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斌松,男,1961年4月生,江苏溧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矿井建设专业并留校任教,一直从事岩石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4年7月1起在中国矿业大学任教,任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领域:深部土力学特性及与地下工程结构相互作用
纪彭,1982年出生于北京。现任《国家人文历史》副主编、新知沙龙理事长。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系。2010年加盟《国家人文历史》(原名《文史参考》)杂志,历任记者、编辑,2013年出任《国家人文历史》副主编。
陈经正,男,字贵一,平阳(今属浙江)宰清乡乐溪(今属水头镇)人。与弟陈经邦、经德、经郛俱受业二程之门(《伊洛渊源录》卷一四)。陈经邦为公元1109年(宋徽宗大观三年)进士(清乾隆《平阳县志》卷一二)。陈经正长期布衣。陈经邦、陈经正兄弟二人师从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为程门之高足。为慕伊洛之学,经正、经邦与兄弟经德、经郛四人不远千里,同往洛阳受业于理学家程颢、程颐。后学成归来,建南雁会文书院。陈氏兄弟著作多散佚,仅存《会文阁记》、《游南雁荡山》诗。
汤珍珠(1929.9.20—),女, 浙江镇海人。 汉族,中共党员。著名语言学家,吴语研究专家。 经常参加上述学会的年会,提交论文,或大会报告,或小组发言,1988年12月赴香港参加“吴语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大会报告。
本尼迪克特·理查德·奥格曼·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1936年8月26日-2015年12月13日)生于中国昆明,是美国著名的学者,世界著名的政治学家、东南亚地区研究家。专门研究民族主义和国际关系。以泰国、菲律宾、特别是印度尼西亚的研究为基础,对推进文化和政治相关的世界规模的比较历史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代表性著作《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给民族主义研究开拓了新局面,给国际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现为康乃尔大学荣休教授。其弟为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
叶德(1958—),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长发育调控与逆境应答方向学术带头人。1991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VUB)博士。1991-1994年德国马普育种研究所(MPIZ)博士后,1995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SU)博士后,1995-1996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SHL)访问学者,1996-200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学院(IMA)研究员(Research Fellow)。2000-2002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学院生物技术研究经理(PI级),2002-2004年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学院(IMCB)生物技术研究经理(PI级)。2004年10月起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至今。
何高文,男,汉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国大洋协会“结壳矿区申请工作组”骨干成员、“十五”计划多金属结核子项目责任专家。先后9次赴太平洋参加远洋科学考察,曾任首席科学家助理、首席科学家。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6个大洋矿产资源调查航次报告和8个大洋航次设计的编写。何高文曾获第十届全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大洋协会“做出优异成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江启疆</span>,男,安徽安庆人,1987年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毕业,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学研究员。</span>
1982年毕业于镇江农业机械化学院。现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许盘清,三江学院历史地图中心主任、教授。
男,生于1965年4月,博士,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 2004 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师从刘心宇教授。研究领域及成果:主要研究环境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共发表论文 50 余篇, SCI 收录 8 篇、 EI 收录 25 篇;“轻稀土RE-Mg-Ni 体系相图及其合金电化学性能研究”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储氢合金及电极性能的多因子综合优化研究”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可燃性气敏元件及可靠性研究”获广西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
孟子为,男,1959年生,汉族。先插队当知青,后招工,再考学。生于礼县,长在盐官,幼年成孤儿。会养羊喂猪烧热炕,能做板凳和鱼缸,追求当个好木匠。
解伯民,力学家。四川成都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9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六十年代从事爆炸力学研究,与郑哲敏等合作,提出了地下核试验的理论模型、近似计算方法和数值解。七十年代从事气动激光及辐射流体力学研究工作,组织研制了1公斤/秒流量CO2气动激光器,为当时国内先进水平。是“流体弹塑性体模型的研究和应用”项目的主要科技工作者之一,该项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