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仰军,山东省微山县人,1966年11月生于江苏省沛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办公室主任,编审,历史学博士。兼任山东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教授(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副会长。
孙新民,汉族,198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吴春明出生于196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有文章《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闽台说的商榷》等
朱绍侯,考古学家,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
王学理,男,汉族,1934年8月生,陕西省蒲城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2003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文华是著名考古专家、茶文化专家。曾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杜金鹏,考古学家,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青铜器、古文字。
高去寻,字晓梅,河北安新人,1909年生于南冯村耕读世家六吉堂,1991年在台北逝世,享年82岁。1931 年高先生由北京大学预科转入正科历史系。
韩维周 韩维周(1908—1961年),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20世纪20年代初,韩维周就读于开封河南国学专修馆。毕业后,他以其扎实的国语基础,被河南古迹研究会录用,从事考古工作。河南古迹研究会于1932年2月成立,机构设在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这是一个由中央研究院与河南地方有关单位共同组建的文物部门,主要负责河南地区的考古工作。古迹研究会委员长由河南省通志馆馆长张嘉谋担任,李济为工作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的是郭宝钧。
韩国河,男,汉族,1965年6月生,河南延津县人,中共党员,现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文学双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考古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截至目前出版专著六部,发表论文、考古简报等近七十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二项。曾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级特聘教授;曾获得河南省学位与研究生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韩康信,男,汉族。1935年出生于江苏。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人类学专业。研究领域主要为骨骼人类学的鉴定与研究。
李仰松,1932年生,陕西临潼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在史前考古学特别是民族考古学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著名的民族考古学家。一、引子李仰松先生早在50年代即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民族考古学研究工作,自从那时开始,数十年来,在民族考古的百花园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为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李仰松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入校的第一批大学生。
李济(1896.7.12-1979.8.1)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并于改读人口学,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清华大学,任国学研究院讲师,后长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1949年后赴台湾大学及史语所。
龙振山,安阳安丰乡渔阳村人,是一个民间的考古爱好者,被称为土博士。
彭明瀚,历史学博士,江西省博物馆馆长。
王宇信,男,1940年出生于北京平谷,1964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64年9月入历史研究所。1989年任研究员,1997年任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主要研究甲骨学与殷商史,并研究原始社会史及先秦政治制度史、商周考古学。
邢立达,1982年生于广东潮州。自幼喜欢恐龙,随同国内著名恐龙学者——董枝明教授前往云南野外挖掘恐龙。邢立达前后在常州中华恐龙园担任科研科普部负责人,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层古生物系硕士进修,中国禄丰恐龙研究中心挖掘与研究化石,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并最终来到了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师从著名古生物学家Philip J. Currie,为古生物学方向研究生。
徐良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发表过多片论文和著作,获得嘉奖。
杨泓,出生于1935年12月12日,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对中国古代兵器考古和中国美术考古的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兵器》中国古代兵器分支学科的编著,并被《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聘为《古代兵器》学科主编。
裴文中,古生物学家、史前考古学家、旧石器学家。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人类学创始人之一。对中国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和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追求进步,勇于实践,接近群众,生活俭朴;他扶掖后进,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史前考古人才;他治学刻苦勤奋,富于独创精神。
李裕群,男,汉族,浙江桐乡人,1957年9月19日生。1978-1982年,在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读本科,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1985年,在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古建筑的勘察、设计和研究工作。李裕群1985-1987年,在北京大...
宿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辽宁沈阳人。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48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肄业,1951年主持河南禹县白沙水库墓群的发掘,1952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和考古系任教。曾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2016年7月,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授予其中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2018年2月1日6时05分,宿白在北医三院病逝,享年96岁。
汪宁生,1930年出生于南京,原籍江苏省灌云县。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云南民族大学历史系主任,考古学和民族学教授,民族研究首席科学家,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杰出人物索引》、《世界五千名人录》和《中国文化名人大词典》。对民族学和人类学有较深的研究。
王仲殊(1925- )是当代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中国汉唐时代考古学,兼及日本考古学和日本古代史。1950年,王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努力学习,辛勤工作,多有成就。2006年荣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称号。王先生先后受聘为秘鲁国立库斯科大学名誉教授、德意志考古学研究院通讯院士、日本亚洲史学会评议员(常务理事)、冲绳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严文明,1932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
张忠培,(1934-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考古专家。湖南省长沙人,1934年生于长沙市。在长沙读小学,毕业于长郡中学。建国初期,考入北京大学。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留校任教。1957年被选拔读考古专业副博士研究生。1961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吉林大学任教,执教考古学约30年。历任副教授、历史系主任、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席。还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员会考古学科成员。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1987年调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研究馆员。作为1925年建立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第四任院长,他决心上不负祖先,对得起子孙后代,“故宫博物院决不能毁于我手!”他是中国知名的文博考古专家。曾主持过元君庙仰韶墓地等重要遗址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著述颇丰,出版了《中国北方考古论集》、《元君庙仰韶墓地》等专著。
考古学家是运用考古学进行研究的专家。考古学家与只研究历史记载的历史学家不同,他们通过研究远古人类的遗留物,对没有历史记载的史前文化也进行研究。考古学家致力于探索人类文化的起源。
赵宾福,男,汉族,1963年2月生,黑龙江省 宾县人。历史学博士, 吉林大学教授。自1981年起在吉林大学历史系 考古专业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 博士学位。1988年留校任教,1990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 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破...
戈登·柴尔德(Childe,Vere Gordon,1892~1957),澳裔英籍考古学家。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市,毕业于悉尼大学和牛津大学。曾任伦敦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爱丁堡大学教授和不列颠学院院士。担任过英中友好协会副主席。早年领导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考古发掘。后致力于欧洲和西亚的考古学研究,在史前学领域成就卓著。他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影响,重视研究原始社会经济形态,首先把西亚和欧洲考古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预见到重视环境给予人类影响的系统考古学研究必将出现。
莫蒂墨·惠勒爵士,出生于1890 年,是20世纪的考古学巨匠和伟人之一。他是一个严格的军官、放浪不拘的统垮子弟及喜好恶作剧的公子哥儿的混合体。 他的大部分田野发掘工作集中在英国本土上的罗马帝国之前以及罗马帝国期...
1942年生。原名张鹏川,笔名野舟、兰长翎。江苏常州人。1960: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1965: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美术系壁画专业毕业。1965-2000: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副馆长,国家文物局一级文物鉴定专家)。 2000—今:苏州大学(校博物馆馆长、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美术考古与设计艺术史方向)。
姓名:布歇·德·彼尔特 Boucher De Crevecorur De Perthes ,Jacques 国家或者地区:法国 学科:考古学家 发明创造:
成恩元(1917——1989),文水县城关镇南关村人。考古学家,著名文物收藏家、钱币学家、集邮家。曾任四川大学历史家教授、四川省钱中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顾问等职。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也称“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1888年8月16日—1935年5月19日),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因在1916年至1918年的阿拉伯大起义中作为英国联络官的角色而出名。他成为公众偶像的部分原因是美国旅行家兼记者洛维尔·托马斯(Lowell Thomas)所写关于那场起义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还有劳伦斯的自传体记录《智慧的七柱》。劳伦斯对于阿拉伯民族主义解放事业的贡献被大多数人所承认和接受,许多阿拉伯人将他看成民间英雄。
约翰·莱恩哈德,高山考古学家,除了担任国家地理学会的驻会探险家之外,高山考古学家约翰·莱恩哈德也在西维琴尼亚州的高山研究机构(MountainInstitute)担任资深研究员、在芝加哥的国立历史博物馆担任副研究员、在秘鲁阿雷奇帕的天主教大学担任荣誉教授。
Stein,Aurel (1862~1943) 英籍考古学家。1862年11月26日生于布达佩斯,1904 年加入英国国籍,1943年10月26日卒于喀布尔。斯坦曾就学于德累斯顿、维也纳、莱比锡、蒂宾根等地,业于古印度文字学权威J.G.比勒(1837~1898)教授,攻古代语...
石兴邦,中国现代考古学家。陕西省耀县人。1923年12月17日生。1938年后分别在西安力行中学、省立西安第一中学、省立三原第三中学学习。1949年于南京大学边政系毕业后,为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生。1950~196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63~1976年先后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1976~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兼第一研究室副主任。1984年后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等职,并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少年时代在家乡和县城读小学。
中国古代文学及古代文化研究专家。山东诸城人。1943年11月生,196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师从著名国学大师 姜亮夫先生。 自幼受故乡及家族文化氛围熏陶,喜好文史,初中时即在报刊 上发表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甘肃省建工局,1978年调入兰州 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学科点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撰稿人之一,同时兼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文学组副组长。为中华辞赋研究院(香港)及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并为洛阳大学、临沂师院及西北民族学院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录进 《国际著名学者传略》。1996年获全国高校“宝钢教育奖”。
滨田耕作是近代考古学家和汉学家,被誉为“日本考古学之父”。号青陵。大阪府南河内郡人。明治十四年二月二 十二日生,昭和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卒。190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史学科。
1983年3月生于浙江省宁波市。2005年7月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吴土法教授
《考古学家邹衡》介绍了北京大学邹衡教授的学术成果:他通过长期的考古实践,建立豫西地区仰韶文化与河南龙山丈化分期标尺;首倡二里头文化1~4期是夏文化之说;论证郑州商文化与安阳商文化的分期,命名先商文化漳河型、辉卫型和南关外型,创建商文化的编年体系;提出郑州商城即汤都毫说,偃师商城桐宫说;命名先周文化并揭示其三个来源,识别出一批先周文化铜器;预见北京房山琉璃河是早期燕都遗址;通过天马—曲村遗址的发掘,建立晋文化分期标尺,为探寻晋国始封地提供了重要线索;发现雪山一、二、三期文化;建立孝感地区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的考古分期;揭示皖西北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文化面貌;确定鲁西南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文化序列;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构建起夏商周考古学文化研究体系框架,引领夏商周考古学的研究潮流,为中国夏商周考古学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考古学家邹衡》还展示了邹衡先生不惟上、不惟书、不惟名人、不畏人多势众、不计个人得失,善于汲取前人成果、勇于校正自己的学术观点、勇于开拓,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的治学精神和考古人生观。
郎树德,北京市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0年起主持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工作,先后在《文物》、《考古》等杂志发表各类论文20余篇。现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前文化和彩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