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川卡伦·霍妮

简介:卡伦·霍妮( 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9.16-1952.12.04),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的先驱。她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名叫卡伦·丹尼森(Karen Danielsen)的小村庄,因病逝于美国纽约。 <br />
[展开]

冯川卡伦·霍妮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一.背景   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1885年9月15日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名叫卡伦·丹尼森的小村庄。父亲是 挪威人,任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而 沉默寡言的人。母亲是荷兰人,是一个泼辣、富有魅力、态度豪放的女性。父亲比母亲大17岁。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同样,她感到母亲偏爱哥哥,对她十分冷落。霍妮12岁时,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父亲对她的这一想法极力反对,以致她的母亲为此同丈夫分手。19O9年,24岁的霍妮与柏林的一位律师结了婚,婚后生了3个孩子。1926年离婚。 1913年,霍妮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32岁时,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医生。1918~1932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此外还创办了一家私人诊所。在这段时间里,她由于对S.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表示不满而离开弗洛伊德的正统学说,并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大多是关于女性问题和不同意弗洛伊德观点的文章。1932年,她受F.亚历山大的邀请赴美,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她迁居纽约,在那里创办了一所私人医院,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精神分析医生。随着她与弗洛伊德正统理论分歧的增大,促使她与弗洛伊德派决裂,退出了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亲任所长,直到1952年9月14日逝世。   二:在她1937年发表的第一部著作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她强调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基本焦虑。潜在地改意的世界里孤独无助"而产生的,因此不是遗传的,而是由于我们文化和教育的产物。这样的焦虑是以后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由这种感觉萌生出一种寻求保险或安全的基本 内驱力:安全的需要。因此,焦虑和安全构成了一对矛盾.个体在寻求安全和回避焦虑的过程中,表现出各种类型。在1945年刊布的《我们的内心的冲突》一书中,把各种表现归纳为三种类型:   (1)依从型。这是一种趋向人的活动,包括对爱情和赞许的需要,对求助于人生伴侣的需要;   (2)敌对型。这是一种反对人的活动,包括对权力、对剥削他人、对威信和对个人成就等需要的组合。   (3)分离型。这是一种避开人的活动,包括对自足、对独立、对完美和完善的需要。   这种类型划分被许多人看作是霍妮对人格理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霍妮的另一个贡献是提出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观点。真实的自我包括那些在任何特定的时期都能真正体现我们自己的东西,理想的自我反映了人们最希望成为的那种人。对正常的人来说,他们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是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真实自我的变化,理想自我也会发生变化;随着理想自我的实现,真实自我又会提出新的理想。所以,在正常人那里,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动力。然而,在神经质患者那儿,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是分离的,他们会产生一种理想化的自我意象,把理想自我当作真实自我看待,从而无法理解和认识他的真实自我。有些人产生过度的自我 优越感,便是把理想自我当作真实自我了。由于这种 自欺欺人的做法,患者创造出他们认为或感到他们应该成为的形象,如圣人、天才等等。这种歪曲的自我意象表明患者无法容忍他的真实自我。霍妮把这种心理障碍归因于社会经历、文化因素和环境条件等决定因素。   一、霍妮对弗洛伊德思想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霍妮继承了弗洛伊德无意识动机理论对无意识的重视和研究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最大和最主要的贡献,他改变了在他之前的心理学研究仅仅研究人的意识范畴的局面,填补了心理学研究对象上的无意识领域方面的空白。但弗洛伊德娇枉过正,认为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的根本动力,意识是无意识的 附庸和 陪衬。在这一点上,霍妮同弗洛伊德 同出一辙。她与弗洛伊德一样,都认为人的意识及行为背后都潜藏着无意识的动机,这种无意识动机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霍妮曾说:“如果认为精神分析完全是由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大量理论构成的,那么,我在这里做的就不是精神分析。然而,如果认为精神分析的本质在于某种基本的思想倾向,它涉及的是无意识过程的作用,无意识行为表现的各种方式,使这些过程进入意识的治疗形式,那么,我在这里所做的就是精神分析。”重视无意识的研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特色,也是我们判断其是否为精神分析的主要依据。   第二,霍妮继承了弗洛伊德的重视早期经历的思想 霍妮与弗洛伊德一样,非常重视童年经历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尤其是早期亲子间的关系。她认为,孩子从小生活在需要成人的温暖、关注和爱的环境中,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完全依赖他们的父母。因此,父母是否给予子女真正的温暖和爱,从根本上关系到儿童的心理发展。如果子女体验到了父母给予的温暖和爱,他就有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在儿童遭到挫折和面临困境时,也很少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后果;反之,如果子女不能得到真正的温暖和爱,他便会失去安全感,从而埋下发生神经症人格的种子。父母缺乏对子女的温暖和爱或者给予子女虚假的温暖和爱,可以通过父母的态度或行为体现出来,儿童完全可以敏锐地感受到父母是否给予他们足够的温暖和爱,也能感受到这种温暖和爱是否真诚。父母不良的态度和行为会使儿童心中产生对父母的敌意,霍妮称之为基本敌意。但由于儿童的无助感、 恐惧感、内疚感,他必须压抑自己的敌对心理。这样儿童就会陷入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之中,压抑基本敌意的心理后果就会使儿童产生基本焦虑。敌意和焦虑都会投射、泛化到外部世界,使儿童觉得整个世界充满着危险和潜在的敌意,在这个世界中儿童深感自己内心的孤独、软弱、无助。霍妮指出:“这种对个体环境的敏锐反应,会结晶成一种人格态度,这种态度本身并不构成神经症,而是一种培植神经症的土壤。”   第三,霍妮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一些传统精神分析治疗技术 尽管霍妮对治疗目标、对人性的看法等方面与弗洛伊德有着巨大的区别,但霍妮在对她的神经症病人的治疗实践中,仍然主要采用的是弗洛伊德所倡导的一些传统的精神分析方法与技术,如自由联想,释梦,重视分析病人童年和早期生活经历等。    二.霍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   1923年至1935年间,霍妮共发表了19篇论述女性心理学的论文,她用临床分析、数据搜集等实证研究来检验弗洛伊德关于女性心理、女性发展的学说,并用严密的推理阐述自己的女性心理学观点,其中不少观点与弗洛伊德及传统精神分析学说不一致。这些早期的论文表现了年轻的霍妮敢于挑战权威的非凡勇气和她的研究才华。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在心理发展的前两个时期,即口腔期和肛门期,男女儿童在满足性本能的途径和方式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心理发展也表现出相同的特点。但是当儿童发展到第三阶段,即前生殖器期时,女孩开始认识是男性女性-器官的不同,并产生了强烈的阴茎羡慕和阴茎忌妒。由于缺少男性生殖器官使她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她们会由此发展出永久性的 自卑感和低劣感。女性成年以后的许多心理特点都是阴茎忌妒的直接后果,如女性的嫉妒心、缺乏公正性(由嫉妒男性而导致的)、 虚荣心(对性-器官劣势的补偿)、羞怯心(对性-器官缺陷的掩饰)等等。而男孩由于担心被阉割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阉割焦虑,社会文明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阻止又加强了他们的阉割焦虑,压抑这种焦虑的结果是男孩接受了文明的要求,发展了超我,使本能得到了升华,并参与到文明的创造活动中。总之,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心理特点、人格发展都是由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决定的,即“生物构造既命运”。霍妮对弗洛伊德关于女性心理是由生理构造所决定这一观点提出了怀疑,认为女性的心理特点和女性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及文化有关。尽管霍妮还没有清楚地意识社会文化与人们心理发展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但是从她对女性心理的探讨中,她已经得出了与正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强调生物因素对心理的决定作用不同的结论。通过对女性的阉割情结、女性的男性气质情结、女性的 现象、女性的受虐狂倾向等问题所做的精神分析,她认为,女性身上的这些特点实际上并不完全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造成的。生理上的特点和生理结构尽管构成了女性心理特点的生理基础,但是,女性如何体验自身的生理特点,是深受其文化影响的。这一观点与弗洛伊德的“生理构造即命运”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冯川卡伦·霍妮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