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丁凌华教授,1952年2月出生于上海。1982年1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现任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学院法制史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法制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已开设课程:中国法制史(本科、成教)、中国法律思想史(本科、成教)、中国古代家庭法(本科)、中国民法史(研究生)、中国法制史研究(研究生)、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研究生)、中国法制史史料研究(研究生)等。开设讲座:中国传统法律与现代法制、国学与五经、版本目录学等。已出版专著及主编、参编著作、教材《中国丧服制度史》、《中国法制通史》、《中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古代法律三百题》、《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法文化》等十余部,发表论文《宗祧继承论》、《家族主义法渊源略论》、《法文化视野中的传统与现实》、《宋代寄禄官制度初探》、《丧服学研究与“准五服制罪”》等四十余篇。曾获司法部优秀论文奖,司法部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合作),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主编),上海市育才奖、华东政法学院论文一等奖、法律系论文一等奖等。曾多次被学生评为华东政法学院十佳教师。
考
出版专著
已出版专著《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艰难与希望——中国法律制度史讲课实录》(人民出版社),主编《中国法律制度史》(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律思想史》(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法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中国法律思想史》(科学出版社),副主编《中国法制通史u2022隋唐卷》(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法律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表论文《宗祧继承论》、《家族主义法渊源略论》、《宋代寄禄官制度初探》等七十余篇。曾获司法部优秀论文奖,司法部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合作),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市育才奖、华东政法大学论文一等奖、法律学院论文一等奖等。
获得荣誉
曾多次被学生评为华东政法大学十佳教师(第五、七、八、九、十届)。2006年年底获得华东政法大学第一届“本科课程优秀主讲教师”称号。上课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语言诙谐幽默而不乏辛辣,古今比照,信手拈来。旁支斜出,收放自如,有一种师生灵犀互动的交流愉悦感,也有一种古今时空对话的沧桑感.
主要从事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设了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古代家庭法、中国民法史、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国法制史史源学等课程。作为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承担本专业主要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主要负责本课程建设的具体执行,如参与教材、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课程资料图片库的资料搜集、教学方法的探索等等,承担本专业主要的教学科研工作。
经典语录
现在的工资条很复杂,自己都看不懂,所以现在是攒私房钱的黄金时代。
秦始皇20岁时,吕不韦以身高为借口,说你长得不够高,还不能亲政。但秦始皇在20至22岁之间怎么样猛长到六尺五寸我们就不太清楚了,是不是穿了什么内增高的鞋。
李白是喝醉了到河里捞月亮死的,这个死得很壮观。
皇帝看到一个人,名字挺吉利的,叫“王双喜”,就舍不得勾了,这个叫“死刑免勾”。
有人写了一本《东晋春秋》献给皇帝,皇帝不高兴了,因为他犯了讳了,倒不是皇帝叫“春”,而是老太后的名字,而且是老太后的小名有个“春”,叫“阿春”。
历史上凡是失败的农民起义都是受到肯定的,凡是胜利的农民起义都说它是变质的。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不断革命,继续革命,永远革命——革命革出瘾来了。 革命就是请客吃饭。
中国古代只有一部法典,里面包括刑法、民法、诉讼法、偶然还有国际法。
西方的奴隶制,打个不确切的比方,就跟我们的人民公社差不多。
割掉鼻子的人还可以做奴隶,
重要演讲
下午好!今天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2009届大学生的毕业典礼,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典礼上,应该谈些什么呢我想就从“大学毕业”这几个字说起。
什么叫“大学”
过去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语,就是80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说的“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就是说大学要有大师,但1957年以后中国就基本没有大师了,左顾右盼、心惊胆战是出不了大师的。我们今天不讨论大师不大师,一定要有大师才能办大学,大概北大、清华都要关门了。我只是谈谈“大学”这个词汇的含义。
我们今天有小学、中学、大学,是人生学习旅程中的依次递升的一个个阶段,中国古代也有小学、中学、大学,但是含义并不一样。古代的小学是指文字学,是基础的学问,包括文字训诂学、音韵学、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文献学、典藏学、避讳学等等,是很艰深的学问,也是古代知识分子谋生的本领。清末的王国维、章太炎是国学大师,他们都是小学功底特别扎实,所以成就了大师。我们今天的博士生、博士后也没有几个能达到古代小学毕业的水平。
古代的中学也不是指学习阶段,而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总称,张之洞在清末洋务运动中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其中的“中学为体”的中学就是指中国的传统学问,指儒家的价值观。我们现在提倡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实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古代的大学不是学校,而是大学问,什么大学问呢做人的学问。古代的四书五经,四书的第一篇就叫《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朱熹专门把它挑出来列为四书的第一部,认为它最重要,朱熹说:“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就是告诉你怎么样做人的道理。怎么样做人呢《大学》的第一段就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就是修身,就是道德修养,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责任,然后才能齐家,孝顺父母、夫妻和睦、养家糊口,挑起家庭的担子。然后才谈得上治国、平天下。所以华政的校训:“明德崇法”,我就不大同意,应该是“崇德明法”,德光是明不行,德是要崇的,法倒是明就可以了,何况我们现在的法连“明”都做不到,哪里谈得上“崇”呢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层意思:你们不要把大学当成专业,不要把法学当成专业,去掉这个包袱。今天的大学无所谓专业,大学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共同的文化素养而已。你们如果钟爱法学,可以继续深造,可以考研、读博,硕士、博士才是专业,大学本科无所谓专业,这就像古代的科举考试,狭义上就是指举人、进士,考上举人、进士就踏入了做官这个专业。秀才不属于科举范围,你们现在就是秀才,今天的中学毕业相当于古代的童生,大学毕业就相当于秀才。80年代的时候大学毕业就是国家干部,因为那时候文革刚结束,举人稀缺,于是就把秀才拿来当举人用了。现在不行了,国家机关只要举人和进士了,于是秀才们就有些失落了。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