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秉彝,电工测量仪器专家、信息处理工程专家,汉字编码和汉字信息处理和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参加了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50年代负责电表三大关键元件(宝石、轴承、游丝)的质量攻关,组织研究了游丝的制造工艺和性能测试设备,制定了质量标准,提高了电表的精度和稳定性,为建立中国的计量标准作出了贡献。在国内组织了仪表数字化的研究,为数字仪表的普遍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60 年代中研究汉字信息字模,发明了“见字识码”编码方法,率先解决汉字进入电子计算机的难题。
谢希仁,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专家。任教近50年,为军队和国家的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所领导的课题组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个甚小孔径地球站卫星通信系统的网控中心、中国第一个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网控中心,是中国分组话音通信的倡导者。
徐家福教授,1924年12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软件学专家、中国软件先驱。1948年徐家福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今南京大学数学系),1957~1959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81年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出中国第一位计算机软件学博士。曾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所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顾问,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兼职教授等。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主要研究高级语言、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自动化。2011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2018年1月16日10时,徐家福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
罗宾?米尔纳(Robin Milner),英国计算机科学家。生于1934年1月13日。1991年获得图灵奖。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方面,米尔纳和戈顿等人一起提出了形式化逻辑系统的数学模型,实现了他称之为LCF的一个系统——“可计算函数的逻辑”。另一方面的贡献是关于并发计算(concurrentcomputing)和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的。另一方面的贡献是关于并发计算(concurrentcomputing)和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的。
信息技术专家,美籍华裔。男,1933年7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毕业于1956年台湾大学电机系,1960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州(Illinois)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67年在美国佛罗里达(Florida)大学获电机系博士。1992年获美国加勒比海大学...
吴建林,博士,1968年10月生,东南大学计算机本科,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硕士和管理工程博士,复旦大学管理科学博士后。
于中华(1967年4月-),男,1995年在俄罗斯获博士学位,1997年任副教授。1999年任四川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研究领域:机器翻译、人工智能和数据库,主研的“Internet英汉及其翻译系统”获得四川省1999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