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国跃,博士,研究员,研究瓢虫等鞘翅目昆虫分类及其利用。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199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997年入选“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获北京市“五四”奖章。 2002年他出版了有二百多张彩色图片的《瓢虫、瓢虫》一书,引导大众用科学的、生态的、自然的观点来对待昆虫(或害虫)问题。
英国动物学家。187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876年回校任教。1882年被授予动物形态学教授职称,不幸登山滑坠丧生。1881年发表《比较胚胎学》一书,被誉为现代胚胎学的创始人。
管建新,男,1965年10月生,广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昆虫学系主任,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普通昆虫学”课程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课程平台负责人,广州市野外科学考察协会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单卫星,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分别于1989.7和1992.7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9-1995.12在西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男,1967年10月生于新疆新源县,理学博士。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入选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入选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6.1-2001.4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2001.5-2006.3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作,任职研究科学家。2005.09-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度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计划。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才基金、科技部以及农业部科研基金的资助下,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害,开展作物卵菌病害的应用与基础研究。
贺士元,华北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乔传令,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3年出生于河南省宁陵县。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捷克举办的“现代生物技术和微生物技术长期研究生班”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92-1993年荣获首届居里夫人一等奖学金在法国科学院科学与进化研究所做博士后并启动中-欧农业基因工程合作研究项目,1997年11月-1998年2月法国科学院科学与进化研究所。1999年1月-1999年4月英国卡的夫大学。2002年11月-12月日本名古屋大学。2003年7月-9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2006年10月-2007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2007年12月-2008年2月美国罗德岛大学合作研究项目。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抗性分子遗传学学组组长;北京农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遗传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Insect Science》编委,《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编委。
郅军锐(1965-),女,河北人,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昆虫研究所副所长。2018年3月3日,入选2017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芹轩,男,汉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河北省人,1924年10月出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现从事植物保护专业。
周忠和,男,1965年1月19日出生于江苏扬州,古生物学家,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孔子鸟化石的发现者之一。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秦仁昌,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人,中国现代著名植物学家,中国蕨类植物学的奠基人,中国植物学的一位拓荒者,著名的蕨类学家、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完成了第一部中国蕨类(真蕨类)专著《The Monograph of Chinese Ferns》。
中国超级稻之父杨守仁,归侨,江苏丹阳人,1951年回国,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我国首批被批准招收“作物栽培学及耕作学”博士生导师、一级终身教授,在水稻籼粳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形研究,水稻超高产育种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李凤荪,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在农业害虫防治上做了许多突出的工作,也是我国卫生害虫早期研究者之一,在蚊蝇的防治研究上造诣颇深。他编著的《中国经济昆虫学》是我国较早的专著,在昆虫界有较深的影响。 李凤荪,字力耕,1902年8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临湘县一个农村家庭里。全家靠父亲经营茶叶和执教私塾生活。李凤荪上小学时,父亲经营破产,不久又离开人世,家境十分清贫。但他求知欲望甚强,考进岳阳湖滨教会中学。他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到农场做工,以半工半读支撑学习。
黄路生,1965年1月出生,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人,博士、教授,现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德国哥廷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br>2018年11月,黄路生荣获第六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陈文新,女,1926年9月23日出生于湖南浏阳,土壤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8年在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陈文新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并进行优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在农牧业生产中的推广。
迪米特里·伊奥尔斯沃维奇·伊凡诺夫斯基(Dmitri Iosifovich Ivanovsky,1864.10.28~1920.6.20),俄罗斯生物学家,滤过性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也是病毒学的创始人之一。
公元1632~公元1723 微生物的发现者安东尼·万·雷汶胡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台夫特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成年多半都是在镇府里当小官。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1937年9月10日-), 出生于美国东部城市波士顿,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以及非小说类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枪炮、病菌与钢铁》发表于1997年,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文仁(日语:なるひと,1965年11月30日-),秋筱宫文仁亲王,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牛津大学,现任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总裁、日本动物园水族馆协会总裁、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日本分会名誉总裁等职,日本皇室成员,他是日本现任天皇德仁的弟弟,上皇明仁的第二皇子,皇后美智子之子,其皇位继承顺序是继今上天皇德仁后的第1位,受勋大勋位菊花大绶章。
施莱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 1804.04.05-1881.06.23) (1804.4.5,汉堡~1881.6.23,德国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施莱登,德国植物学家,细胞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生于汉堡,卒于法兰克福。1824~1827年在海德堡学习法律,并在汉堡作过律师。因对植物学有浓厚兴趣而攻习植物学,于1831年毕业于耶拿大学。1850年任耶拿大学植物学教授。当时植物学界流行的研究是形态分类学,而他则通过研究植物显微镜下的结构来描述和命名新种。
艾弗里(Avery,Oswald Theodore)加拿大-美国医生,生物学家。1877年10月21日生于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1955年2月20日卒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艾弗里于1904年毕业于内外科医师学院,他的研究范围包括肺炎的病原菌----肺炎球菌。
男,1953年生,1975-1978华中师范学院学习,1980-1983华中师范学院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95-1997美国康乃尔大学作访问学者2年,现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昆虫学研究所所长。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 是美国进化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是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于1933年由于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 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又译施韦泽)是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1992年,他的代表作《敬畏生命》中译本问世,其生平与思想开始为中国读者所知。
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年5月1日-1955年4月10日),生于法国多姆山省,哲学家,神学家,古生物学家,天主教耶稣会神父。他在中国工作多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人的现象》《人的未来》《神的氛围》等,所有著作已收入《德日进全集》。
徐会连(1954.01—),男,汉族,山东省兰陵县人。世界知名农学家;博士。加拿大、日本国籍(中国保留)。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粮农学院,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农业生物学。现任世界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 标准委员会委员;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理事/副所长/首席研究员;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副会长。
迈克尔·莱维特(1947年5月9日-),出生于南非,毕业于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美国和英国双重国籍,生物物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他主要研究的方向是计算生物学,是最早指导DNA和蛋白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学者之一,并为此目的开发了软件。
       沈韫芬院士1933年1月29日出生于上海,1953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此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1956年至1960年留学苏联并获副博士学位。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际原生动物学会理事,国际原生动物学家协会名誉会员。沈韫芬因病于2006年10月31日在汉逝世,享年74岁。
卢从明,男,汉族,1964年4月生于江苏东台,1986年毕业于江苏农学院。1994年至2000年先后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作为“国家国外杰出人才引进项目”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知识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光合、固氮与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兼职研究员。
李文雄(1942年9月22日- ),男,科学家,演化生物学家,台湾屏东人。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梁栋材,男,1932年5月29日出生于广东广州,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二任所长。1955年,梁栋材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得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65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皇家研究所及牛津大学学习;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至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1985年,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6年至1995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四、五届理事长。梁栋材主要从事蛋白质晶体学和结构生物学。
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1840年7月28日-1897年4月12日)是一位美国古生物学家及比较解剖学家,同时也是爬虫类学家与鱼类学家。
宋志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2004年7月硕士毕业于河北大学,师从我国著名的蛛形学家宋大祥院士和朱明生教授; 2007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主要从事蜡蝉总科昆虫(象蜡蝉科)、多...
朱尔·博尔代(荷兰文:Jules Bordet,1870年6月13日-1961年4月6日)出生于比利时的苏瓦尼,是一位免疫学家与微生物学家,为19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
斯特宾斯(Stebbins, George Ledyard),美国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因将现代综合进化论应用于植物而著称。植物学家斯特宾斯首次人工合成能够在自然条件下繁生的植物新种,并对生殖隔离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指出植物的进化同样能被现代进化论所解释。动物学家迈耶(E. Mayr) 把现代进化论应用于分类学研究,并提出了在地理变异和隔绝条件下新种产生的模型。古生物学家辛普森(G. G. Simpson)的研究表明现代进化论能够很好地被用于解释化石记录,而植物学家斯特宾斯(G. L. Stebbins) 则指出植物的进化同样能被现代进化论所解释。
玛丽·安宁(英文:Mary Anning,1799年5月21日-1846年3月9日)是一位英国早期的化石收集者与古生物学家。她曾有过三次重大的发现,1811年发现了史上第一具完整的鱼龙化石;在1821年,玛丽·安宁发现了史上第一具蛇颈龙亚目的化石;1828年,玛丽·安宁发现了双型齿翼龙化石,也被认为是第一个完整的翼龙化石。是她发现生物会灭绝的关键证据。
陈文贵(1902.8.1-1974.1.1),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1902年8月1日生于四川永川。1929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4年1月1日在成都逝世。陈文贵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和防疫工作。1952年赴朝鲜参加领导中国人民志愿军防疫工作, 获我国政府颁发的奖状、奖章和朝鲜政府授予的二级国旗自由勋章。
王永模,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虫学系博士,华中农业大学讲师。
珍妮弗·道德纳(Jennifer Doudna,1964年2月19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生物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教授。她因与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等人开发出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而知名,后“凭借开发基因组编辑方法”方面作出的贡献获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法语:Emmanuelle Charpentier,1968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奥尔日河畔瑞维西,法国微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学研究室主任。</span>她因与詹妮弗·杜德纳等人开发出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而知名,后“凭借开发基因组编辑方法”方面作出的贡献获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span>
童晓立,男,浙江金华人,200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淡水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昆虫学系副主任1。1983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林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获硕士学位,同年7月留校任教。1996年赴香港大学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任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讲师;1995年任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副教授;2003年至今,任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昆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乌里施瓦茨,德国人,著名的发育生物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坦普·葛兰汀,女,出生于1947年8月29日,是动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