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迈】(1896~1984)无产阶级革命家。又名李维汉。长沙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中共第四届中央委员和五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31年去莫斯科学习。1933年回...
朱理治(1907年-1978年)又名朱铭勋,江苏南通人,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朱理治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共青团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书记,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中共陕甘省委书记等职务。
原佤邦联合党总书记、佤邦政府名誉主席、原佤邦政协主席,于2009年9月8日上午10:30时,不幸在澜沧医院病逝,享年70岁。
邹靖华(1911.3—2004.5.19),许光达大将夫人。湖南长沙人。
黄宏儒 1900-198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华河枣林人,出生于农民家庭。
宋聘三(1881--1930),河南禹县(今禹州)人,革命烈士。
安德列斯·博尼法西奥(Andres Bonifacio),一译“波尼法秀”。菲律宾革命家。生于1863年11月30日,卒于1897年5月10日。初以制造手杖和纸扇为生,后在外国商行充当守门人、送货员和店员。他虽然未受过正规教育,但喜爱读书。此外,深受J.P.黎刹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思想影响。
奎璧,蒙古族,1903年3月10日生,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善岱乡保同河村人。字子璋,曾用名刘卜一。
黄彝(1903-1934)中共山西省委书记,革命烈士。湖南省长沙县人,1903年出生于长沙县一个教师家庭。高小毕业后,由徐特立资助,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组织救国十人团和话剧团,赴长沙县和浏阳东乡流动宣传演出,开展抵制日货运动。还与校学生会其他负责人一道主办学术讲演,号召同学组织读书社,讨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他又创办了一所半日制学校,吸引附近贫苦失学儿童上学。
Abd al-Krim 1882-1963 摩洛哥里夫共和国领袖。1920年继其父为部落首领,次年领导里夫人民抵抗西班牙殖民军,建立里夫共和国,被推为埃米尔。1926年在法国和西班牙联合镇压下败降,流放留尼汪岛。1947年到开罗。1948-1956...
浦代英,原名浦黛英,云南宣威人,浦在廷之女,投身革命的浦氏三姐妹之一,这三姐妹分别是:浦代英、雷迅(浦石英)、卓琳(浦琼英)。
鲍狄埃是法国诗人、法国的革命家,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国际歌》的词作者。
字乐庭(1902.7-1928),崇信县城西街人。其父保万钟,是不第秀才,因经商致富,曾任崇信县商会会长。保至善自幼聪颖,性好交游,视金钱不甚惜,常为朋友慷慨解囊。
纪子瑞,又名济民。1895出生于山东省胶县里岔乡。1910年进四方机厂做工。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胶济铁路总工会成立时,被选为执行委员。1926年春,到枣庄矿区开展工人运动,进行建党工作。1927年十月被选为山东省委委员。1928年回到青岛工作。1929年6月,在四方机厂不幸被捕,解往济南第一监狱。7月21日组织越狱失败。1931年四月五日被杀害,时年36岁。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张赤侠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2月10日16 时58分在郑州逝世,享年87岁。
谭政文,1910—1961,又名谭哲,号藻如。湖南资兴人。长期从事党的政治保卫工作,为纯洁党的组织,加强保卫工作建设,建立北平的人民公安工作,做出了贡献。著有《审讯学》。
李新(1908年—1976年),男,原名李居兴,海南省琼海市官塘地区珍岭村人,1937年先后参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共上海市公安局供应处副处长(副处级)、上海市公安局劳改处处长(正处级),上海市人民检察署党组成员,第一处处长(正处级)、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副局级)。
乐毅,战国时燕将。灵寿(属今河北灵寿)人。魏将乐羊后裔。燕昭王时任亚卿。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因功封昌国君。
孙武(约公元前535年 - ?),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出生于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大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同时或略晚。孙武的祖先名为妫满,齐国“四姓之乱”后,孙武离开齐国,到南方的吴国居住,后来辅佐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孙武著作《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信陵君(?~前243)中国战国时期四君之一。本名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魏安盝王之弟。因受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故称信陵君。他礼贤下士,广纳门客,据说有食客3000人。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王求救于魏王。初,魏王派晋鄙往救。但魏王害怕秦国,又令禁止,故晋鄙率兵只到邺(今河北临漳)。信陵君窃虎符,杀晋鄙,率军救赵,打败了秦国。后留在赵国10年。公元前247年,秦国攻打魏国时,魏王被迫任他为上将军,他联合五国击退秦军进攻,破秦军于河外。秦收买人中伤他,魏王听信谗言,疏远了信陵君。他因此闭门托病,耽酒而亡。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他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后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郑安平降赵。前255年,王稽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后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尉缭名缭。尉缭一生事迹,史籍载之不详,大约活动于魏国由安邑迁都于大梁的历史时期,为魏惠王即梁惠王时人,著名的军事家。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称尉缭。他所著的《尉缭子》一书,在古代就被列入军事学名著,受到历代兵家推崇,与《孙子》 、 《吴子》 、 《司马法》等在宋代并称为《武经七书》 。
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与宋钘齐名,属稷下道家学派。他们的思想具有调和色彩,对后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响。尹文于齐宣王时居住在稷下,为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宋钘、彭蒙、田骈同时,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并且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是当时有名的名家,能言善辩,“白马非马”为代表性的论点,以诡辩著称。尹文的学说,当时很受公孙龙的称赞。
春秋时郑国国君,姬姓,名胜,郑定公之子,为春秋时期诸侯国郑国第二十任君主,在位三十八年。当时“晋六卿强,侵夺郑,郑遂弱”。声公五年(前496年),郑相子产去世,“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
越王是指勾践(古称“句践”,约公元前520年-前465年),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
曹沫,鲁国人氏,以力大勇敢著称。也有一说,曹沫和曹刿是同一个人。
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即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在诸多的公子当中,赵胜是最贤明的。他喜欢结交宾客,门下的宾客最多达到几千人。平原君以丞相的身份辅佐了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两代君主。曾经三次罢相,又三次复位,被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
秦惠文王(公元前357年~前311年),名嬴驷,秦孝公之子。 惠文王为太子时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师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于是商鞅逃亡,被魏国赶回秦国内。商鞅于商地召集...
周景王,(公元前?——前520年),姓姬,名贵,中国东周君主,谥号景。他是周灵王的儿子前545年灵王死后即位,在位二十五年。前520年去世,葬于翟泉(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其子周悼王、周敬王先后即位。
本名李兑,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武灵王让位少子何,引起内乱。他和公子成一起,发兵保赵惠文王,杀太子章,进围沙丘(今广宗县大平台村)宫,逼死主父(武灵王)。从此独专国政,由司寇升任相国,号奉阳君。
魏齐是战国时魏国相国,门客魏人范雎随魏中大夫须贾使齐得到齐襄王的欣赏,须贾怀疑范雎与齐国有染,将这种情况告诉了魏相魏齐。魏齐盛怒之下不分青红皂白,使舍人鞭笞范雎,后者奄奄一息,最终诈死之下得守者与魏人郑安平之助潜逃入秦。秦昭王向赵国索要魏齐人头,魏齐绝望之下,怒而自刎。待到信陵君在门人劝说之下,终于驾车赶来时,已悔之晚矣。
欧冶子(约公元前514年前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龙泉与湛卢剑的创始人。福州古称冶城,市北的冶山和剑池,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另福建北部的湛卢山,浙江龙泉七星井,均有欧冶子铸剑遗迹。另一说为古代瓯江流域生活着的闽族匠人。欧冶子诞生时,正值东周列国纷争,楚先后吞并长江以南45国。越国就成为楚国的属国。少年时代,他从母舅那里学会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他肯动脑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体强健,能刻苦耐劳。他发现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第一把铁剑“龙渊”(后改名龙泉),开创中国冷兵器之先河。欧冶子铸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铜名剑,冠绝华夏。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中,显示了无穷威力与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欧冶子曾为越王勾践铸了五柄宝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为楚昭王铸了三柄名剑:龙渊(即龙泉剑)、泰阿、工布。
吴季札,春秋时代吴国王族,吴王寿梦第四子。吴季扎为辞让王位曾两度出走,季扎是受中原文化熏陶较深的吴人,曾代表吴国出使文化发达的中原各国,和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叔向、子产、晏婴都有过交往。尤其是季扎曾出使保存周代礼乐文化最完备的鲁国,他对周礼的精通和独到理解,赢得了鲁人的敬重。
季武子(?-前535年),即季孙宿。春秋时鲁国正卿,前568-前535年执政。姬姓,季氏,名宿(一作夙) ,谥武,史称“季武子”。
沈诸梁即叶公,芈姓,沈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约生于公元前550年。因其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为尹,故史称叶公。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其父沈尹戌在吴楚之战中屡立战功。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伍子胥奔吴,作品出自:《春秋左传》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到吴国欲向楚国复仇。经公子光阻扰,说服吴王出兵攻楚不果后,引荐专诸于公子光,图谋政变之后借公子光之力复仇。
季桓子季孙斯(?-前492年),春秋鲁国大夫。季平子季孙意如之子。前505年,季孙意如死后,其家臣阳虎囚禁季孙斯,并执鲁政达三年之久。阳虎逃走后,季孙斯想用孔子帮助三桓打击当权的家臣。但是,孔子想提升公室的实力季孙氏将孔子逼走周游列国,鲁哀公三年,季桓子去世,其子季康子季孙肥继位。
鬼谷先生鬼谷子(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号玄微子。一说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华夏族人,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称。其中,孔子写了《春秋》;整理了《诗经》,将其中305篇选出,世称“诗三百”;并且,孔子的弟子记录了孔子的言行,编纂了《论语》一书。
鲁国源自周武王弟 周公旦。武王封 周公于鲁,而周公不就鲁,留在 镐京辅佐 周天子。其子 伯禽是第一代鲁公。鲁公伯禽之后若干世,传到 鲁惠公弗湟(又作弗皇、弗生)。惠公的继室声子生长 庶子息(又作息姑)。而后惠公听闻 宋武公生 ...
莫斯卡连科,基里尔·谢苗诺维奇引(1902.5.11—),毕业于乌克兰红色指挥员联合学校(1922),工农红军炮兵指挥人员训练班(1928)和捷尔任斯基军事学院高级指挥人员进修系(1939)。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1955),两次苏联英雄(1943.10.23,1978.2.21)。
帕维尔·巴甫洛维奇·博卢波雅诺夫Павел Павлович Полубояров[1901.6.3(10),-1984.9.18]苏联军事首长,战时近卫坦克第4军军长,1945年苏联英雄,1962年装甲坦克兵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