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莲青 - 生平概况
朱莲青,1907年8月2日生于浙江省嘉兴县。1926年在嘉兴秀州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一年后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不久,得到姑母和未婚妻经济上的支持,进入金陵大学农学院继续求学,1933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毕业后,受中央地质调查所之邀,在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先后得到美国土壤学家潘德顿(R.L.Pendleton)和梭颇(J.Thorp)的指导。两位导师勤奋、好学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使他得益匪浅。
1933年下半年开始,朱莲青在安徽省境内由北向南考察土壤水平带谱与成土环境的关系。两年的野外工作,使他深感成土母质对土壤性质的巨大影响。他在1935年发表了《论土壤与成土物质》 ,文中强调了成土因素的作用,在当时是很有远见的。
1936年秋,朱莲青被派赴四川省进行土壤调查,重点是成都平原。但他考虑到峨眉山是内陆平原中一个最高的山岳,其顶峰的高程与青海湖水面相接近。在这样高的山体上,土壤的垂直带谱应有所差别。于是他作了一次垂直的路线调查,开创了我国关于土壤垂直分布的研究,并在次年写成一篇考察报告。
1937年初,朱莲青晋升为技师。同年春季,他率领一个工作小组赴山东济宁县调查并试做地力分等工作。
七七事变后,中央地质调查所西迁四川重庆北碚,并在昆明近郊新建一座分所。朱莲青在云南的建水、昆阳、曲靖三县作土壤详测,而最富土壤地理学意义的调查是他的西双版纳之行。为此,他编写了《滇南边区土壤纪要》一文。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昆明分所撤回重庆。朱莲青在四川境内有更多机会研究水稻土的性质和成因,并坚持将水稻土作为一个独立的土类对待。
1942年初秋,他去宁夏进行调查,使他有机会对盐渍土和灌淤土的形成进行研究。
1946年秋,朱莲青从重庆回到南京,即转入当时农林部林业实验所水土保持系任研究员,后晋升为技正,并在河南省境内的黄河故河道上组织建造防沙林网的工作。
1956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成立,朱莲青任该部荒地勘测设计院技术领导,有机会到边远省区考察,进一步研究土壤与环境的关系。60年代初,他改任农垦部建设局副局长,除了完成计划工作外,花了很多时间考察研究各地土壤性状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作为决策的依据。1978年初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长。到任后,即组织全国土壤和土地利用人员,整理已有的资料,以摸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他坚信,我国耕地的肥力及水热资源远未充分利用,大有潜力可挖。
1979年,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朱莲青具体领导了这项工作。从组织普查委员会,制定实施计划到为各省培训骨干,开展试点工作,他都亲自过问,并进行协调和辅导。他也有更多机会对我国土壤的分布、生成发育和系统分类,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一些研究论著。
为了吸取其他国家土壤肥料工作的经验,朱莲青曾于1963年和1980年出访巴基斯坦和日本,考察他们的土壤调查及其有关工作的成就,作为借鉴。
朱莲青在1987年退休。退休后仍在为中国土壤学会和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做一些审阅稿件等工作。
在从事近60年土壤工作的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及全国的山山岭岭,红壤黑土,盐土稻田上都洒有他的汗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土壤学家。
朱莲青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
朱莲青 - 对土壤发生学持独特见解
长期野外调查工作使朱莲青积累了渊博的自然地理知识,因而对于各地土壤形成的来龙去脉都能给以适当的判断和解释。他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我国土壤发生学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1.认为在我国辽阔的国土内,土壤母质对于土壤属性的影响常居主导地位,例如,西北地区大面积的黄土,由于受其本身性质的限制,迄今都处于未发育状态;广袤的戈壁沙漠盐滩无一不受地质的影响;华南大面积深厚的第四纪红色粘土沉积,更促进了该地区红壤化作用的进行;至于母质中盐碱层的出现,常使盐渍土的成因难以辨别。总之,他认为,在特殊情况下,母质性的残留对土壤的影响可以超过气候性的影响。2.强调应将人为活动作为主要的成土因素对待,其影响之大,可以使气候性因素居于次要地位。水耕种稻是影响最显著的人为活动;其次,滥伐森林和烧荒耙草等人为活动使地表裸露,引发侵蚀,使土壤的发育长期停留于幼年状态。
3.他认为,土壤的生成发育必然受当地成土环境的影响,而按其固定谱式,塑造出性态各异的土壤类型,直至成土的外营力与剖面物质的移动达到平衡状态为止。在成土作用有所增强或减弱时,则土壤的发育必然也产生变化。例如,暗栗钙土,若长期受降水量增多的影响,其后果必然会使植被茂密,土壤有机质增多,于是石灰质的淋溶增强则暗栗钙土向黑钙土方向转化。朱莲青将他的这种认识命名为土壤发育的演化论。
土壤的分类及命名是我国土壤科学研究中目前存在的一大难题。对此,他提出以下原则性意见:
第一,土壤分类是土壤性状分类,不是土壤的成因分类。所以在表达时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来叙述。土壤性状的分类和命名必须首先具备严格的唯物观念。
第二,对外国的分类制一定要参考借鉴,但不能照搬,否则就没有中国的特色。
第三,我国的土壤性状分类制应该适应世界潮流,采用多极分类制,这个分类制和命名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能体现土壤发生发展的演化规律;其二,能体现我国的特殊情况,具有中国特色。
朱莲青 - 对水稻土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1935年以前,对于常年种植水稻的土壤,人们总是将它与草甸土、沼泽土等水成土相提并论而统称为湿土。1935年,由侯光炯、朱莲青、李连捷合作撰写的《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中,首次将常年植稻土壤命名为“水稻土”。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同行们的争议。但是朱莲青认为,常年植稻土壤,其成土因素有独特性,成土过程必然有异于其它土壤。因此,他连续撰写了几篇论文,从各方面论证将水稻土作为一个独立土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详细地阐述了水稻土的成因、性态特点。1.生成于间歇性的干湿及人为的耕作,包括灌排耕耙及施肥等环境之下。如果没有上述人为的特殊成土因素与自然成土因素的共同作用,就不可能生成水稻土所特有的剖面形态以及理化特性。
2.水稻土发育的规律明显,剖面形态复杂,但分辨清晰,理化性质的区别显著。剖面的发育是按水分在剖面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作前进式的发展,如果水分条件改变,可作逆向的后退。
3.水稻土剖面出现的土层,随与重力水接触时间的久暂而异。就发生学而论,可以分为淹育、渗育、潴育和潜育4种层段,每种层段均有其特有的形态及理化性质。
4.由于频繁的耕种,剖面顶部不能形成有机质积聚层;表层的分散度极高,全剖面上下有大小不一的锈纹或锈斑,土壤胶粒的饱和度甚高,反应一般为微碱至酸性,且随土壤的干湿变化而稍有起伏。
5.由于胶粒中铁质在还原状态下溶解度增大而易淋溶。但硅铝不受还原环境的影响,所以除机械淋溶外,并无化学淋溶。有侧向渗漏的剖面,往往生成淡灰色的薄层,它与上下层的过渡是渐变的,显然是一个淋溶层。
鉴于水稻土从表土根孔中生成的锈纹,亚表层内黑色斑点或铁子,以及心土内的锈斑或鳝血色的大斑块和锈管,表明铁、锰有向下淋移和聚积。渍水期间,游离铁和无定形铁,包括氢氧化铁的溶胶、凝胶和有机质络合态铁向剖面下部淋溶,干时,经脱水成为结晶态铁。因此,朱莲青认为这类土壤在发生学上应命名为离铁土;在分类学上应创立淀铁土类,以有别于铁铝淀积的灰化土类;在非学术性场合则可称为水稻土。
朱莲青的学风和工作作风,有颇多令人钦敬之处。
他认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首先要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和掌握辩证法。他的治学之道在于求实。在客观存在的实物面前,一是一,二是二,绝无模棱两可的余地。他所主张的土壤发生学的具体条件和土壤分类的区分指标,都是有数量的实体。他平易近人,温良恭俭让,人际关系极好。对于青年总是循循善诱,传授自己的经验,诲人不倦。对有成绩的后起之秀,更是严格要求,希望他们学有大成。
朱莲青 - 人物简历
1907年8月2日 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
1926年 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
1932年 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获农学士学位。
1933—1947年 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调查员、技师。
1947—1949年 任农林部林业实验所研究员、简任技正。
1949—1953年 任华东农林部南京农业试验所研究员。
1953—1956年 任农业部土地利用局工程师。
1956—1961年 任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副院长。
1961—1967年 任农垦部建设局副局长。
1978—1983年 任农牧渔业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长。
1978年 当选为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
1982年 被接纳为国际土壤学会会员。
1987年 退休。
1991年10月31日 病逝于北京市。
朱莲青 - 主要论著
1 侯光炯,朱莲青,李连捷.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土壤专报,1935(13):1—57(英文本1935(13):1—63).
2 朱莲青.论土壤与成土物质.地质评论,1936,1(6).
3 朱莲青.四川成都平原土壤概测.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土壤专报,1936(18).
4 朱莲青,宋达泉.浙江普陀山土壤概要.土壤季刊,1936,5(3):21—24.
5 朱莲青.水稻土土层分类及命名概则.土壤特刊乙种,1938(4).
6 朱莲青.生成水稻土的环境和它的变动.地质评论,1938.
7 朱莲青.水稻土的构造.土壤季刊,1940,1(2).
8 朱莲青.水稻土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土类么.土壤季刊,1940,1(3):48—57.
9 朱莲青.中国之土壤概要.土壤季刊,1941,2(1):4—94.
10 朱莲青.四川峨嵋山土壤之垂直分布.土壤季刊,1941,2(3).
11 朱莲青,曾繁祁.滇南边区土壤纪要.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1941)铅印本未刊稿,第1—17页.
12 朱莲青.论如何发展土壤分类学.土壤季刊,1943,3(1.2):86—92.
13 朱莲青.我国土壤层理的分类和命名.土壤季刊,1945,5.
14 朱莲青.浙江鄞绍区土壤及农业概况.土壤季刊,1946,5(3):123—133.
15 朱莲青.宁夏省的土地应该怎样利用和改良.土壤季刊,1946,5(2):63—74.
16 朱莲青.鲁中南沂山区的土壤冲蚀防止问题.全国土壤肥料会议汇刊,1950:82—85.
17 张心一,朱莲青,郑振源.西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科学通报,1954(6):15—22.
18 朱莲青.论人类活动对于土壤生成发育的影响及其在土壤分类制中的反映.土壤通报,1961(6):1—5.
19 朱莲青.论土壤分类的对象问题.土壤通报,1962(3):1—6.
20 朱莲青.荒地调查初稿(油印本).北京:农业部,1965:1—24.
21 朱莲青.绿肥作物在利用和改良盐渍土中的效果.土壤通报,1965(4):18—21.
22 朱莲青.关于新疆地区盐渍土改良的几个问题.土壤通报,1965(5):1—4.
23 朱莲青.水稻土层段的辨认和辩正.土壤肥料,1981(5,6).
24 朱莲青.初论我国水稻土的生成发育规律.土壤肥料,1982(2).
25 朱莲青.水土保持的原理是恢复生态平衡.水土保持通报,1983(5):37—42.
26 朱莲青,张心一,蒋德骐.促进学术交流,攀登理论高峰,扩大社会效益.水土保持学报,1987,1(1):1—3.
27 朱莲青,李象榕.浅议土种的划分和命名.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土壤土属土种分类研究,1987:47—53.
28 朱莲青,李象榕.论土属的区分及其命名.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土壤土属土种分类研究,1987:90—95.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