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谌是独孤家族留下的唯一血脉,曾加入唐朝军队,在北伐东突厥之战中屡建战功,后娶得安康公主为妻。
薛应龙,在《薛家将》里是一个因战乱父母双亡而被遗弃的孤儿,后来被三原李靖所救,后因李靖开玩笑称其父为薛丁山,母为樊梨花,而去阵前效力,在攻打骆驼岭时,娶了一个西域的妻子。在《薛家将》里面平反叛乱中,薛应龙被封为“四路接应使”,协助大家攻入了白虎关,斩获敌帅杨藩,协助元帅薛丁山一起平反了叛乱。关于薛应龙之死,不同版本有不同说法。但是历史上对薛应龙并无记载,所以不明结果。而且,由于《薛家将》也是后人写的小说,所以薛应龙在史上应该没有其人。
裴休(791-864),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唐朝一代名相。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在唐宪宗时,他任兵部侍郎兼领诸道盐铁史,后晋升为中书侍郎和宰相,改革漕运积弊,制止藩镇专横,颇有政绩。晚年遭贬任荆南节度史,潜心研究佛家经学,常路经益阳,小住十天半月,在江边结芦读书诵经,后来人们索性在青山云树之中,修了一座楼亭合一的裴公亭,供裴公读书小住。裴公十分高兴,流连忘返,朗朗的读书诵经声,曾引来仙白鹿驻足聆听。
寻阁劝(778年-809年),异牟寻之子,南诏第四代国王,808年至809年在位。808年,异牟寻去世,寻阁劝即位。寻阁劝自称骠信,次年,年仅31岁的寻阁劝去世,谥号孝惠王,长子劝龙晟即位。
李元景(618年-653年3月6日),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六子,母为贵嫔莫丽芳。武德三年,封为赵王,授安州都督。贞观初年,历迁雍州牧、右骁卫大将军。十年,改封荆王,授荆州都督,转鄜州刺史。唐高宗即位,李元景进位司徒。永徽四年,卷入房遗爱谋反,坐罪赐死,以沈黎郡王备礼改葬。神龙初年,追复官爵。
史思明(703年-761年),初名崒干,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安史之乱的发动者之一。史思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里。天宝初,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从禄山讨契丹,表任平卢兵马使。禄山反,他略定河北,被禄山任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有兵八万人。及安庆绪杀禄山自立为帝,他为唐师所败,退保邺城,降唐,封归义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肃宗恐其再反,计谋杀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759年)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年号应天。后进兵解安庆绪邺城(今河南安阳)之围,杀庆绪,还范阳,称帝,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史朝义与部将谋杀。
章八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虞贤,桐庐县常乐乡章邑里(今横村镇)人。少时喜作诗,偶然在邮亭(旅馆)题诗数行,严维见后甚感惊奇,收为弟子。数年间,诗赋精绝,人称“章才子”。唐大历六年(771年)进士。贞元中调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主簿,后升迁协律郎(掌校正乐律)。曾在长安慈恩寺浮图前留有《题慈恩寺塔》诗一首。其诗写景状物,功夫独到。在《新安江行》诗中,有“雪晴山脊露,沙浅浪痕交”之句,高仲武读至此,称其诗善于描摹山水状貌。有诗集一卷传世。
李涉(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约806年前后在世。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年—835年)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李思摩(583年-647年4月25日),本姓阿史那氏,名思摩,突厥人,被赐姓李氏。他因样子像粟特人,不被信任。唐朝攻破颉利可汗以后,为招抚突厥人,允许他们迁入内地居住,并允许他们在朝为官。各部落的大小可汗在归附唐朝以后,被分配到皇宫守门,以表示对他们的信任。贞观十三年,唐太宗驾临九成宫,半夜,突利可汗的弟弟,当时唐朝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支持突利可汗之子贺罗鹘突袭皇帝寝宫,事发被杀。此后,太宗因为担心突厥人难以被恩德感化,危害唐朝,把在内地居住的突厥降民迁至黄河以北的定襄城居住。李思摩被封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统治这些突厥人。
李元纮,其先滑州人,世居京兆之万年。本姓丙氏。
程修己,字景立。唐朝画家,冀州人。曾祖仁福,左金吾卫将军。祖凤,婺州文学。父仪,苏州医博士。程修己曾任集贤直院官、荣王(唐宪宗幼子李忄责)府长史。事见《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一十三·画四》·程修己传。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长城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时便才华出众。唐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后被封为婕妤,接着又升为充容。贞观末年,唐太宗频起征伐、广修宫殿。徐惠上疏极谏,剖析常年征伐、大兴土木之害。唐太宗认可了她的看法并对她厚加赏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药,又作七言诗和连珠以示爱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徐惠病逝,年仅二十四岁,被追封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李惟岳(?-782),河北范阳(今北京)人,唐朝藩镇。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之子,为成德道行军司马。李宝臣死后,被推为留后,占据河北七州之地。德宗不准,李惟岳便举兵谋反。德宗以张孝忠为成德军节度使,与朱滔联兵征讨。建中三年正月,朱滔、张孝忠破李惟岳于束鹿(今河北辛集)。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并缢杀李惟岳,传首京师。
卢怀慎本是范阳(今北京西南)望族卢氏之后,因祖父卢惁任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县县令,卢怀慎出生于灵昌,便将他列为灵昌人。卢怀慎生前虽有“伴食宰相”的贬称,身后却享受崇高的礼遇,并为后人所尊,就因为他虽官至宰相,家中却一贫如洗,在位期间,又能举贤荐能,正直敢言。
氏叔琮(?-904),河南尉氏人,五代时后梁开国名将,以替朱全忠灭唐而闻名。
徐峤,字巨山,唐代官吏,徐坚之子。
韦思谦,(?—公元689年),字思谦,河南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三品丞相。进士出身,后任监察御史。唐高宗时 ,任尚书左丞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迁凤阁鸾台三品(丞相)。韦思谦一生光明磊落,性格鲠直。<br />
一为清朝的魏万。字大千,福建龙溪人。工书,学颜真卿得其盘子骨,展之为寻丈,约之为咸芒。于家庙、麻姑二碑尤为神肖。求书者具币其腆,大千随手散去,不留一钱。
宜芳公主(-745年)杨氏,卫国公主之女,唐玄宗之外孙女。天宝四年三月封为宜芳公主出嫁奚首领李延宠,至九月即被杀害。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留下惨痛的一页。
杜审权,字殷衡,京兆人也。释褐江西观察判官,又以书判拔萃,拜右拾遗,转左补阙。
常衮,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永泰公主(本名:李仙蕙,685年-701年),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的女儿。她曾以郡主身份下嫁于武延基,后被中宗追赠为永泰公主,以礼改葬,号墓为陵。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坟墓被冠称为“陵”的公主,规格与帝王相等。
    辛云京,唐代将领,陇右道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出身将门之家。安史之乱前,为太常卿史。安史之乱时,率军与史思明大战,大败史思明,遂出任代州(今山西雁北地区)都督、镇北兵马使。继又任太原尹,封金城郡王。在任期间严于法制,军中上下,无不畏服。后累升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左仆射等职。<br />
张说(yuè)(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张说早年参加制科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因不肯诬陷魏元忠,被流放钦州。后来,张说返回朝中,任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加弘文馆学士。张说拜相后,因不肯党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尚书左丞,后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姚崇拜相后,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又贬岳州刺史,在苏颋进言下,改任荆州长史。张说在担任天兵军大使时,持节安抚同罗、拔曳固等部,讨平突厥叛将康待宾,被召拜为兵部尚书。后又讨平康愿子叛乱,建议裁撤镇军,整顿府兵,升任中书令,加集贤院学士,并倡议唐玄宗封禅泰山,进封右丞相。张说脾气暴躁,与同僚关系不睦,而且生性贪财,因此遭到弹劾,被免去中书令,后被迫致仕。不久,张说被起复,先为右丞相,又任左丞相。开元十八年(730年),张说病逝,时年六十四岁。追赠太师,谥号文贞。张说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去蜀》作于公元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杜甫因友人去世,他在蜀中失去依靠而离开成都,在乘船东下途中写下此诗,该诗总结了诗人在蜀五年多的全部生活,笔调堪称恢宏寥阔。《昌氏春秋》: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该诗出自于(《全唐诗》第234卷第038首),注:乱者治之,危者安之。
孔纬,字化文。曲阜(今属山东)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孔子第四十世孙。唐两朝宰相。
郑余庆(748年-820年),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父郑慈官至太子舍人。少时即善写文章,大历十一年中进士,贞元十四年(798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六年, 贬郴州司马。顺宗时召回。宪宗时,为尚书左仆射。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同平章事,元和元年(806年)五月罢相。元和三年以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官至凤翔节度使,封荥阳郡公。卒谥贞。
李师古,唐将李正己之孙,李纳之子,累奏至青州刺史。贞元八年,纳死,军中以师古代其位而上请,朝廷因而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