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联辉[植物病理学家] - 人物简介
谢联辉,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植物病理学家,植物病毒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福建农学院讲师、植物病毒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1978年首次发现水稻簇矮病,提出采用抗病品种,辅以育秧、返青分蘖两阶段治虫的防病措施。1979年、1982年先后发现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共同编写有《水稻病毒病测报办法》,合著有《植物免疫学》。 从事农业教育38年,教书育人,自成特色。对中国水稻病毒病的毒源种类、分布、传播、测报和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甘蔗、烟草、番茄、水仙和香蕉等植物病毒病的研究颇有建树。
谢联辉[植物病理学家] - 生平经历
谢联辉,1935年3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人正直,虽未进过学堂,但酷爱读书。受父母影响,加上经济困难,谢联辉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热爱劳动的习惯,树立了立志于农的理想。他上小学和中学是在半农半读中度过的。谢联辉1954年入福建农学院。每逢节假日他或上山下田,或沿江捕鱼,增加了不少自然知识,他的各门功课总是获得优秀的成绩,深得老师好评。谢联辉1958年夏毕业,即被留校到刚复办的植保系任教,兼植病教研组秘书,协助陈昭炫主任抓教研组工作。
1960年,他到北京农业大学植病专业进修,先后受教于林传光、裘维蕃、曾士迈和俞大绂等,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后来从事植物病原学和植物病理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1961年,谢联辉回到福建农学院,继续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谢联辉工作30多年,在教学方面先后开过植物病理学、植物免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和分子病毒学等课程。教学中,由于他能理论联系实际,很受学生欢迎,曾被评为院和省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在科研方面,他在早期作过稻瘟病、小麦秆锈病和马铃薯病毒病的研究,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的生产问题。70年代以来,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致病力、传毒昆虫、测报与治理。他还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烟草、番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他的这些研究,很有特色,受到同行关注。他在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谢联辉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福建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植病学科委员会主任,病毒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全中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二、三、四、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审组成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植病学会理事长,省高校教师第三、四届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省科协副主席等。1991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谢联辉[植物病理学家] - 简历
1935年3月9日 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
1958年 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下放农村。
1958年——1960年 福建农学院植病教研组助教。
1960年——1961年 在北京农业大学植病教研组进修。
1961年 福建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64年——1966年 下放农村。
1969年——1972年 下放农村。
1979年——1994年 福建农学院(农大)植物病毒研究室主任。
1984年——1996年 福建农学院(农大)植保系主任。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 福建农学院(农大)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4年至今 福建农业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所长。
谢联辉[植物病理学家] - 科技成就
心系农民 志在农业
谢联辉对农村、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早在读中学和干农活中就有许多不得其解的问题,他希望将来做个有知识、有技术、能为农业生产解决问题的农民。大学快毕业时,他自愿要求到农村去。1958年初春,谢联辉来到了闽西老区的长汀南山,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并拨了30多亩土地,组织了10个青年,成立了青年突击队。谢联辉任副队长,负责技术工作和全区的技术培训。在那里,他为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农业实践中倍感兴奋。由于大胆改制,技术到位,灵活运用“八字宪法”,水稻的亩产量由原来的不到150千克提高到400多千克,在当地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也因此被评为县生产模范。
谢联辉参加工作以后,又有两次长驻农村的经历。在这共长达6年的期间,他不仅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为当地农业的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农民欢迎。第一次他深入莆田县沿海,以梧塘公社为基地,通过改换品种和综合防治,很好地解决了小麦秆锈病和水稻白叶枯病问题。第二次下放宁化县山区,他志愿要求到被称为“600斤架子,200斤产量”的稻瘟病窝之乡,通过摸底,找到对策,第一年即把病害控制住,获得全乡15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403千克的好收成,吸引了邻近农民的关注,先后有8个县30几个公社、大队和劳改农场的干部、农民前来参观取经,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
教书育人 自成特色
谢联辉主持和组织过植保本科、植病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部和省级的多项科研任务;多次深入农村,直接参与生产变革和科学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教书育人的道道。
谢联辉始终把农业教育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他对教师这一行十分投入。他可以为了学生放下自己的亲人。他严格要求自己,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献身精神。他被选为植保系主任和植病学科带头人,连任数十年来始终重视队伍建设,对教师要求明确,措施有力,从而形成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植保系也由原来的一个博士点,增加为两个博士点,并于1992年以来先后双双被评定为省的重点学科,并均被批准建立省的重点实验室,为培养优秀教育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谢联辉在教学方法上也颇有讲究。他教过多门课程,都很受学生的欢迎。他的教学原则是“少讲精炼,启发智能”。他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作为教师传道、授业的一个指导思想。他的课堂教学少而精,总是围绕所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似是而非的模糊点,开展讨论式的讲授,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学、查阅文献,写学习提纲,参加课堂讨论和实验实习,以期培养学生在获得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得到自身的读、写能力,讲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他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总是认真备课,严密考虑,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真是“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
科学研究 别具一格
谢联辉常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就难以胜任教学工作;开展科学研究,不联系生产实际,不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就很难有生命力”。他早期致力于小麦锈病和稻瘟病的研究,就是因为当时两病危及小麦和水稻生产,造成灾害性损失。直至找到以更换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防措施,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生产问题,他才转而搞其他课题。继60年代初省外水稻病毒病数度流行之后,水稻黄叶病在福建暴发,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他脑海中酝酿着。1972年刚下放农村回来的他正式申请开展水稻病毒病的研究。经费很少,条件很差,时间没有保证,但他从零开始,并且坚持了下来。1979年他组建了植物病毒研究室,1994年又组建植物病毒研究所,并被批准成立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1973年以来他和同事们先后深入福建省的62个县市和中国南北稻区的20个省区广泛开展了调查采样和系统试验研究,明确了中国水稻病毒病的病原种类、地理分布、介体昆虫、流行预测和防治对策。
在病原种类方面,全世界已确认的水稻病毒及其类似病害的病原有17种,中国12种,谢联辉均已涉足。其中水稻簇矮病毒(RBSV),依其生物学、血清学和理化特性,是植物呼肠孤病毒属的一个新成员;水稻齿矮病毒(RRSV)、水稻东格鲁球状病毒(RTSV)和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RTBV)系中国新记录;水稻草矮病毒(RGSV)为中国大陆新记录。这些成果,尤其是RBSV 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重视,并被VIDE数据库和多种重要的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书、刊所引用。
对地理分布,通过实地调查、标本检测,结合同仁报道,谢联辉他们已全面明确中国发生的12种水稻病毒及植原体所致病害的地区分布,并绘制了各种病害的分布图,为病害监测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对介体昆虫,他们通过生物学测定和血清学检测,明确了上述病原的介体种类及其传毒特性,并发现了水稻矮缩病毒(RDV)的一种新的介体昆虫——二点黑尾叶蝉(Nephotettix virescens)。这一研究结果,修正了国外权威学者的结论,现已得到普遍的确认。
在流行预测方面,他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成功。主要有:(1)基本查明了RBSV、RDV、RRSV、RSV(水稻条纹病毒)、RTSV和RTYV(水稻暂黄病毒)所致病害的发生、流行特点;(2)根据主要水稻病毒的致病特性和流行本质,确立了一套预警体系;(3)建立了可分别于发病前90~100天和40~50天,对闽西北两种主要病毒(RTYV和RDV)病的预测方程,经多年验证与实际情况相符。根据这一成果的理论原则(由谢联辉起草)制订的水稻病毒病测报方法,已被农业部测报总站采纳并正式出版,供全国推广应用。这套办法的提出,改变了国内外水稻病毒病预测仅为化学治虫防病的局限性作用,而使预测预报直接为病害的综合防治服务。
在病害防治上,他们针对水稻主要病毒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和多年防治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水稻病毒病的一个完整的防治对策,即结合病情预测,坚持抗、避、除、治的“四字原则”。这一原则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只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即能奏效。
谢联辉所主持的水稻病毒病研究别具一格,颇有特色。1981 年,谢联辉应邀出席国际水稻研讨会,专题主讲“水稻簇矮病——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受到与会者的关注和好评。1985年,他应邀出席热带水稻和豆科作物病毒病国际研讨会,作了“中国水稻病毒病研究现状和问题”的大会专题报告,深受欢迎,并被选为大会执行主席。1988年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曾有这样的评论:“福建农学院在水稻病毒病的研究上有着独特的计划和扎实的基础,他们所确认的水稻病毒病包含了南亚和东南亚所共有的水稻病毒病,这些病毒在中国南部越来越重要,并对中国中部是一潜在威胁”。他们完成的“中菲两种水稻病毒病的比较研究”为开展国际间比较病毒学的研究和丰富植物病毒学的内容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最近与日本国立农业研究中心及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合作研究已取得良好进展。先后有日、美、英、法、比利时、新西兰和东南亚等15个国家50多位学者和国内裘维蕃、王鸣歧、邱人璋等100多位教授来这个病毒室(所)参观访问和学术交流,受到同行的赞赏。
谢联辉除对水稻病毒病的研究作出突出贡献外,还对甘薯、甘蔗、烟草、番茄、水仙和香蕉等植物病毒病开展了研究,在学术上、生产上也有重要贡献。
谢联辉编译出版了3部译丛专辑,主编出版两部统编教材,发表了110多篇论文(含合作),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水稻簇矮病,一种新的病毒病”获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此外,在水稻其他病毒和烟草、香蕉病毒的研究上,还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1项。现在,谢联辉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正为进一步发展中国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病毒学不断前进。
谢联辉[植物病理学家] - 主要论著
1 谢联辉等.水稻簇矮病的研究Ⅰ-Ⅶ.植物病理学报.1979,9(2);1982,12(4);1983,13(3);1984,14(1);1993,23(3);1993,23(4);1994,24(1)
2 谢联辉等.水稻病毒病化学治疗试验初报.病毒学集刊.1979:44~48
3 谢联辉等.锯齿叶矮缩病在中国水稻上的发现.科学通报.1980,25 (13):611~613
4 谢联辉等.水稻黄叶病和矮缩病流行预测研究.福建农学院学报.1980,9(2):32~43
5 Xie Lianhui et al.. Rice bunchy stunt, anew virus disease. Th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81 IRRC, Los Bonus, Philippines. 1981:1~7
6 Xie Lianhui et al.. A new insect vector of rice dwarf virus, Int. Rice Res. Newsl.. 1981,6(5):14
7 谢联辉等.水稻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研究.福建农学院学报.1982,11 (2):15~18
8 谢联辉等.水稻东格鲁病(球状病毒)在我国的发生.福建农学院学报.1982,11(3):15~23
9 Xie Lianhui et al. , Properties and concentratations of rice bunchy stunt virus, Int. Rice Res. Newsl. 1982,7(2):6~7
10 谢联辉等.福建水稻东格鲁病发生和防治研究.福建农学院学报.1983,12(4):275~284
11 谢联辉等.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抗血清的制备及其应用.植物病理学报.1984,14(3):147~151
12 Xie L.H..Research on rice virus diseases in China,Tropical Agriculture Research Series.1986(19):45~50
13 谢联辉等.水仙潜隐病毒病病原鉴定.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5(1):17~20
14 谢联辉等.水仙病毒血清学研究:Ⅰ.水仙黄条病毒抗血清的制备及其应用.中国病毒学.1991,6(4):344~348
15 Xie, L. H. et al.. Diagnosis,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rice virus diseases in China′s continent. 5th International Plant Virus Epidemiology Symposium, Virus, Vectors and the Enviroment, Valenzano (BARI), Italy. 27~31 July,1992:235~236
16 谢联辉.面向生产实际开展病害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8(1):61~62
17 谢联辉等.福建烟草病毒种群及其发生频率的研究.中国烟草学报.1994,2(1):25~32
18 梁训生,谢联辉主编.植物病毒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19 Xie, L. H. et al.. Rice bunchy stunt virus: a new member of Phytoreovirus.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96,25(3):312~319
20 谢联辉主编.水稻病害.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最后编辑:2022年01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