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Peter H.Raven),植物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
傅睿思(Else Marie Friis) 女,古植物学家。丹麦国籍。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主任、教授。生于丹麦霍尔斯特布罗(Holstebro)。1971年毕业于丹麦奥尔胡斯(Aarhus)大学,198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她是丹麦皇家科学和文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和文学院院士,并担任国际古植物学会主席。
葛守仁(Ernest S.Kun) 电子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1945-1947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2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
何毓琦博士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何毓琦博士长期致力于祖国大陆的科研发展,不但培养了多名中国学生,更在2001年受聘清华大学讲座教授。
霍克弗尔特(Tomas Hokfelt) 生物学家。瑞典国籍。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962年毕业于瑞典卡罗琳学院,1971年获该校医学博士学位。霍克弗尔特教授是化学神经信息传递形态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神经元递质的组织化学特征和揭示各类神经递质功能及其表达的神经元系统等方面作出了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
井口洋夫是一位在世界化学界享有盛誉并有杰出学术成就的日本科学家,他又是分子电子学领域的先驱。从80年代起,他积极倡导并推进与中国在科学领域内的研究,先后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为表彰井口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他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在2000年6月举行的中科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他被推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日本科学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这是第一次。
简悦威, 医学家。美国国籍。生于香港。简悦威是国际医学界知名的遗传学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专家。
克里斯琴森,(Wibur Noman Christiansen) 天文学家。澳大利亚国籍。1934年、1935年和1953年先后获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理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
印度国籍。国际水稻研究所(菲律宾)首席育种家、遗传育种和生物化学系主任。生于印度旁遮普(Punjab)。
利翁斯(Jacques-Louis1928.5.2-2001.5.17)数学家。法国国籍。
哈特穆特·米歇尔(外文名:Hartmut Michel),男,1948年7月18日出生于德国路德维斯堡,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75年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并获硕士学位。1977年获德国伍兹堡大学博士学位。1981年-1987年任德国马普学会生物化学研究所教授。1987年至今,先后担任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室主任、所长,并且是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荷兰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莫里茨(Helmut Moritz),奥地利著名大地测量学家,生于1933年11月。
潘诺夫斯基(wolfgangk. h. panofsky)(1919—2007),美国国籍,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及加速器物理学家,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教授、荣誉所长。在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核物理、高能粒子物理、X光及自然常数等诸多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萨支唐,(Chih-Tang Sah),美国微电子学家。生于中国北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6),台湾“中研院”院士(1998)。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萨支唐教授长期致力于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研究,对发展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可靠性研究作出了里程碑性质的贡献。曾获半导体工业协会(SIA)最高奖(1998)等多项奖励。
吴耀祖,Theodore Yao-Tsu Wu(流体力学家)。美国国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生于中国常州。吴耀祖教授从事流体动力学、流动稳定性、海洋与大气物理流体力学、生物物理流体力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流体力学及交叉学科的发展,从理论、数值模拟到实验研究都做了开创性的贡献。
实验岩石学家。美国国籍。生于英国。1952年获英国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地质学与物理学学士学位,1958年获该校地质学博士学位。1965-1982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83年至今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与行星科学系教授。1995-1999年任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主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1),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84),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
卓以和(Alfred Y.Cho,1937年— ),美国华裔电机工程学家。1937年生于北京,1949年赴港,曾就读于培正中学。1955年赴美留学,1968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获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于1993年获颁美国科学家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奖章。卓以和是国际公认的分子束外延、人工微结构材料生长和新型器件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用新材料成功研制出10多种极为重要、性能优异的新型微波高速电子仪器及光电子仪器,多次领先同侪。最近10年间,分子束外延研究获得长足发展,在激光、医学检测、环境分析、半导体制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令卓以和在2007年再次获颁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及国家技术奖章。卓以和被誉为“分子束外延技术之父”,他发明的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手提电话、CD或DVD播放机等产品,助他屡获殊荣。
张立纲 (LeroyL.Chang),物理学家。美国国籍。1936年1月20日生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2008年8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逝世。 1957年获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学士学位。1961年获美国南卡罗林纳大学电子电机工程系硕士学位,1963年获斯坦福大学固态电子/电机工程系博士学位。1963至1993年初历任美国IBM汤姆斯·华生研究中心研究员及分子束外延部、量子阱结构部主任。1993年起任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教授,1998年出任该校学术副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8),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1994)和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在华人世界中,除力学和生物力学家冯元桢外,张立纲是唯一一位“五院院士”。
朱经武,出生于1941年12月2日,曾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及物理学教授,美国休斯敦大学天普科学讲座教授、物理学系教授及德州超导中心创始主任。
罗伯特.康(RobertWolfgangCahn),物理冶金学家。英国国籍。1945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1950年、1963年先后获该校哲学博士、科学博士学位。
威塞尔(TostenN.Wiesel)博士由于在揭示大脑如何分析视觉系统的编码信息而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