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定森(1900—1980),农学家、农业教育家、稻麦专家。30—40年代对浙江改良稻麦品种,发展双季稻,扩种冬季作物,大幅度增产粮食,培养人才,并在浙南山区坚持抗日战争,有过重大贡献。50年代对南方水稻实行“三改”,60年代为高寒地区培养稻作人才,选育耐寒、高产稻种,奠定了我国北疆大规模发展水稻生产的基础,退休后又为江南发展麦稻稻三熟培育出特早熟小麦品种。1980年5月21日 在杭州逝世。
彭克明(1905—1990),河北省晋县人。生于1905年12月5日,卒于1990年7月10日,享年85岁。植物营养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彭家元(1897—1966),土壤肥料学家,中国现代土壤肥料科学的先驱。毕生从事农科大学的教育和土壤肥料科学研究。早在30年代中期就编写出版我国大学教科书《肥料学》和《土壤学》 ,较长时期为多所大学使用。发表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报告。他主持筹建的四川省内江土壤研究室,对四川的水土保持事业起了推动作用。
曲泽洲(1914— 1988),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枣树专家。毕生致力于农业高等教育和果树科学研究。主编了《果树栽培学》等教材,编译出版了《现代果树科学》、《果树环境论》等著作。他对中国的枣树研究成绩卓著,提出了枣树起源于中国,酸枣为枣的原生种的论点。主编了《中国果树志·枣树卷》。
孙本忠(1897—1968),蚕学家,中国现代家蚕育种的奠基人之一。30年代末他培育出中国第一个黄皮蚕杂交固定新品种“中农29”,以后又选育出成对皮斑限性品种“镇3”、“镇4”等多种良种。他整理了华东地区家蚕品种、品系;提出了双杂交等良种繁育方法;主持制定了全国家蚕选种工作方案和蚕品种保育、选育、鉴定等工作细则,对指导全国开展家蚕选种工作和统一育种试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沈梓培,土壤学家,历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土壤肥料系副主任、主任、研究员;江苏省土壤普查办公室副主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先后当选为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问;江苏省农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土壤资源调查及改良利用工作。领导并参与了淮河流域土壤调查及江苏省 盐碱土试验改良等工作,为治理淮河及中低产土壤作出了贡献。较早主张和推行将土壤地理工作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土壤改良与利用相结合,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汪厥明,农学家、作物育种和生物统计学家。海峡两岸学者公认的我国生物统计学的主要创始人。他最早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并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我国唯一的一所生物统计科学的研究机构——台湾大学厥明生物统计研究室。他所倡导的圃场试验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试验研究,收效至宏。
汪振儒汪振儒(1908-2008),树木生理学家、林业教育家,我国树木生理学的奠基者。他一直从事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林业专业适用的《植物生理学讲义》,翻译了多种有影响的植物生理学方面论著,培养出了中国第一名林学博士;长期担任几种林业科技刊物的主编和副主编。
王云森(1896—2002),农业教育家,中国土壤科学史研究的开拓者。致力于土壤学教学和科研近70年。早年编著了我国第一本专业教科书《土壤学》 ,晚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土壤科学》和《中国古代土壤科学技术发展史》两部专著。
王沚川(1889—1952),中国兽医学家、教育家,中国兽医生物药品制造业奠基人之一,创建青岛血清制造所,创办江西兽医专科学校,为江西省消灭牛瘟作出了卓越贡献。
魏景超(1908—1976),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早期致力于真菌分类和水稻与果蔬病害的研究,以后侧重于植物病毒和粮油作物病害的防治。对我国植物病理学、真菌学和植物病毒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谢申(1898—1990),土壤学家。长期从事土壤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曾参加土壤调查工作,足迹遍布广东、云南的平原山川。50年代初参加热带作物宜林地勘察,为我国发展橡胶事业作出贡献。积极指导广东省土壤普查工作,研究热带亚热带土壤,为红壤利用改良工作贡献了毕生精力。
姚传法,著名林学家。他在国民政府任职期间,提倡兵工造林,曾参加《森林法》草案的拟订工作和主持《土地法》的审议工作,主张推行法制,以法治林。他是中华林学会创办者之一,为中华林学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姚归耕(1906—1992),土壤肥料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肥料试验和教学工作。参与并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地力测定,为肥料田间试验奠定了基础。积极倡导,并建立了中国第一批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为研究土壤肥力演变和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基地。
杨允奎(1902—1970),农业教育家和农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配制玉米杂交种的开拓者。他倡导数量遗传学在作物育种上应用,并提出简化双列杂交配合力估算方法;执教30载,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
虞振镛(1890—1962),畜牧兽医学家,农业教育家。他是我国现代农业教育事业的先驱之一,兽疫防治系统的奠基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特别对兽医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可涌,甘蔗专家和农业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农作物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在改进甘蔗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改良品种和蔗田综合利用方面做出了贡献。 周可涌,1912年1月17日生于安徽省当涂县
周明牂(1907—2005),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 曾用名周升地、周盛继,江苏省海安县人,生于1907年9月9日,卒于2005年1月2日,享年98岁。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现代农业昆虫学的先驱,中国植物抗虫性学科的奠基人。 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近代农业昆虫学的先驱。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农业昆虫学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了农业害虫综合防治和农业防治理论;奠定了我国植物抗虫性学科的基础。
张乃凤(1904—2007),著名土壤肥料学家。致力于化学肥料试验研究工作60余年,组织我国历史上首次地力测定和全国化肥试验网,为我国化学肥料的使用、推广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持和参加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多次获国家和部、省级奖励。
张松荫(1900-1992),男,浙江人,畜牧学家,农业教育家。对中国中卫羔皮山羊品种的发掘和“群选法”的运用,以及我国细毛羊新品种培育、地方良种选育和绵山羊行为学的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惠方(1902—1978),木材学家、林业教育家,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代表作品有《英汉林业科技词典》。
朱莲青(1907—1991),著名土壤学家。在土壤地理、土壤发生分类、水稻土的形成和特性、荒地勘测、农场规划以及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中国土壤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郑辟疆(1880—1969),蚕丝教育家和革命家。在教育上,他提倡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他长期从事蚕丝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尤其对改良蚕种,组织蚕丝业合作社,推广养蚕、制丝新技术,有卓著成绩。对我国蚕丝事业的革新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钟俊麟(1906—1992),果树学家、柑桔专家。1937年在四川江津组织柑桔调查,与章文才等首次在鹅蛋柑中选出优系,成为当今四川省的主栽培品种。他长期担任农业科研机构领导职务,善于倾听不同学派的意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我国热带果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蒋丙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圆顶天文观测室,从法国引进中国第一架大型天文望远镜,并购置坐标量度仪和超人子午仪等,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主持下,青岛观象台参加第一、二届万国经度测量,取得较好观测结果,成为我国天文界步入国际合作的创举。他在我国现代地震、地磁研究的开创中均有重要贡献。
李光博(1922年-1996年),河北省武清县人,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中国昆虫迁飞研究创始人之一。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昆虫系。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北平农事试验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病虫防治研究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迁飞害虫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昆虫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长期从事蝗虫、粘虫的防治研究。1957年起,主持研究的中国东部、西部粘虫越冬迁飞规律及异地测报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对粘虫越冬迁飞规律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撰有《粘虫季节性迁飞危害假说及标记回收试验》、《粘虫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等论文。
林传光(1910年-1980年),福建省闽侯县人,1933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植物真菌和病毒学家,农业教育家。在真菌孢子萌发生理、卵菌营养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居当时世界真菌生理学界前列。对马铃薯病毒病的研究有较深的造诣,他成功地应用了茎尖培养再生植株繁殖无病毒种薯,为防治马铃薯退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另外,在稻胡麻斑病、稻黄化病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成就。主编有《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原真菌学》,著有《植物免疫学》。
杨昌业(1907──1998),曾用名杨勤初,江苏省无锡市人。生于1907年6月17日,卒于1998年6月7日,享年91岁。农业气象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气象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十分重视农业气象定量研究,开创了气候统计的教学与研究,推动了农业气象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为中国农业气象教育的提高与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家炽(1911年- ),江苏苏州人。中国近现代植物病毒学家。1932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专业。曾任金陵大学、岭南大学副教授。1946年至194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植物病毒专业。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病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报告在粘性杰中初步选到有抗白发病的品种、小麦线虫传蜜穗细菌病的关系。在云南证实了木棉的轮枝孢真菌枯病,研究白蚁与鸡枞菌的关系并取得初步成果。建国后,在十字花科植病标本中鉴定出一个新的TMV毒株。对复合病毒病和植物感染病毒后的枯斑免疫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
朱之悌,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毛白杨研究所所长。中国著名林木育种学家,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开创者之一,国家教委任命的中国该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林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三倍体毛白杨新品种育种人。
李景均(Ching Chun Li,CC Li)(1912年10月27日— 2003年10月20日), 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人类遗传学的开拓者”。中国天津人。1932年考入金陵大学(1952年并于南京大学)农学院,1936年毕业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获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先后任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农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51年赴美,历任美国匹兹堡大学生物统计系教授、系主任、校座教授。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主席。李景均被称为“中国遗传学之父”。代表作品有《群体遗传学导论》。
关君蔚,满族,奉天(今辽宁)沈阳人。水土保持学家。194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农林学校。曾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建国后,历任河北农学院副教授,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兼水土保持系主任,中国林学会第二、五届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
蔡有华,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农技推广研究员职 称。
丁振麟(1911—1979),农业教育家和农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农学院独立成为浙江农学院,丁振麟被委任为副院长兼农学系教授。其后历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早年从事大豆遗传、生态和大麦区划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恢复、发展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和创办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建设师资、科技队伍,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开展学术活动,倾注了全部心血。
过探先(1886—1929),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20年代创办东南大学农科和金陵大学农林科,造就了一批中国早期的农林科技教育人才,还在开创江苏教育团公有林、建立植棉总场和开拓我国棉花育种工作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他积极参与中国科学社和中华农学会的创建工作,是中国现代农业教育和棉花育种事业的开拓者。留美康乃尔大学农学硕士。1915年回国,任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校长。1921年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农科教授,曾兼农艺系主任、农科副主任、推广系主任。1925年出任金陵大学农林科主任。
黄耀祥,著名的水稻育种家。他首先开创水稻矮化育种,先后育成“广场矮”、“珍珠矮”、“桂朝2号”、“特青2号”等一系列矮秆高产良种在生产上广泛种植,为中国南方水稻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以矮秆为中心分阶段提出有独特见解的“生态育种”、“株型育种”、“超高产育种”和杂交育种的“组群筛选法”,并在实践上获得了成功,丰富和发展了水稻育种学。
陆龟蒙(?~881年),字鲁望,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所处时代是唐代。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陆元方七世孙,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
陈仁天,男,壮族,中国共产党员,籍贯广西凤山县。现任广西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
1900年生于今重庆市垫江县,1920年代初,赴美留学,获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著有《农业经济学》、《农民与国家》、《国防与农业》、《农村合作社》、《粮食与人口》、《农人日记》等。历任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主任、院长,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主任,国立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交通大学、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教授,国民党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农业院院长等。
方锋学(1961-),男,汉族,广西平南县人。现任中国农科院甘蔗研究中心副主任、广西甘蔗研究所所长,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甘蔗)育种岗位专家。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七项。在国家和省级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67篇。
胡秉安,男,1963年12月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本科学历,现任酒泉市农科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1994年,蒋志农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