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尔·德葛拉司·泰森(NeildeGrasseTyson,1958年10月5日-)是一位以从事科学传播闻名的美国天文学家,现任罗斯地球与太空中心海顿天象馆弗雷德里克·罗斯馆长;同时也是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天文物理部的助理研究员。
惠普尔 Whipple, Fred Lawrence,美国天文学家,阐明彗星成因的天文学家、彗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卡尔·爱德华·萨根(Carl Edward Sagan,1934年11月9日-1996年12月20日),美国天文学家、天体化学家、科幻作家,和非常成功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作家。行星学会的成立者。
   是个传奇人物。
阿道夫·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1796-1874),比利时统计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国际统计会议之父、近代统计学之父、数理统计学派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概率论书简》、《社会制度》和《社会物理学》等。
江永(1681年8月30日——1762年4月9日),字慎修,又字慎斋,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语言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徽派学术的开创者。他在数学、天文学上受梅文鼎影响很大。生员出身,晚年入贡。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颇有创见。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著作有《明史历志拟稿》、《历学疑问》、《古今历法通考》、《勿庵历算书目》等,《四库全书》收其所著书至十余部。戴震、程瑶田、金榜等皆其弟子。
方成(1938年8月10日-),天体物理学家,出生于云南昆明,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教授。他主持研制成中国第一座塔式太阳望远镜(简称太阳塔),开辟了中国CCD二维光谱研究的新领域,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绶倌(1923-)中国现代天文学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446年考取公费留学生,去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造船。
简·亨德里克·奥尔特(Jan Hendrik Oort,1900年4月28日—1992年12月5日),荷兰著名天文学家,在银河系结构和动力学、射电天文学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威·赫歇耳(Herschel,SirWilliam1738.11.25-1822.8.25)德国--英国天文学家,著名在文学家J·F·赫歇耳之父,天王星的发现者。生于德国的汉诺威,他出生时,汉诺威还是英王的属地。其戎马戒马生涯令他生厌,1757年赫歇耳的双亲设法帮助他脱离了军队,并偷渡到英国,赫歇耳的余生在英国度过。
皮克林(Pickering,William Henry 1858.2.15-1938.1.17),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土星的卫星---土卫九。
爱德华·查尔斯·皮克林(Edward Charles Pickering,1846年7月19日-1919年2月3日),出生于波士顿,天文学家,曾担任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台长。他发起并主持编制了亨利·德雷伯星表,提出用色指数的方法对恒星光谱进行分类,还发现了第一个分光双星,对19世纪末期美国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玛格丽特·伯比奇(Eleanor Margaret Burbidge, née Peachey,FRS,1919年8月12日-),全名爱莲娜·玛格丽特·伯比奇,英国出生的美国天文学家。她因原创性研究而闻名,是在天文界歧视女性的抗争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获得太平洋天文学会布鲁斯奖,与丈夫一起获得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获选进入加州女性博物馆的名人堂。2020年4月5日,玛格丽特·伯比奇在旧金山的家中安然离世,享年100岁。
杨光宇(1960年-),笔名向问天,生于香港,业余天文学家。他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及后前往加拿大升学就读工程学,毕业后回港助父经商。
皮卡尔(Picard,Jean),男,法国天文学家。1620年7月21日生于萨尔特省拉弗什;1682年7月12日卒于巴黎。皮卡尔(他最后成了罗马天主教的教士)在伽森狄手下的钻研天文学,1665年接替他任法兰西学院天文学教授。他是法国科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并协助创办了巴黎天文台。他走遍欧洲寻觅人才为该台服务,其中有来自意大利的卡西尼和来自丹麦的罗伊默。
弗朗兹·凯撒 (1891–1962) 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他于1911年至1914年修读博士学位时在Heidelberg-Königstuhl Observatory工作,并于1915年获得该学位。当时,海德堡是发现小行星的中心,凯撒在这段时间发现了一些小行星。
安井算哲(1639-1715)一世安井算哲之长子。又名保井算哲。日本围棋史上习惯称子为二世安井算哲,父为“老算哲”。后改名为涉川助左卫门春海,涉川是母方姓氏。生于京都。自幼聪颖好学,有“神童”美誉。学弈师从二世安井算知。七段。天和三年(1683)从棋界引退。
<b>约翰·帕利萨</b>(Johann Palisa,1848年12月6日-1925年5月2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Troppau,天文学家。他先后发现了122颗小行星,曾编制两本包含约4700颗恒星位置的星表。
乔尔·梅特卡夫(Joel Hastings Metcalf),1866年1月4日-1925年2月23日,男,美国牧师,同时也是业余天文学家。梅特卡夫189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神学院,之后先后在佛蒙特州伯灵顿、马萨诸塞州汤顿以及缅因州波特兰担任牧师,是一名一位论派者。梅特卡夫独立发现了41颗小行星。此外他还独立或作为共同发现者发现了几颗彗星,其中包括23P/Brorsen-Metcalf和97P/Metcalf-Brewington。为了纪念他在天文学领域的贡献,小行星792以他的名字命名。
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Samuel Pierpont Langley,1834年8月22日-1906年2月27日),美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航空先驱,测热辐射计的发明者。
熊大闰,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考进北京大学物理系,1962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恒星研究室工作。现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文学报》主编等职。我国攀登计划项目“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约翰·道布森(John Lowry Dobson,1915年9月14日-2014年1月15日),美国天文学家,道布森望远镜的发明者。小行星18024以他的名字命名。约翰·道布森,美国天文学家,道布森式望远镜的发明者。道布森1915年出生于中国的北京,外祖父曾参与创办了北京大学。1927年,道布森随父母移居美国旧金山,1943年毕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化学系,1944年在旧金山一所寺庙出家,成为一个印度教僧侣,但在23年后还俗。在寺庙生活期间他潜心钻研望远镜制造技术,制造过口径12厘米的反射式望远镜,并且改进了望远镜的支架系统,使之更稳定、灵活和易于携带。装有这种支架的望远镜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道布森式望远镜。1968年,道布森和朋友在旧金山创办了旧金山路边天文学家组织,倡导并举办路边天文等面向公众的天文科普活动。小行星18024以他的名字命名。
希伯·柯蒂斯(Heber Doust Curtis,1872年6月27日-1942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马斯基根,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天文学家。柯蒂斯发现,在M31的附近观测到大量的新星,显示它们与M31有物理上的联系,并且这些新星的亮度比其他新星暗很多,曾参与“沙普利-柯蒂斯之争”的辩论。<br>
拉瑟弗德,美国天文学家。
周兴明(1965年3月6日-2004年8月5日),中国著名业余天文学家。籍贯福建连城,生前是新疆博乐市气象局计算机网络管理工程师和彗星猎手,他从SOHO卫星的LASCO图像中探测到64颗近日彗星,从SOHO卫星的SWAN图像中探测到1颗近日彗星,还独立发现过两颗其他彗星。2004年8月4日晚,周兴明在回连城探亲时突遇车祸不幸去世,享年39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