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寅是中国古代名医,主要医学著作有《医经秘旨》两卷,颇有价值。仁宗朱高炽继位后(1425),盛寅要求调往南京太医院。宣宗继位(1426)时又被召回北京。正统六年(1441),盛寅因病而逝,两京太医院都祭奠他,足见盛氏的人品及医术。
藏族杰出医学家,生于藏历第二个绕穷的火马年,即公元1126年,家乡是年堆·阁希—热塘,是吐蕃时期宇陀宁玛(老宇陀)的第十三世后代。主要贡献在于对《四部医典》的厘定。
宇陀宁玛·元丹贡布是古代名医,在藏医学上的杰出成就,藏族人民尊称他为“医圣”和“药王”
丁德恩,一名庆三,北京市人。擅治各种皮科及外科疾病,著有《德善医室疡科效方》。
唐祖宣是第七、八、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1942年出生于医圣张仲景故里——河南省邓州市。其政治素质过硬,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曾荣获国家和省、市、县各级各类荣誉数十次,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医主任医师等职,河南省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兼中医院院长。
韦文贵,字霭堂,浙江省东阳人,生于1902年,卒于1980年。出身世医家庭,其父韦尚林曾侍医于清宫贵胄,以“御医韦尚林”名扬江南。韦文贵随父学医,继承祖传“金针拨障术”。早年悬壶于西子湖畔,自立“复明眼科医院”,设简易病房。1955年奉调来京,任中医研究院外科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眼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常委、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著有《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医话医论荟要韦文贵医话》等。
王文鼎,现代中医学家(1894-1979年)。四川江津县人,少时因家贫,只能勉力就读。后随颜闻修学医,并在汉口悬壶行医。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从全国各地调入一部分著名老中医参加工作,王氏即来京参加工作。于临床方面,王氏注重调整阴阳,维护正气,以防御疾病,并强调临床需辨证论治,全面分析,认为应注重诊脉,静以观其象,动以察其体。善治癫狂、痹症及其他疑难症。曾任五届政协常委、卫生部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
王孝涛,中药炮制学家,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道地药材”的调查,首次鉴定国产当归品种为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甘草品种为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等,60年代转向中药炮制科研工作,编写《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及《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为中药炮制学科发展奠定基础;70年代筹建中药炮制科学研究室,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毒性中药法半夏、白附子等进行炮制沿革、炮制原理、炮制工艺和饮片质量标准等较系统研究,制定炮制新工艺及其饮片质量标准;1959年参加《中国药典》的编订,首次增加中药炮制标准,1979年再次完善药典中药炮制标准,并负责编订《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赵文魁(1873-1934),晚清最后一任太医院院使。字友琴,出身医学世家,父亲赵永宽为清末太医院御医。赵文魁对内经、难经、伤寒、温病皆有精深的造诣,对脉学也有颇有研究。他擅长治疗温病,也擅长外感疾病的论治。对疑难重症,每多灼见而应手取效。赵文魁对脉学很有研究,有其独到之处,他的遗著《文魁脉学》,由其子赵绍琴整理,内容丰富,是一部珍贵的脉学专著。
蔺道人:唐代骨伤科医学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会昌年间(841-846)四处游走,并为人医治骨伤疾患。撰有《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中国现存较早的骨伤科专书。在正骨手法、脱臼、骨折处理等方面有较突出的贡献。
陈莲舫(1837~1914) 清末医家。名秉钧,又号乐余老人,青浦陈氏十九世医。早年随祖父陈涛侍诊,得其传而过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悬壶上海北海路,求治者门庭若市。翌年应聘赴湖北为两广总督张之洞治病,逢张之幕僚李平书,与之结为莫逆交。光绪二十九年两人与中医朱紫衡等创立医学会,光绪三十二年又相与创办上海医务总会,以研究中西医术为宗旨。
董奉(200-280,一说220-280)字君异,号拔墘,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著名医师,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医术记载较少。董奉家乡长乐市有董奉山;山上有“汉董奉炼丹处”古迹,山下建有“杏林始祖董奉草堂”。
庞安时(约1042~1099),北宋医学家,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庞安时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县人。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公元1522—1619年)年间,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孙一奎是明代著名医家,其兼取众家,对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尤其对命门、三焦的论述颇颇有见地,强调命门为肾间动气,有名而无形。孙一奎引证《难经本旨》之说以论三焦的作用:“所谓三焦者,于膈膜脂膏之内,五脏六腑之隙,水谷流行之关,其气融会于其间,熏蒸膈膜,发达皮肤、肌肉,运行四旁,曰上中下,各随鄙份所属而名之,虽尤其实,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