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流行歌手李建科是创作型实力歌手,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的演出并接受央视《与您相约》、《幕后》等栏目的演出及采访;参加浙江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辽宁电视台、央视网络电视等众多节目的演出、访谈。参加外交部、铁道部、中央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发改委、解放军总部、军区、部队基层等众多单位的文艺演出千余场次。
古勤生, 男,研究员,1965年生,200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获博士学位,意大利科学院访问学者(1999.9-2000.5)。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果树瓜类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生物技术)...
周素梅,女,1971年1月生,江南大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杰出人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粮油加工与功能食品研究室副主任。
何斯美,养蚕专家,女, 1935年12月生,四川西充县人,1956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蚕桑系,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种研究室,一直从事家蚕遗传育种研究,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国家计委、农业部、纺工部下达的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强健性蚕品种选育。共育成八对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家蚕新品种,均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988年5月赴保加利亚考查蚕业,1989年作为蚕育种专家去泰国工作一年,为泰方育成生产上实用的黄茧、白茧蚕品种各一对。兼任西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山东青州蚕种场、四川省蚕种管理总站、绵阳游仙茧丝绸公司技术顾问。代表作有《家蚕遗传育种学》、《中国蚕种学》等。
仇华吉,男,1967年6月,博士,副研究员。 参加了国家973计划“病毒致病基因及编码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马传贫弱毒疫苗毒力减弱的分子基础”、国家863项目“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和鸡新城疫二价基因工...
鲁明善,元代杰出的畏兀儿农学家。名铁柱。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约二十余里的哈拉和卓堡)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与元代后期。
乔魁多,高粱专家。育成以熊岳253为代表的多个高产高粱品种和杂交种在生产上推广;主持撰写《中国高粱栽培学》、《中国高粱品种志》等专著;为发展中国高粱生产做出了贡献。乔魁多1911年6月16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大甘河畔。早在本世纪40年代,他就改良成功称为小白壳的高粱品种在生产上应用。50年代初,他和育种课题组的同志们一起,利用广泛搜集的辽南高梁地方品种作材料进行系统选育。长期和富有成效的育种实践使乔魁多对高粱品种资源研究倍加重视。
钱天鹤(1893年~1972年),字安涛,余杭人。1913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就读,获农学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任金陵大学农科教授兼蚕桑系主任。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兼中央研究院博物馆馆长。1930年任浙江省建设厅农林局局长。次年,为农业部中央农业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业研究所正式成立后任副所长,主持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经济部农业司司长。1940年任农林部常务次长,后任联合国粮食组顾问、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农业组组长。1949年去台湾。1952年任台湾“农复会”委员,主持“农复会”金门、马祖“岛外补助计划审议小组”。1969年患病退休。美国国际合作总署驻台分署及台湾“农复会”联合赠送奖状彰其功绩。1972年去世。1973年和1982年在台北和金门分设“钱天鹤先生奖学金”,以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孙渠,耕作学家,中国耕作学科主要奠基人。他汲取国外土壤肥力和耕作理论,结合中国实际,率先提出用地养地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改革的核心,并以此为指导开设耕作学课程,创建耕作学教研组,主持编写第一部耕作学教科书,为中国耕作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孙渠一生忘我工作,为人正直,作风朴实。他热爱祖国,热爱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他为之奋斗30多年的有中国特色的耕作科学。他的许多想法在他生前虽未实现,但给后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理论遗产。“毕生壮志欲凌云,服务人民是素衷”(好友侯光炯在孙渠病逝后的悼念诗句)。他以勤奋而坚定的一生,实践了他毕生的志愿:把耕作学献给种地的人。
宋达泉(1912—1988),浙江省绍兴人,1912年10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共党员。193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1934-1936年任浙江省建设厅化学肥料管理处技士。1936-1940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技士、技师。1943-1945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技正。1945-1946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和考察。1946-1949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兼任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土壤学教授。1950-1952年任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土壤调查团团长。1953-1988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东北分所筹备处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土壤研究室主任。1950-1988年先后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及以后历届理事会领导成员。1956年参加中苏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考察,任考察队自然资源组中方组长。1988年8月27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因病逝世,终年76岁。
沈学年(1906—2002),浙江余姚人,中国著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耕作学创始人之一。他是最早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艺学系的早期创建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和作物科研事业,为作物育种和建立发展中国耕作学领域做出了贡献。沈学年从事农业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始于30年代初期。他在浙江稻麦改进所和上虞县五夫稻麦育种场时就开始搜集省内外大量的稻麦农家品种,并以“一穗传 ”的方法从事选育工作。1933—1934年在金陵大学工作期间,他发现了“1—3—86”和“宁波晚籼”两个纯系水稻的茎秆细健,抗螟力强。1935 年,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撰写完成《作物抗虫育种》硕士论文。
沈宗瀚(1895—1980),字海槎,号克难居士,浙江省余姚沈湾(今属肖东乡)人。农学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回国后,执教金陵大学,育成金大2905小麦良种。执掌中央农业实验所。抗战期间,对发展大后方粮食生产,实行田赋征实,支援军糈民食,殊多贡献。后去台湾,仍坚持农业建设工作,著述颇多,在国际农业学术界有一定声望。逝于台北。著有《中国农业资源》、《中国各省小麦之适应区域》、《克难苦学记》等,与人合编有《中华农业史论集》。
汤文通,农学家和农业教育家。早年在江苏、福建、浙江,后在台湾,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60余年,著作甚丰,《作物育种之原理与实施》一书是其代表作。对水稻性状遗传、稻种亲缘关系、休眠性和稻米胀性等均有精辟研究。在大豆上倡导蕾期授粉,使杂交技术变难为易;确立杂种后代选择指标,使育种进程有章可循;选育出“台大1—7号”大豆良种,增产幅度大,为台湾省大豆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汤文通治学严谨,教学有方。他从青年时代起便矢志献身教育,兢兢业业,为国家培育英才。先后在中央大学、英士大学、协和大学、台湾大学,以及福建农民师资训练所,福建高农等校执教,讲授作物学、稻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等课程,经常挑灯准备教材,不辞辛苦
肖步阳,小麦生态育种专家。他首先在小麦上提出运用生态学观点选育品种的一套做法,先后育成了适合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的一大批“克字号”优良春小麦品种,其中“克丰3号”、“新克旱9号”最大种植面积均在1000万亩以上,为发展我国春小麦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天锡(1907—1971),农业教育家和作物栽培学家。1907年10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一个较富裕的家庭里。1959年,他同系内几位教授一起带领年轻教师进行主要粮食作物和大豆的丰产栽培试验。他还亲自挂帅,主持高粱课题。1959和1960两年,他所主持的高粱丰产栽培试验分别获得了亩产664.5公斤、659.0公斤的高额产量。这在当时当地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内外也属罕见。他倡导北方春播作物“北种南育”,加快育种进程;提出在东北地区平作后起垄的耕作方法,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并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创立了具一定特色的作物栽培专业教学体系。
俞启葆(1910~1975)字遂初。江苏昆山人。1922年离家去上海,入中华职业学校商科,1925年毕业后,在上海三友实业社当职员;1929年考入南通农学院附设高中,1930年又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在中大农学院,他边学习边参加棉花育种的试验研究,曾发表《中棉新品种》《中棉遗传研究》和《棉作叶绿素数量之初步研究》三篇论文,后两篇还被英国的农业杂志刊登、转载。1934年毕业留校,被棉花专家冯肇传教授选为助手,继续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又有两篇论文被英国遗传学杂志刊登,在国内外颇有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忍着与亲人失散的痛苦,毅然随中大西迁重庆。 1938年,随着南京、济南、开封、武汉的沦陷,中国的集中产棉区除陕西关中外,均被日军占领。俞心系抗日军民的衣被急需,曾利用假期作了50天实地考察,写出了扩大四川棉产区域的报告,递交国民政府参考。
许行(约前390-215年间),楚人,与孟子同时,是战国时期农家的代表人物。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而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许行的事迹在行秦史籍中未见记载,其主要言行在《孟子·滕文公》等著作有一些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录《神农》20篇(已佚),近代史学家认为是许行的著述。
叶谦吉,江苏无锡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33年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1938年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农业经济系毕业。现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员、教授兼研究员,重庆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兼任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曾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访问学者赴美考察。建国后,历任西南农业大学(原名西南农学院)教授、兼农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政协第七、八、九届常委,重庆市科技协会委员、生态农业学会理事长、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四川省国土经济学研究会顾问,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曾获四川省第一、四次哲学社会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农牧渔业部科技推广优秀教师,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著有《生态农业——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 、《英汉农业经济辞典》等。发表论文20余篇。
杨双山(1687——1758),男,汉族,出生于咸阳兴平,清代农学家,一生致力于农事实验,他对教育,实业也情有独钟。杨双山在《知本提纲》中则依据不同的肥料及其酿造方法,将肥料分为十大类:即人粪、牲畜、草粪、火粪、泥粪、骨蛤灰粪、苗粪、渣粪、黑豆粪、皮毛粪等。
杨屾:字双山。陕西兴平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一说乾隆五十九年)卒。清朝鼎盛时期的农学家,一生重视农业和农业技术教育,长期从事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范,成绩卓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农业教育家。杨屾为一介布衣,《清史稿》无传,《续修陕西通志》和《重修兴平县志》等著重记述他在家乡推广桑蚕及其学术上的成就,较少涉及其他方面。故其家庭情况知之甚少。杨屾少年时,正值明、清之际的哲学家,与孙奇逢、黄宗裁并称“三大儒”的李颐(字中字,号二曲)主讲关中学院。他就去周至拜师门下,颇得其师理学心传,尤其是李颐重视实学和“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对他深有影响。
杨显东,棉花和农学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前,对于改进中国棉花生产、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支持革命事业都有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农业部副部长,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事业的组织领导、建立新的农业科教体制、发展粮棉生产、控制蝗虫危害等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对中国农业学术团体的组织建设,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推进中国东北、西北、黄淮海地区和上海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杨胜东,湖北房县人。历任沈阳市浑河农场农艺师、沈阳市苏家屯区政协副主席。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从事籼粳稻杂交育种工作。1987年获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
周拾禄(1897—1979),稻作学家。他开创水稻地方品种鉴定,为中国水稻品种改良打下了基础;30年代曾大力促成湘米销粤以应备战需要;提出粳稻起源新假说受到了学术界重视。他克己奉公,笔耕不已,为发展中国水稻生产和科研做出了贡献。
左天觉,农学家,烟草专家,植物生理学家。1917年7月25日出生在湖北省云梦县隔蒲潭的左家庄。1941年获南京金陵大学(1952年并于南京大学)学士学位,1944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社会部社会服务局实验农场、中国农业部烟产改进处服务。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在奥克里季核能研究所进修。曾经参与组织第一届“世界吸烟与健康大会”并兼任技术会议主席,对世界烟草业、中美两国农业都有很大贡献。
祖德明(1905—1984),中国早期从事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的科学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祖德明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发展晋察冀边区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他是我国较早从事植物远缘杂交遗传育种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刚直不阿,实事求是,为建立与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倾注了全部心力。1955—1966年,祖德明兼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室(所)主任和业务副所长,为开拓我国遗传学研究新领域和为该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且促成1956年后中国遗传学界出现团结和争鸣的新局面,为这个生物学的重要领域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赵连芳,农学家、细胞遗传学家,毕生从事农业教育、科学研究和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是中国现代农业科学先驱者之一,尤在水稻 育种方面,主持培育出帽子头、南特号、胜利秈等一批早期水稻良种,为长江中下游水稻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期间对四川及大后方粮棉及外销农产品增 产,解决战时军需、民用贡献甚大。抗战胜利后,接管台湾农业机构,清除殖民地农业弊端,奠定了台湾农业的发展基础。晚年,作为水稻专家受聘于联合国粮农组 织,进行援外活动,为伊拉克、多米尼加等发展中国家改进水稻生产,作出卓越贡献。
范济洲,森林经理学家、林业教育家。长期从事森林经理学科的完善和发展。他所设计的森林调查工具(综合型森林测尺,通称“范氏测杖”)在森林调查中广为应用;倡导推动地位指数的研究和应用,填补了评定中国森林生产力技术的空白。关心中国林业建设,多次为合理经营中国森林和发展北京地区的林业而宣传呼吁。
李翰如,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先驱者之一。毕生献身于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事业的推进,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农业机械专业人才。80年代率先开展农业流变学的科学研究,并培养出一批硕士和博士,拓宽和深化了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领域。
罗振玉(1866~1940),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语言文字学家、甲骨文学家、文物收藏家。甲骨四堂(即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之一。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曾任清廷学部参事及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后又任伪满洲国参议府参议及“满日文化协会”会长。是近代金石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所著《殷商贞卜文字考》,首先判明甲骨为殷人遗物,又考订安阳小屯为殷墟。还编著《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及《殷虚书契续编》,是殷墟正式田野发掘前零星出土甲骨的最重要集录。还著有《三代吉金文存》、《殷文存》等。并与王国维合著《流沙坠简》,是近代学者研究简牍的发端。
毛达如,植物营养与施肥科学家,农业教育家。长期致力于土壤、植物营养与施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推荐施肥工作中,对多点动态聚类分析、土壤肥力模糊评判和施肥决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适合于不同条件的“土壤—肥料—作物—气候”多因素综合施肥系统,突破了施肥模型应用的时空范围,在我国北方三省二市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在农业教育研究中,提出在“教学—科研—推广”中,建立农科实践教学体系和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模块”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土壤学界享有威望。
彭家元(1897—1966),土壤肥料学家,中国现代土壤肥料科学的先驱。毕生从事农科大学的教育和土壤肥料科学研究。早在30年代中期就编写出版我国大学教科书《肥料学》和《土壤学》,较长时期为多所大学使用。发表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报告。他主持筹建的四川省内江土壤研究室,对四川的水土保持事业起了推动作用。
盛成 (1899~1996)江苏仪征人。民国元年参加国民党,1920年在法国参加法国共产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洪章,飞机设计师,中国水上飞机研究和发展的主要奠基人。主持设计研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大型水上飞机——水轰5型飞机。他还提出并开展了水陆两用飞机、地(水)面效应飞机的研究和方案设计。离休后,他仍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中国特种飞行器事业的发展。
汪菊渊,花卉园艺学家、园林学家。中国园林(造园)专业的创始人。长期担任北京市农林局、园林局领导工作,先后发表有关花卉、园林方面的论文数十篇,在宏扬中国花卉园艺及城市绿化、园林艺术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晚年勤奋笔耕,撰写了《中国古代园林史》文稿。
吴仲贤,动物数量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动物数量遗传学科奠基人之一。他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原理,把评定畜禽数量性状的遗传值公式化,并利用“杂种遗传力”的概念,提出杂种优势预测的新方法,为中国动物遗传育种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振英,是中国著名畜牧学家、动物营养学家、农业教育家,毕生从事畜牧学、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殷良弼(1894—1982),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在教学思想上不受传统束缚,从国情出发采取各种方式,培养了不同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坚持“办好林业教育,必先办好林场”边学边干的方针。在从事教学之外,进行林产化学的研究,密切结合生产,致力于木材炭化、纤维、精油、油脂、药材及食用菌等林特等产品的制造与培养。在木材炭化方面,曾发明二重障壁制炭窑及烧制磨炭法。
张鹤宇,家畜解剖学家,教育家。创建并主持北京农业大学家畜解剖学教研室。治学严谨,倡导形态与机能相联系的学风。在马盆腔脏器和北京鸭前后鼓膜张肌的解剖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钟毅,字天任,广西扶绥长沙村人,壮族。抗日战争著名爱国将领。他的一生像战争中的每一位军人,无时无刻不在与死神打交道,充满了坎坷和惊险;他的一生又和其他军人有着不同,被诗人臧克家誉为“抗战以来,我结识的最有头脑,最热情,最懂得‘文化’的一个杰出的军人!”
陈彩虹(1965-),女,汉族,湖北京山人。现任广西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陆发熹,土壤学家。在土壤调查、土壤分类和红壤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为建立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的土壤科研机构、发展土壤科技事业和培养土壤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梅籍芳,男,出生于1908年8月12日。毕业于金陵大学,小麦育种栽培学家。《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的编委和主编,在他的主持下先后选育出“华东5号”、“华东6号”和“矮秆早”等早熟小麦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