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叔仪 刘叔仪,物理化学家。贵州毕节人。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矿冶系。1946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冶金硕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凯斯理工学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历任北洋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研究员,...
利普斯科姆(Lipscomb,William Nunn,1919~2011),美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
吴瑞年(1900——1985)字稼英,江苏南京人。幼年随家迁沪。民国9年(1920年)进圣约翰大学读理科,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获硕 士学位。
金禹瑞,男,中科院院士、无机化学家。1961年10月5日生于广东省揭阳市。中科院院士、无机化学家。1983年于 中山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于中山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92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导师麦松威教授)后 回到中山 大学工作。1993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4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7月被遴选为无机化学的博士生导师。1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晓天,1923年7月28日出生。有机化学家、药物化学家。他在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面造诣颇深,特别是简化了ABC和AA′BB′系统的解析方法,并编著了《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析和应用》,为推广应用该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率先应用各种谱学技术测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 分子结构,是中国应用现代方法测定天然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先驱者。
多罗西·克劳福特·霍奇金多罗西·克劳福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OM,1910年5月12日-1994年7月29日)结婚前名为多罗西·玛丽·克劳福特(Dorothy Mary Crowfoot)英国的化学家。由于通过X射线分析出分子构造而于1966年获奖诺贝尔化学奖。1965年获得英国功绩勋章。
亨利·穆瓦桑亨利·穆瓦桑,法国化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1852 年12月28日生于巴黎,1907年2月20日卒于同地。1872年入弗雷米实验室当助手,并旁听化学家 H. S. C. 德维尔和 H.J. 德布雷讲课。1874年毕业于高级职业学校。1877 年获自然科学学士学位。1879年通过药剂师考试后任药学院实验室主任,同时任农艺学院物理助教。1880年获博士学位。1880 ~ 1883年任巴黎药学院助教和高级演示员,1886年任无机化学教授 。1900年任巴黎大学无机化学教授。
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一1927) 斯范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也译作阿伦尼乌斯)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又是一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阿累尼乌斯1859年2月19日出生在瑞典乌普萨拉阴近的维克。他的父亲名叫斯范特·古斯培夫,母亲名叫卡罗利娜·克利斯蒂娜·通贝格。父亲早年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曾在维克经营过地产。1860年,举家迁往乌普萨拉城,古嘶塔夫出任乌普萨拉大学的总务长。父母共有口个子女,阿累尼乌斯是他们的次子。其次,他知识渊博,对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学有所长,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精通英、德、法和瑞典语等四五种语言,这对他周游各国,广泛求师进行学术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另外,他对祖国的热爱,为报效祖国而放弃国外的荣誉和优越条件,在当今仍不失为科学工作者的楷模。
鲍哲楠,女,出生于1970年,在南京长大,美国华裔科学家,2011年3月,因研制出人造皮肤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鲍哲楠教授出生并成长于中国南京,在南京大学完成三年本科课程后移民美国,进入伊利诺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系学习。1995年,她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任职,从2004年起,加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现为该系副教授。这期间,她一直致力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是美国最优秀的女化学家之一。
男,博士,教授,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广东省化工学会理事,广州研创手性科技首席科学家。
发现锗的人是克雷门斯·亚历山大·温克勒教授(C1emens Alexander Winkler,1838-l904),他是19~20世纪之交的著名化学家,他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领域,在培养人材方面,颇多建树。
柳大刚(1904-1991),江苏仪征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参与进行了我国最早的新型日光灯荧光材料系统研究和盐湖资源的首次大规模科学调查,在荧光材料和盐湖资源及其开发途径方面做出了杰出的研究贡献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7年9月 籍贯:湖北武汉人,祖籍江西。职务: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学院副院长、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中国化学学会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湖北省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知名学术刊物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JCP),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B (JPC A/B),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JCC),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JOC)评论员。
海洛夫斯基,捷克斯伐克化学家。1890年12月20日生于布拉格,1967年3月27日卒于同地 。1914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士学位,1918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因发明和发展极谱法而获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
       郝志峰,男,苏州人,1968年1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于中山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同年推荐免试在南京大学数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后,继续从事数学及其应用的研究。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1月至8月赴美国Rutgers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他是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人选、美国数学会会员、教育部2001-2005年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数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理事长、中国决策科学研究会理事。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陈清泉,原籍福建省漳州市人。电机电力驱动和电动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
埃德尔曼(Edelman,GeraldMaurice)美国生物化学家。1929年7月1日生于纽约州纽约市。埃德尔曼1954年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60年于洛克菲勒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就职于洛克菲勒大学。其工作集中于探明抗体的化学结构,并因此分享过197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坎尼扎罗,意大利化学家。1826年7月13日生于巴勒莫,1910年5月10日卒于罗马。15岁时入巴勒莫大学学医,后转到那不勒斯大学攻读化学,1845年秋转到比萨大学。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1917年4月10日–1979年7月8日, ) 美国有机化学家,现代有机合成之父,对现代有机合成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合成和具有复杂结构的天然有机分子结构阐明方面。获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与其同事罗尔德·霍夫曼共同研究了化学反应的理论问题。后者也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生物化学家。1883年10月8日生于德国弗赖堡,1970年8月1日卒于西柏林。他是柏林大学E.H.菲舍尔的学生,1906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911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起在柏林的威廉皇帝生物学研究所工作,1918年任研究员。1931年起任新成立的威廉皇帝细胞生理研究所所长。1953年该所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细胞生理研究所,他继续任所长。
卡西米尔·冯克(Kazimierz Funk,1884年2月23日——1967年1月19日),波兰生物化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1912年明确阐述了维生素的概念。
日拉尔(CharlesFredericGerhardt,1816-1856)是法国的有机化学家,他曾在莱比锡大学和吉森大学跟随李比希等德国化学家学习。1844年成为蒙彼利埃大学化学教授。他于1848年出版了《一元论的化学研究导论》一书,系统地叙述了他的理论观点,他的基本思想是承认一元论,认为有机化合物是一个整体,把物质看成是统一的构成物,是不可分割的。
法国化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1852 年 12月28日生于巴黎,1907年2月20日卒于同地 。1872年入弗雷米实验室当助手 ,并旁听化学家 H. S. C. 德维尔和 H.J. 德布雷讲课。1874年毕业于高级职业学校。1877 年获自然科学学士学位。1879年通过药剂师考试后任药学院实验室主任,同时任农艺学院物理助教。1880年获博士学位。1880 ~ 1883年任巴黎药学院助教和高级演示员,1886年任无机化学教授 。900年任巴黎大学无机化学教授。
京剧传统剧目《碧波仙子》中的男主角。主要剧情为:张珍与牡丹幼订婚姻, 张来投亲。牡丹之父金宠不招白衣婿,遂令张夜读于碧波谭。潭中金鲤幻化成牡丹,夜夜与张相会。一次,张游园遇真牡丹,误与倾谈,牡丹惊呼,金怒逐张出府。金鲤追至、与同逛灯, 又被金宠所见,将二人拘回,才发现真假牡丹二人。请包拯来判明真假,黑鱼助金鲤化为包公,与同审案。包拯知金家势利,不予深究, 回衙。金又请张天师施法,金鲤携张珍同逃。天兵布罗网围困金鲤,观音出面劝金鲤随己修炼,金鲤甘心放弃千年道行,忍痛剥鳞三片,坠入红尘,与张珍成为佳偶。
江雷(1965年3月-),江苏省镇江市人,毕业于吉林大学,著名纳米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其长期在交叉科学领域从事仿生界面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面的研究,曾获得杰出科学家奖等奖项,代表著作有《仿生智能纳米界面材料》等。
玛丽·居里(Marie Skodowska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波兰华沙,毕业于巴黎大学,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世称“居里夫人”。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成为世界首位两获诺贝尔奖的人。1934年7月4日,玛丽·居里因病逝世。
斯坦福·摩尔(Stanford Moore,1913年9月4日-1982年8月23日),美国生物化学家,197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郑兰荪,男,汉族,1954年10月生,江苏省吴江市人。1987年5月加入民盟。1986年5月在美国Rice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吴宪(1893年-1959年),福建福州人,毕业于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他首创用钨酸除去血液样品中所有的蛋白质,最先提出蛋白质变性理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改变国民营养的膳食方案,并使用标记的抗原研究免疫化学,代表作有《一种血液分析系统》。</span><br>
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亚拉巴马大学客座教授。1911年吴宪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1947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去英国出席第17届国际生理学会议;1949年应聘为亚拉巴马大学客座教授;1952年秋因患心脏病辞职。吴宪在临床生物化学方面多有贡献。他与Otto Folin一同提出的血液分析系统方法是当时临床生物化学方面最重要的贡献。他首创用钨酸除去血液样品中所有的蛋白质。最先提出一个言之有理的蛋白质变性理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改变国民营养的膳食方案,并使用标记的抗原研究免疫化学。他还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的生物化学家和营养学家。
威廉斯(Williams,Robert Runnels)美国化学家。1886年2月16日生于印度的内洛尔(美国父母亲);1965年10月2日卒于新泽西州萨米特。威廉斯是一位浸礼会传教士的儿子,十岁时被带到美国。190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在菲律宾群岛教书过了一段时间。1915年他回到美国,他以后的岁月主要是在贝尔电话实验室里度过的,1945年从那里退休。
何天白<b>,</b>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所所长,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1981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后留所工作,曾先后赴美、意、日等国的高分子科研机构访问进修。
约瑟夫·斯旺,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发明家。斯万最为著名的事迹是在1878年获得第一个白炽灯专利。他的居所是世界第一个用电灯照明的私人住所。
李灿(1960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金昌市,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其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制氢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研究,</span>曾获得中国催化成就奖。</span>
李学刚,西南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6月生于四川省邻水县。
王德宝(1918年5月7日-2002年11月1日),出生于江苏泰兴,毕业于美国西部保留地大学,生物化学家,中国生产核苷酸类助鲜剂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建立中国第一个核酸研究室,开展对核酸代谢、核酸分离纯化、核酸性质和核酸结构的研究。2002年11月1日,王德宝因病在上海逝世。
王晓蓉,女画家。现居北京,200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俄罗斯著名美术家研究生班。作品曾发表于《中国美术》等刊物,多次参加展览,作品被艺术机构及私人所收藏。 出生于陕西 , 1997年毕业于西安美院·200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俄罗斯著名美术家工作室。 陕西省美协会员。
约翰·亚历山大·雷纳·纽兰兹(John Alexander Reina Newlands)英国分析化学家和工业化学家。1837年11月26日生于伦敦,1898年7月29日卒于伦敦。纽兰兹在Д.И.门捷列夫之前发现并研究了化学元素性质的周期性。他1887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戴维奖章。
齐格蒙第(Zsigmondy,RichardAdolf)奥地利-德国化学家。1865年4月1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9年9月23日卒于德国格廷根。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捷克语:Jaroslav Heyrovsk&yacute,1890年12月20日-1967年3月27日),捷克化学家,曾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他曾提出极谱法,并在电毛细现象中,用滴汞电极测量电压增加时通过溶液的电流,且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其著作有《分析化学物理方法》等。
中文译名:菲舍尔德语:Hans Fischer出生:1881年7月27日德国法兰克福逝世:1945年3月31日德国慕尼黑国籍:德国研究领域:化学
科顿(1930—2007. 2. 20),无机化学家,美国国籍,生于美国费城,美国德克萨斯州农业与机械大学化学系教授、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实验室主任。1951年毕业于美国费城Temple大学,195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1年至1971年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科学院院士,也是多个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200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科顿教授是金属原子簇化合物体系的发现者、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的奠基人,也是酶结构化学研究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