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平,男,1966年8月岀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中国导演及摄影师,曾获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评委会奖。代表作《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白毫子,即阮福绵审(Nguy?nPhúcMiênTh?m1819——1870)字仲渊,号椒园。越南人,阮朝明命皇帝阮福晈第十子,封从国公(后封松善王)。九岁开始写诗。曾随绍治皇巡视北方,著有《北行诗集》、《仓山诗钞》。是在中国作品流传最广,声誉最高的越南汉学诗人。他的作品集常被越南使臣当成外交礼物赠予给中国士人。
奥托·福兰阁(1863-1946),德国汉学家。中国名傅兰克。1888年来华,为使馆翻译学生,1890年以后在中国各埠德领事馆任翻译和领事。1895-1896年任使馆代理翻译。1901-1907年转任中国驻柏林使馆参赞。1907-1922年任汉堡大学汉文教授,后转任柏林大学汉文教授。一生著术甚丰,文章和著作200多种,书评100多篇。主要有:《中国历史》(五卷1930-1952)、《关于中国文化与历史讲演和论文集》(1902-1942)(1935年北平德国学会出版)。
艾田蒲(ReneEtiemble,1909-),是法国著名的汉学家,知名作家和当代西方最杰出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学 艾田蒲者,巴黎大学中西比较文学讲座的主持人,学贯中西的作家与社会学教授。法国从事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的一代宗师,对中国文化浸淫颇深。他研究中国和欧洲关系的两卷集巨著《中国之欧洲》,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文化对自罗马帝国至法国大革命间欧洲的影响,为西方人重塑了中国形象,着重阐明了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体。
法国近代著名的汉学家和探险家。
卜弥格(Michael Boym),字致远,波兰人,卜弥格(Michel Boym,1612—1659 )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是欧洲第一个真正马可·波罗的研究家,也是欧洲最早确认马可·波罗用过的许多名称的地理学家之一,还是第一个将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成果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他的科学著述是多方面的,涉及中国动植物学、医药学、地图学等。
本杰明·史华兹,或译为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1916-1999)美国汉学家,犹太移民后裔,生于1916年12月12日,在二战以后的国际汉学史上,史华兹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在近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在三个领域内都留下了影响较大的著作。1997年,他荣获美国历史学会的杰出学术贡献(Scholarly Distinction)奖。在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他被人们广泛地称之为“学者的学者”。史华兹1987年退休,1999年11月14日在位于Sedgwick路的自己家中辞世。
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比利时人,著名汉学家。柏应理是一位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他不仅亲自往来于中国和欧洲,沟通东西方文化。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将西方宗教和哲学输入中国,又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诸国。作为传教士,柏应理通过其中文著作向中国人介绍宗教知识,其中以《天主圣教百问答》和《四末真论》影响最大。
鲍吾刚(Wolfgang Baner)德国著名汉学家。1930年2月Z3日生。高中毕业后进入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学习汉学。日本学、蒙古学和哲学。1953年,年仅Z3岁的他以题为《张良与陈平——汉代开国时期的两位政治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鲍吾刚获得汉学与相关学科的教授资格,并于1960一1962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任客座教授,后又到伯克利加州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以及香港。台湾、日本和夏威夷等地做研究工作。1962—1966年任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66年起在慕尼黑大学东方学院执教,任东方研究所所长。著述颇丰,除《中国人的幸福》外,还有《中国人的命名——名、字、小名的构造规则与主要内涵》(1959)。《中国——从帝国到共产主义》(196O)、《作为创伤与榜样的中国之过去》(1968)、《<国语>索引》(1973),中国连环画——鬼魂、凶手、阶级敌人》(1976)。《中国人的面孔——中国历代自传文学综述》(1990)等。
毕隐崖(Precia do Idoeta),1941年出生于西班牙马德里,资深汉学家与藏学家。“毕隐崖”是他为自己取的中文名字。1996年,毕隐崖第一次踏访西藏,并在当地度过了两个月时间。从此,他爱上了西藏,每年都要去那里呆上一段时间。 毕隐崖是西班牙著名藏学家,他长年生活在藏区,对西藏有着深入的研究。
白乐桑,法国人,从事汉语教学推广工作30年。他在30多年前求学中国,参加了他认为的“上山下乡”,并至今对那段艰苦岁月无法忘怀。他喜欢鲁迅,每到农历新年都要庆祝春节,他的朋友给他取外号“中国人”。法国政府任命他为汉语教学总督学。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1878年5月28日生于巴黎,中学毕业后开始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Eco1e Nation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 Vivantes),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E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志力于中国学研究。
彼得·伊万诺维奇·卡法罗夫(1817年9月17日-1878年12月),出生于地处今俄罗斯鞑靼斯坦的契斯托波尔市。修士大司祭,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第十三、十五届领班。卡法罗夫出生于地处今俄罗斯鞑靼斯坦的契斯托波尔市。1838年毕业于喀山传教士学校,后进入彼得堡神学院学习。
车柱环(1920年-?),字德民,自号简堂。韩国汉学家。1968年获得了汉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曾到台湾大学文学研究所作为特别研究生进行过一年的中国文学研究。
仓石武四郎(1897-1975)是日本新县高田市人,仓石武四郎是国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中学院院长,东方学会评议员,中国语学研究会理事长,勋二等、瑞宝章获得者,日本朝日文化奖获得者,中国语学文学研究家。他的父亲仓石昌吉是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的学生,典型的书香门第使他从小就与古籍结缘。他于1922年进入当时日本中国学的中心——京都帝国大学大学院,在狩野直喜、内藤虎次郎等中国学的奠基者指导下从事研究。1926年,他担任了京都帝国大学讲师,1927年升任助教授,1928-1930年被日本文部省派往北京留学。
《大唐狄公案》一书由高罗佩所著,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历史图书。
戴密微,法国汉学家,敦煌学重要学者,法兰西学院院士。1951年当选金石美文学院院士,后来又获得了比利时卢万大学名誉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日本科学院名誉院士等。
渡边欣雄(渡辺欣雄,1947-),东京都立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日本风水研究者会议代表、比较家族史学会干事;并先后担任日本民族学会理事、日本民俗学会理事等。日本汉学家渡边欣雄,1947年生于日本东京,1969年埼玉大学教养学部教养学科毕业,1975年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科学研究科社会人类学专业博士课程结业。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例如风水问题的研究,致力于汉民族之民俗宗教的研究,为日中学术交流做了许多事情。
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或译做翟理斯),剑桥大学教授,汉学家。著有《华英字典》、《中国纲要》、《中国文明》、《中国和汉人》、《中国满人》、《儒家学派及其反对派》等书并译介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文,如《聊斋志异》及李白的《静夜思》等。翟兰思是威妥玛-翟理思汉语罗马字拼音系统创制人之一。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汉英字典》)就是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翟理思编,1892年在沪首版。翟理思研究领域为中国语言、文化、文学研究及翻译。
历史学家、汉学家,印度裔,早年就学于印度,后去美国求学,拜汉学家孔飞力为师,现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其《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曾先后荣获1989 年度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以及1990年度的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其第二本专著《从国族中拯救历史:质疑现代中国叙事》,中文译本也已于2003年面世。其最新著作《主权与真实性:满州国与东亚现代进程》,也已于出版。
傅吾康(1912-2007)是当代德国著名的汉学家和战后汉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汉堡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名誉教授。他是福兰阁子女中唯一一个继承父亲事业的。他精通中、英、德文,一生潜心研究明清史、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东南亚华人碑刻史籍,著作丰富。20实际70年代赴马来亚授业和研究.2007年9月6日逝世。
傅高义,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社会学家,精通中文和日文。1930年7月出 傅高义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韦斯利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曾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重整旗鼓一一重建美国实例分析》等著作。70年代始,对我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东: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领先一步:改革开放的广东》是傅高义先生应广东省政府邀请,进行7个月实地考察研究的成果。作者还拟在若干年后。再写一本关于90年代广东的续集,后者作者将重点介绍香港回归后的粤港经济区的发展情况。
弗拉基米尔·斯捷潘诺维奇·米亚斯尼科夫米亚斯尼科夫于1931年5月15日出生在莫斯科。1950年考入莫斯科东方学研究所中国问题研究室。1955年从学院毕业后,被安排到由贝列罗莫夫领导的满学家和汉学家小组工作,整理1900-1901年八国联军武装干涉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军队从中国东北带到俄国的满文档案,以便准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在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中国分部的基础上,筹建了中国研究所。他在该所的科学工作中充当了汉学和档案学之间的“联络人”角色。米亚斯尼科夫1960年考入亚洲人民研究所(当时中国学研究所已经撤销了)作研究生,在此期间他发表了相当可观的作品并确定了他科学研究的领域和兴趣——俄中关系。他的副博士论文是俄中边界形成史领域里的第一部综合著作。1964年2月13日,他成功地进行了论文答辩,随即去中国北京外国语言学院作语言学进修生。
冯秉正,字端友,1669年12月16日出生于法国Bugey地方一门古老的望族家庭的封地“玛雅城堡”,属Belley主教区,这是五百多年来他家祖传的封地。1686年9月10日抛弃荣华富贵,进了耶稣会里昂的初学院。于1702年启程来到中国传教。1703年6月16日抵达澳门,然后转赴广州,在那里学习汉语和中国习俗。翻译的《中国通史》7卷本于1730年完成,对于欧洲人研究中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法国汉学家戴遂良、高第和勒内·格鲁塞教授等在从事著作和研究的时候,都从这部著作获益匪浅。
福赫伯是当代德国著名的汉学家和战后慕尼黑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曾担任过德国东方学会主席、国际东方学会联盟秘书长、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德国科协副主席和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等重要职务,他作为慕尼黑学派的代表曾与汉堡学派的代表傅吾康同是推动和组织德国汉学研究的核心人物,是战后享有国际声誉的德国著名汉学家。
弗拉季斯拉夫·费德罗维奇·索罗金语文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欧洲汉学研究协会个人会员。
顾路柏也称顾威廉,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世界著名汉学家之一。早年曾师从于另一位德国汉学大师嘎伯冷兹。顾路柏精通汉语,蒙语,满语。1883-1892年间在嘎伯冷兹的帮助下,他在德国柏林开办了东亚文化博物馆并任馆长,同时在柏林大学教授多门汉学及相关民俗文化课程。他是第一个把女真文化推广到德国的学者。1898-1899年他曾游历中国的北京和南方沿海地区。顾路柏一生沉迷于对中国文化和汉学方面的研究,曾把《封神演义》前半部翻译成德文,其他著作包括:《北京民俗》,《中国古代宗教》等,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1902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此书记载分析了孔孟庄,楚辞,汉唐宋,元明清等中国各历史阶段的各种文学形式,四大名著也已概括的形式收录于此书。顾路柏是第一个介绍《红楼梦》的德国人。所以,这本文学史在德国汉学研究历史上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格鲁贤,法国人,修道院长,是卢浮宫圣路易的议事司铎,后又在珍宝库中任国王兄弟蒙西埃的图书馆馆长。他因于1760年7月在《优雅信使报》中发表了一篇用法文诗句模仿的《霍拉斯颂》而开始了其文学生涯。格鲁贤也如同德拉波尔特一样是费内伦在《文学年鉴》中的合作者。
侯思孟(Donald Holzman,1926-),1926出生于美国的芝加哥,是德国后裔,1955年,以一篇研究阮籍五言诗的论文获得了耶鲁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1957年受教于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门下,以《嵇康的生平和思想》(La vie etpenseede Hi K’ang)为题,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巴黎大学中文博士学位。
1545年出生在西班牙的多莱西亚·德加麦罗斯,1562年即他17岁时去墨西哥,历时9年。1564年在墨西哥城加入奥斯定会,成为一名修道士。当西班牙征服了菲律宾群岛而隔海眺望中华大地时,门多萨也有了去中国的机会。1580年,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二世派出一使团出使中国,门多萨亦是成员之一。1581年,门多萨一行抵墨西哥,准备横渡太平洋,经菲律宾前往中国。但不巧的是,由于西班牙和菲岛的政治形势有变,他们的赴华使命未能实现。门多萨从墨西哥回到西班牙,1583年去罗马,拜见了教皇乔治十三。当时天主教极欲在东方拓展势力,地广人众的中国成了罗马教廷的关注地,苦于对中国历史、文化诸方面的茫然无知,急需有一本关于中国社会林林总总的资料汇编,教皇于是要求门多萨广泛搜集资料,编写出一部“关于中华王国已知诸物”的书籍。门多萨应教皇之命,通过对前人的使华报告、文件、信札、著述的收罗及整理,化时两年,终在1585年将《大中华帝国史》付梓印行。
荒川清秀是文学博士,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系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日本中文学会常务理事。荒川清秀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汉语语法、汉日语法比较、日中学术用语的形成与传播、中日汉字的音义比较、汉语教学等诸多领域,在很多问题上都有独到的看法和建树。
美国中国文学研究家。生于新西兰 。于奥克兰获西方文学硕士学位后,再入伦敦大学学习中文,1953年卒业。后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师。1963年赴美执教,先后任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副教授、教授。专攻中国古典小说和部分现代作家(如鲁迅、茅盾)。长于考证,兼用西方新批评、叙事学等研究方法,在《金瓶梅》话本小说和李渔研究中,成绩斐然,多所建树。著作有《中国短篇小说》、《话本小说史》、《李渔的创新》。其《话本小说史》有中译本行世。
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Mendoza,Juan Gonzalez De,545-1618 )1545年出生在西班牙的多莱西亚·德加麦罗斯(Torrecilla de Cameros),当时正是西班牙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门多萨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1562年即他17岁时去墨西哥,历时9年。1564年在墨西哥城加入奥斯定会,成为一名修道士。在墨西哥,他一面潜心研究神学、语法和艺术,一面在当地热心传教。当西班牙征服了菲律宾群岛而隔海眺望中华大地时,门多萨也有了去中国的机会。
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或译做翟理斯),剑桥大学教授,汉学家。著有《华英字典》、《中国纲要》、《中国文明》、《中国和汉人》、《中国满人》、《儒家学派及其反对派》等书并译介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文,如《聊斋志异》及李白的《静夜思》等。翟兰思是威妥玛-翟理思汉语罗马字拼音系统创制人之一。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汉英字典》)就是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翟理思编,1892年在沪首版。翟理思研究领域为中国语言、文化、文学研究及翻译。
稽辽拉,生于1928年,因为研究汉学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莫斯科的孔夫子”,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现任国际儒学联合会俄罗斯分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孔子基金会会长。
孔飞力(Alden Kuhn)是美国著名中国学家、哈佛大学希根森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从上世纪+,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
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9),字四表,原名尼古拉·特里戈,1577年3月3日生于今法国的杜埃城,它位于佛兰德斯境内。金尼阁生活的时代处在西班牙统治下。1615年,金尼阁在德意志的奥格斯堡出版他翻译并增写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时,在封面上就明确自署“比利时人”。金尼阁的故乡杜埃在其去世半个多世纪后被法国征服并划入法国版图, 因而金尼阁被看作法国人。这位明末来华的传教士,由于他和利玛窦开启了以拉丁文为中文注音的先河,至今仍被传为美誉。
柯文,1934 年 6 月,柯文出生于美国纽约。1953 年入芝加哥大学接受本科教育,1955年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 师从费正清(John K. Fairbank) 教授和史华兹 (Benjamin I. Schwartz) 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 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62 年至 1965 年,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安默斯特学院任教。1965 年到麻州卫斯利学院任亚洲研究和历史学教授,兼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卫斯利女子学院历史系主任,并将其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教学之中。于1990年、1992年分别编纂了纪念史华慈和费正清的论文集《思想穿越文化:纪念史华慈中国思想论文集》与《费正清的中国世界:同时代人的回忆》。2003年,柯文教授重新整理了自己的近十年发表的论文,以《变换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为名出版,对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进行了一次回顾与总结。
历史学博士,高级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俄罗斯分会会长,国家自然科学院院士。
利玛窦,一名来中国的传教士,更是一名学者。他的经历让西方人开始真正了解中国,他也同时为中国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子,因为他的到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机械钟表、西方油画,第一次听到西洋音乐……更重要的是,当时西方的许多科学、技术,被他介绍到了中国。利玛窦,让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
苏联、俄罗斯汉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生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一个职员家庭。1955年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毕业后到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所工作。1961年获副博士学位,1965~1966年在中国进修,1970年获博士学位。1972年任高级研究员。李福清一直致力于中国神话、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对中国当代文学也颇为关注。
理雅各(1815-1897), 生于苏格兰。先毕业于阿伯丁大学,后进海贝利神学院学习。1839年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去马六甲,任英华书院院长。1844年随该院迁香港,继续主持院务。1853年,由该院印刷所印行的《遐迩贯珍》创刊,1855年继麦都思、奚礼尔之后担任该刊主编,并开始翻译和注释“四书”、“五经”,其间多得王韬的帮助。1854—1858年间,洪仁轩曾在香港伦敦会工作,与其共事。1873年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