣帮助从事西伯利亚和远东问题研究的德国学者从满汉文献中翻译有用的材料。罗索欣翻译的满汉文献很多,但在生前未能发表,大都作为研究资料为科学院的德国学者所使用。由于德国学者在著作中没有注明资料来源,因此后人很难断定罗索欣具体翻译了多少典籍。现在能确认的译稿约30部。罗索欣的译作大致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编年体史书,二是地理类,三是儒学类,四是蒙学类,五是清军平定蒙古部落战事。
1750年,罗索欣翻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俄译本为《五卷本准噶尔叛乱平定记》。据俄罗斯东方学史专家沙斯吉娜(1898-1980)研究,罗索欣的译本质量上乘。蒙古学家兹拉特金(1898-1990)在其博士论文《准噶尔汗国历史:1635-1758》中广泛使用了罗索欣译稿中的素材。列昂季耶夫(1716-1786)在撰写《关于1677-1689年中国人与准噶尔人的战争报道》时也曾参考了罗索欣的译本。
1756年罗索欣接受政府任务,开始翻译《八旗通志初集》。罗索欣按照《八旗通志初集》中的八志(旗分、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和八表(封爵、世职、八旗大臣、宗人府、内阁大臣、部院大臣、直省大臣、选举)将俄文译本分成16卷。遗憾的是罗索欣生前只翻译了1、2、3、6、7卷。其余各卷由列昂季耶夫译出。尤其珍贵的是列昂季耶夫整理增补的第17卷,即注释卷《满汉词汇、人名、称号、官职注释》,最具学术价值,其中大部分内容出自罗索欣笔下。他对许多专有名词的解释至今值得学术界重视。
伊拉里昂·卡利诺维奇·罗索欣 - 学界评价
罗索欣去世三年后,在圣彼得堡出版的《学术月刊》上连载了
罗索欣的译作《异域录》,俄译本名为《1714年前往伏尔加河地区晋见卡尔梅克汗阿玉琦的中国使团旅俄记》。罗索欣于1759年完成的译自《大清一统志》的《阿尔泰山记》以及《皇舆全览图》分别于1769年和1781年在德国发表。此外,罗索欣还翻译了《二十四孝》和《名贤集》。
在从事翻译活动的同时,罗索欣还在彼得堡科学院开办了一所满汉语学校。他选用了中国的教材,将《三字经》和《千字文》译成了俄文。据俄罗斯学者研究,在他培养的4名学生中,雅科夫·沃尔科夫成绩最为突出。在罗索欣的指导下,沃尔科夫翻译了《四书》,是为俄国翻译儒学著作的最早尝试。
罗索欣是18世纪来华留学生中第一个学有所成者。他是最早从事中国文化典籍的译介工作和满汉语教学活动的俄罗斯人,他掀开了俄罗斯汉学史的第一页,因而被誉为俄罗斯汉学第一人。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