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家庭背景
张镈出身于旧官僚家庭,祖籍山东无棣, 父亲曾任两广 总督。1911年4月12日,他出生在风光旖旎的南粤名城广州。由于战乱,童年的他跟随父母辗转于 日本、 天津、 上海等地,并在兵荒马乱的年头读完了中学。十九岁时,他考取了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后,他又转学于国立 南京中央大学,并获建筑学 学士学位。张镈认为,他在自己选取的建筑设计之路上是很顺很顺的。早年,他受业于建筑大师梁思成门下,毕业后又长期在另一位建筑大师杨廷宝身边工作,这使他业务上突飞猛进。他先后在香港基泰公司的津、平、沪、宁的事务所任建筑师,曾在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兼职教授,曾参与了北平先农坛体育场、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所、上海兴诚银行大楼、成都 四川大学、九龙美丽华大 酒店、 香港半山高级公寓等建筑 的设计,并于1941年~1944年承办了当年北平市中轴线文物的测绘工作。
工作经历
1934年大学毕业后,张镈来到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师 事务所基泰工程司工作。他在这里得到了著名建筑师杨廷宝的悉心指教。张镈搞了多项工程设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最令他难忘的,是在他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兼职教授时,带领20多名大学生为北平中轴线作了详细的测绘。其中故宫三大殿尤为 精彩,全部工作绘成大张图纸360幅,比例为1/100~1/50~1/20,作品现收藏在国家文物局。1990年张镈特地将自己请北京大北照像馆翻制的全套玻璃底版,赠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保留。这是一笔难以估价的宝贵历史 档案。
人物历程
张镈(1911.4~1999.7.1),祖籍山东省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其父张鸣歧曾任两广总督。张镈先生自幼聪明好学,1930年慕名我国第一代建筑师梁思成教授,考取了由其任教的东北大学,如鱼得水,学业优秀。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在北平、天津、南京、重庆、广州等地和香港基泰工程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1941~1944年,曾在北京故宫进行大量古建筑测绘工作。1940~1946年兼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教授。1951年3月从香港回京,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1995年退休,被聘为院顾问总建筑师。
早年,在著名建筑大师杨庭宝的熏陶指导下,张镈先生逐渐成为基泰工程司的技术支柱,出色的完成了100余项大中型设计任务,如先农坛体育场、香港荃湾电影院等。当时,在我国建筑界已享有声誉。新中国初建,百业待兴,张镈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他主持设计了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民族饭店、友谊饭店、民族文化宫等建筑。
张镈先生一生主持、指导了二百余项重大工程,数量之多,造诣之深,世界少有。他长期担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曾是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曾兼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班导师,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技术顾问、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顾问,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顾问。
1990年山东省无棣县重建千年唐塔----海丰塔,张镈先生不顾年近80岁高龄和带病之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他日夜思念的故乡,不计任何报酬,精心设计了海丰塔图纸。现在这座千年古塔已成为无棣的特色建筑之一。1999年7月1日张镈先生在北京市同仁医院病故。这位享誉中国的建筑大师怀着一颗拳拳赤子心,把自己的骨灰安放在自己的老家----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
巅峰之作
张镈: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
一提到北京,除了天安门和故宫,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以及北京饭店、友谊宾馆、钩鱼台国宾馆等这些极具民族风格的建筑了。而这些代表我国建筑最高成就的作品,正是由享有“国家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泰斗”美誉的山东人张镈设计的。
两位名师影响至深
张镈晚年回忆自己的建筑生涯时说:“就建筑艺术而言,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梁师思成,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论修养方面;另一个是杨师廷宝,他对我的影响,主要是设计实践方面,正与梁师相辅相成。”
张镈1911年4月 12日生于广州,其父是赫赫有名的两广总督张鸣歧。张鸣歧为宦从政几乎无可称道,在每一重要历史关口,都作了错误的选择。他曾由衷地慨叹:“宦海沉浮,改朝换代,必受牵连……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这句话给年少的张镈留下了深刻印象,当19岁的他第一次面对人生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学一门不依附于人的薄技。
1930年,张镈慕名考取了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梁思成教授任教的东北大学。梁思成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并与张家是世交,张镈得到了梁恩师的悉心传教。不久,“九一八”事变,东北疆土一夜尽失。张镈于1932年转入南京中央大学,继续建筑学的课程。
1934年,大学毕业的张镈经考试进入当时全国最著名且最大的建筑设计单位——基泰建筑事务所的天津事务所,并与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杨廷宝在同一工作室。在杨廷宝的指导下,张镈逐渐成为基泰的技术支柱,出色地完成了先农坛体育场、香港荃湾电影院等100余项大中型设计任务。
新中国成立伊始,张镈意识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正是建筑设计师施展才华的辽阔空间。1951年,他毅然辞去基泰香港总公司的高薪要职,由香港回到北京。1953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担当首都建设的重任。在不长的时间内,他就完成了天桥剧场、新侨饭店、友谊宾馆等众多建筑的设计任务。友谊宾馆是张镈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直到今天其设计风格还被建筑界奉为经典。友谊宾馆的设计,使时年仅43岁的张镈享誉国内外。外国建筑权威评论说“北京友谊宾馆是公认的中国50年代最早的新民族风格的成功尝试”,还将张镈列为中国现代16位著名建筑师的榜首。
建筑经典尽享盛誉
张镈一生主持规划、设计、参与指导了200余项重大工程,数量之多,造诣之深,世界少有。在1993年8月至1994年6月由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组织的“群众喜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建筑”评选中,由张镈设计的民族文化宫荣列第一名、人民大会堂位居第二,这足以反映出一代大师的功力。
民族文化宫从1958年开工到1959年8月建设基本竣工,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不仅成为20世纪50年代北京“国庆十大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以其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反映了中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成为民族传统风格的精品。
1958年9月5日,北京市政府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通知——建好万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大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加上原有的工业展览馆(即北京展览馆)共十大公共建筑。所谓的“十大建筑”概念就这样产生了。此时,离1959年的国庆节只剩下不到400天。经过层层筛选,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任务落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头上,由张镈担任大会堂的设计师。对张镈来说,这代表着荣誉,更意味着艰难。今天的人们或许很难相信,这座世界上最大的会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一共只用了一年零十五天;其中,从选址到敲定设计图纸,仅用了50天时间!为赶在新中国10周年大庆前完工,大会堂是“边设计、边供料、边施工”——张镈落在图纸上的每一笔都将立即被付诸实践,每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是致命的隐患。张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1959年9月24日,巍峨壮观的人民大会堂胜利竣工。庆功会上,周恩来总理过来敬酒时对张镈说:“我很满意,给你们打个五分!”
回报家乡不遗余力
张镈的祖籍是山东省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家乡一直想重修唐代“海丰塔”,找到了张镈,想让他重新设计图纸。张镈欣然应允,“应该重振唐风,恢复旧观,重修宝塔,重整寺院,乡民的心愿就是我的心愿!”1991年7月12日,新塔破土动工,新建海丰塔位于唐塔旧址以北50米处,塔高 42米,共13级,为八角楼阁式密檐砖石结构,外面一色的青砖砌就,飞檐挑角,角系铜铃。既古朴典雅又坚固耐久,既保持了唐塔的风貌,又在建筑结构上有所创新。现在,海丰塔已成为无棣的特色建筑之一,与重新修复的大觉寺一起,成为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之后,张镈还设计了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三馆于一体的“文萃阁”,成为该县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1999年7月1日,张镈在北京病故。按照其“叶落归根”的遗愿,其骨灰被安葬在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张氏族茔母亲墓室旁。感念这位举世著名的建筑大师的拳拳赤子心,无棣县县委、县政府于2002年建立了张镈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
作品介绍
命运变奏曲
1949年深秋。香港铜锣湾怡和街22号4楼的一间卧室里。已经步入中年的张鎛好几天失眠了。他兴奋、焦躁,不停地吸烟、踱步。夜深人静时,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倚窗北眺。
灯火阑珊的北方,隐隐约约传来声响——那是新中国诞生的隆隆礼炮。此时此刻,张鎛的心象铜锣湾的海水那样翻腾着、呼啸着。
张鎛给大陆的朋友写信。那朋友就在北京,在共和国首都。他在信中向朋友袒露了心迹:对于刚刚诞生的祖国,他怀有希望,但却心中没底。
1950年秋,伍修权代表中国到联合国,义正词严地指责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张鎛被强烈地震撼着!他从小生活在租界,对洋人的淫威恨之入骨。现在,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他感到无比自豪,坚定了回祖国的信念。
祖国似乎早就看准了这位建筑师的心思。翌年,北京市委向他发出了邀请,并专程派人到香港接他。他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香港的高薪和优厚的生活条件,踏上了新中国的土地。
1951年3月26日,张镈由香港回到北京。在不长的时间内,他就完成了天桥剧场、新侨饭店、友谊医院等众多建筑的设计任务;而友谊宾馆可说是张镈此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他自己尤为钟爱,至今其设计风格也为建筑界引为风范。张镈在吸取已建成的新侨饭店等建筑的成功经验后,作出了富有民族风格韵味的设计方案。友谊宾馆的设计,使年仅43岁的他享誉国内外。他的恩师、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此十分赞赏,高兴地说友谊宾馆设计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国外权威的建筑史册称:“北京友谊宾馆是公认的中国五十年代最早的新民族风格的成功尝试”,并把张镈列于中国现代16位著名建筑师的榜首。
一座宾馆的沉思
短短几年,他竭尽全力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在古老的北京市区树起了共和国首都的第一批崭新建筑:北京西郊军委大楼、亚非学生疗养院、友谊医院、天桥剧场、自然博物馆。真可谓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然而,作为刚刚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建筑师,他不免还带着许多旧知识分子所有的通病:主观、气盛、喜凭空想象。这致命的弱点,使“重外观、轻实用;重前台、轻后台”的贵族化建筑倾向,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上。
1953年崛起于北京西郊的友谊宾馆,是张镈第一座得意之作。它是为接待苏联专家,由中央指定张鎛设计建造的。从外观看,应该说,那是一座运用传统形式铸造、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杰出建筑,是一座花园式、庭院式宾馆。院内玉瓦飞檐,绿树簇拥,湖光山色尽聚其间。宾馆主楼高六层,连同礼堂一起,建筑面积二万四千平方米。主楼用标准的三段做法:基座、墙身、大屋顶。中轴对称,凝重端庄。张鎛得意极了!
然而,时隔不久,《北京晚报》冷不丁抛出一幅耐人寻味的漫画。画面上出现了慈禧太后和张鎛两个人,慈禧太后神秘狡黠地拍着当代建筑师张鎛的肩膀说:“你真会花钱,比我搞仿膳还浪费!”
紧接着,有人对这座具有“传统形象”的友谊宾馆提出了批评,说它的大屋顶“要比普通的屋顶增加两倍重量”,还用了五百多个斗拱,七千多根檐椽,使施工“陷入落后的手工操作中”,整个宾馆的建筑风格是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
外国专家局的同志还给友谊宾馆做了细致诊断,列出四条毛病:(1)水路不畅——肾脏病;(2)前后电路互相干扰——神经病;(3)厕所臭气弥漫——肠胃病;(4)机电中心变电间设计不当——心脏病。
北京民族饭店
张镈呆了,心象被塞进了冰凌儿!人家说的有理有据,他不得不承认。漫步宾馆的林荫道上,再次端详着自己这得意之作,细细想着人家的批评,他若有所悟:大型旅馆的内容和功能要求使它的平面比旧建筑复杂、形象比旧建筑变得高大,而自己偏偏忽略了这一点。施工时,为了减少高十余米的大片灰砖墙面和大体量所造成的笨重呆板的缺陷,尽管自己借助于屋顶变化的曲线、盝顶天台和天台上的花架来丰富建筑物的剪影,使整个正立面少了些严肃和单调;入口平台、栏杆和轿车坡道的安排,有助于缓和其不可亲近的印象,给来客一点回旋顾盼的余地。但是,宾馆仍显高傲轩昂、不减皇家气派。站在顾客的角度上想,整座宾馆,的确是有些华而不实……
在事 实面前,张镈醒悟了,他很快投入另一种战斗。 冬季大雪天,他一个人钻进新侨饭店体验生活。
新桥饭店也是他自己设计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亲切。然而,走进大楼通道。厨房里的菜香油烟连同锅碗瓢盆的撞击声便扑面而来。厨房里更是烟雾腾腾,厨师职工都一个个皱眉蹙鼻,在热气和烟雾中气喘吁吁。厨房离餐厅有半层楼,餐厅在上,厨房在下。饭菜仅靠唯一的一台电梯递送。遇到开饭高峰,职工还得靠力气跑上跑下,疲于奔命……
一连几天,张镈同职工泡在一起。他越泡越感到羞愧!作为建筑师,设计时他只凭想象,更多地注意到旅客,而没有照顾到职工工作、休息的方便。厨房的热气油烟,仅靠前后左右的过堂风来排出是不行的。厨房里,冷、热、脏、净应该上下分开。脏、冷在楼下,热、净在楼上,厨房与餐厅应在同一层楼上。
张镈对新桥饭店一一进行装修改进,并将正确的内部设置,很快地运用于新设计施工的前门饭店。他赢得了公众一致的好评。
这回,张鎛很冷静。他暗自思忖:要想当主人,必先当仆人。作为建筑师,应该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溶进建筑作品中去。
人民大会堂
特点
张镈是一位致力追求传统民族风格的建筑大师。继友谊宾馆之后,他的作品异峰突起:自然博物馆、民族饭店各具风采。而 1954 年崛起于西长安街的民族文化宫,成了首都北京一大景观,那也是张鎛运用传统形式的顶峰之作,充分体现了这位著名建筑大师雄厚的传统基本功以及强使旧形式为现代生活服务的高超本领。风格,被艺术家视为生命。张鎛致力追求民族风格,可他又不仅仅为风格而风格、为艺术而艺术。他常说:“
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偏爱。作为人民的建筑师,应善于集思广益,使自己的艺术服务人民、服务祖国。”
张鎛说这话,绝非信口胡诌,而确实是深有感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古老的天安门广场西侧忽然间崛起了一座气宇轩昂的建筑: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工程庞大
张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总设计总建筑师。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中央要求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建成这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建筑,这不单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空前壮举,就是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属罕见。单说设计一项,就是一个难题。大会堂的规划设计,招来了全国各地众多的设计图纸和建筑方案:八十四个平面图,一百八十九个立面模型。经过三十五天七次反复评比,最终由周总理选中了北京规划局赵冬日、沈其的初始方案。市政府把整个方案的具体设计工作交给了张鎛、朱兆雪两人,并让张 鎛主持到底。
方案优点
被推选出来的初始方案,自有其优点:作者胆子大,将大会堂面积扩大至十七万平方米。这样,内部布局避免了捉襟见肘:入门是中央厅,万人大礼堂被推到后面;中央大厅北通宴会厅,南通人大常委会会议厅。此布局合理、气派。但方案的缺陷也显而易见:内部空间大,功能不全,不具体。
张鎛感到:空间大,回旋余地多了,这是优势;可弄不好,会象意大利著名圣彼德教堂一样充满空旷神秘气氛。大会堂是人民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如何使人民代表走进大会堂时有国家主人的感觉,是最难的。
大会堂的建筑风格,更是让人争论不休,众口难调。上海的建筑教授赵深、陈植等人联名给直接领导工程建设的周恩来总理写信,说大会堂前的广场太大、太野、太宽,大会堂显得太老气;身在北京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始方案五脏不全,整个象放大了的孩子,并认为风格上中而新最好,其次是西而新、西而古。
思路
顺着初始方案提供的思路,张鎛象着迷一样。他整天泡在设计室,设计、论证;论证、设计。方案一个接一个制订出来,又一个接一个被推翻。他苦苦地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他把碰到的难题和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同工程领导小组赵鹏飞、沈勃等人一起,到国务院西花厅向总理汇报。
不会泯灭的建筑魂
设计方案
始于1956年的民族文化宫方案设计,更成为张镈的精典代表作。虽民族文化宫的建成距今已有40年的历史,但它仍可说是民族传统风格的精品之首。 人民大会堂既是当代中国建筑精品,同时又是令人瞩目的国家殿堂,它的建成虽是有经验、有规律可循,但它又毕竟是当今所不提倡的“献礼工程”。对此张镈说:“人民大会堂中的重点是万人大礼堂。当工程进入到万人大礼堂设计时,我们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处理好这偌大的空间,如何体现艺术风格。”对此周恩来总理谈了他的观点和看法:“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很远。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句是对在水连天、天连水的环境的描写,应该是一种启发,为什么不从水天一色和满天星斗方面出发去作抽象的处理?”为能表述得更清楚,周总理边说边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不时地还用铅笔勾画一番。这些给建筑师诸多启发。由于人民大会堂优质的设计,在大会堂完工开庆功会时,张镈应邀参加庆功会,并被安排在周总理坐的主宾席上,周总理过来敬酒时,对张镈说,我很满意,给你们打个五分! 张镈的建筑生涯近70载。他作为国内当代第一位自己出传记的建筑师,是用设计实践及伟大精神铺就了历史。
生病
张镈大师的病症是1998年发现的,但张镈全然不顾病情,更加关心北京 城市的发展变化。每当谈及身体状况时,他情绪总显得十分饱满,他自己深知癌细胞的作用,但他在与命运抗争。即使他在病逝前的两个月,还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改造方案决策。1999年春节,当张镈的学生们登门向张镈求教并请他向青年建筑师谈几句话时,他感慨地说到:“旧时代的建筑师不可避免地感染了一些恶习,为了赚钱 不择手段, 尔虞我诈。改革开放尤其是今天,我希望广大建筑师要警惕,要珍重建筑师这一高尚 职业。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建筑师不断进取,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建筑精品。我虽然已经88岁了,但几乎每天都要思考,或创作、或读书,无论多忙,建筑领域的几本大杂志我必读,因为不学习要落伍的。年轻人要学习,我们老一辈更要学习。”如此精神,如此人生,怎不令后辈人折服!
悼念张大师
人民大会堂设计师、国家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张鎛教授,是在1999年7月1日辞世的,恰值中国建筑界引为骄傲的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京刚刚谢幕。他的悄然离去,震惊了建筑界。他那重责任、创精品,为建筑事业鞠躬尽瘁的大家学者风范,正如国家设计大师、马国馨院士总括的“一代大师乘鹤去,留念记在人间”。
如果有人问,北京长安街、天安门广场上,哪位建筑师的作品最多?回答当属张鎛,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东楼)、民族饭店、水产部办公楼(现国内贸易局)都出自他之手。如果再问,在公众喜欢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中,排居榜首作品的又是出自哪位建筑师?还是张鎛。
1911年4月12日,张鎛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张鸣岐曾任清末两广总督。张总走上建筑设计这条路,应该感谢他的大哥张锐,自从听到大哥介绍建筑学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之后,他便对这个专业有了好感;再加上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张家是世交,于是他走上了学习建筑设计之路。1930年,他考进东北大学,在梁思成等老一辈建筑家的门下学习,“九·一八事变”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继续学习。
1934年,大学毕业后的张总来到基泰工程司工作,直到1951年止。基泰工程司是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他在这里得到著名建筑师杨廷宝的悉心指教。在北平、南京、上海等地,张鎛搞了多项工程设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最难忘的,是在他任天津北洋大学建筑系兼职教授时(1941~1944年),带领20多名大学生为北京中轴线作了详细的测绘,其中故宫三大殿尤为精彩,全部工作绘成大张图纸360幅,比例为1/100-1/50-1/20,作品现收藏在国家文物局。
1951年3月26日,张总由香港回到北京。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了天桥剧场、新侨饭店、友谊医院、亚洲学生疗养院等众多建筑的设计。友谊宾馆可说是张鎛此时期的代表作,那富有民族风格韵味的设计方案,不仅他自己尤为钟爱,至今也为建筑界引为风范。友谊宾馆的设计,使年仅43岁的他享誉国内外。他的恩师、我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此十分赞赏,高兴地说该设计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国外权威的建筑史册亦称:“北京友谊宾馆是公认的中国五十年代最早的新民族风格的成功尝试”,并把张鎛列于中国现代16位著名建筑师的榜首。
始于1956年的民族文化宫方案设计,更是张总的经典代表作。虽然它的建成距今已有40年的历史,但仍可说是民族传统风格的精品之首。有专家称:“民族文化宫为建筑民族化风格设计的典范”。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举办的“群众喜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建筑”评选活动中,有50座建筑光荣入选,在前5名的建筑中有3个属于张总,其中民族文化宫名列第一。1999年6月20日(也即张总辞世10天前),民族文化宫又成为20世纪当代中国55项建筑艺术奖获得者之一。
每每同张总交谈,话题总要议到人民大会堂上,因为它既是当代中国的建筑精品,同时又是令人瞩目的国家殿堂,它的建成之奇迹虽是有经验、有规律可循,但它毕竟又是当今所不提倡的“献礼工程”。对此,张总生前充满信心地说:人民大会堂中的重点是万人大礼堂。当年工程进入到万人大礼堂设计时,我们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处理好这偌大的空间?如何体现艺术风格?对此周恩来总理谈了他的观点和看法:“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很远。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句是对在水连天、天连水的环境的描写,应该是一种启发,为什么不从水天一色和满天星斗方面出发去作抽象的处理?”为能表述得更清楚,周总理边说边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不时的还用铅笔勾画一番。这些给建筑师诸多启发。后来在人民大会堂完工的庆功会上,张总被安排在周总理坐的主宾席上,周总理过来敬酒时说,我很满意,给你们打个5分!
张总1993年出版了《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序中说:“由于热爱这个专业,热爱解放了的中国,当年放弃了在香港的高薪,毅然回到北京参加工作。如果说有一点真知灼见,也是党和人民在我吃堑长智的过程中,为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管自己有无收获,有无真知灼见,也愿意把一得之愚,还之于养我、教我的人民。”
张鎛大师的癌症是1998年发现的,但他全然不顾病情,更加关心北京城市的发展变化。在他病逝前两个月,还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的改造方案决策。1999年春节,当我们登门向张总求教并请他向青年建筑师谈几句话时,他感慨地说到:“旧时代的建筑师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一些恶习,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尔虞我诈。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希望广大建筑师要警惕,要珍重建筑师这一高尚职业。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建筑师不断进取,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建筑精品。我虽然已经88岁了,但几乎每天都要思考,或创作、或读书,无论多忙,建筑领域的几本大杂志我必读,因为不学习要落伍的。年轻人要学习,我们老一辈更要学习。”如此精神,如此人生,怎不令后辈折服!
开拓者的功绩不可磨灭。悼念张鎛大师,就是要向世人展示他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及创作技巧;严谨治学、不断进取、报国敬业的高尚情怀。从张鎛大师的作品中,之所以可以领略到完美的中华民族建筑精神,就在于他深入地挖掘出民族最可贵的博大及盛世精神。前不久不少报刊发表文章,深沉叹息并呼唤:中国建筑师在哪里?依我拙见,这暴露出中国建筑文化普及不够,人们往往喜欢一幢建筑丰碑,但不会记得它的设计者。不要再问,张鎛正是中国建筑师的杰出代表和典范。
1997年张总在总结建筑创作心得时说:建筑创作为人类生活、生产服务;建筑物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手段,但创作的源泉仍应“以人为主,物为人用”。1999年5月,张总于病榻上写就长达八千字的《论建筑师从事创作的十点修养》,这是他一生献身建筑事业的总结。
遗憾的是,当我们今天仔细核阿对其原文时,只看到了十点中的九点:
(1)端正立场、观点、方法,讲究时间、条件、地点;
(2)尊重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3)熟悉历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4)学习现代技术科学,避免机械唯物主义;
(5)传统比例尺度相关,大式小式依据则例;
(6)统一各专业间矛盾,靠过硬的基本功及技巧;
(7)遵从“经济性”并精打细算,重视面积、定额、指标;
(8)学习城乡规划设计,深入城市分区;
(9)倾听群众不同意见,领会领导者意图。
张总虽然走了,但相信人们每每看到长安街、天安门广场屹立的丰碑,就会忆起他做人、处事、治学、习艺的楷模及风范;就会感悟到作为设计大师及20世纪中国著名建筑巨匠的英名。
最后编辑:2022年01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