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坚是“传教士汉学时期”西方汉学的真正奠基人之一。他在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在中国典籍的西译方面,在以中文形式从事写作方面,在向西方介绍中国制图学方面都开创了来华耶稣会士之先,为以后的西方汉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应与利玛窦齐名,同时被称为:西方汉学之父。
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1788-1832),法国人,近代著名的汉学家,1788年9月5日出生在巴黎。因懂得汉语、蒙古语和满语而弛誉。在当时的法国,这些语言鲜为人知。雷慕沙是第一位在欧洲仅从书本了解中国而成功地掌握了有关中国深广知识的学者。他是法兰西学院第一位汉语教授,从1815年开始在那里授课,一直到1832年去世。死后他的学生斯坦尼斯拉斯·儒莲(Stanislas Julien)接替了他的工作。
鲁道夫·弗谢沃洛多维奇·维亚特金,历史学副博士,副教授,高级研究员。曾任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他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研究造诣颇深,先后出版200多部著作。
鹿地亘(1903—1982),日本进步作家,本名濑口贡,东京帝国大学毕业,与中国作家冯乃超同期。他积极参加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是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的骨干人物。1933年被选为无产阶级作家联盟成员,后来成为日本无产阶级作家联盟负责人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他发表了许多反战言论,因而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迫害,1935年流亡到中国上海,从事反对日本侵华的活动,与宋庆龄、鲁迅等都有往来。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 年,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自70年代起便致力于汉语教学并通过书籍、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介绍中国文化、历史、语言和社会。除了学习中文、艺术史和历史之外,她还学习了音乐,包括1961~1962 年在北京学习古琴。她曾多次访问中国,2003年被北京语言大学授予客座教授的称号。著有《汉字王国》、《古琴》等书。
雷立柏,Leopold Leeb,1967年生于奥地利,1995年来中国大陆,1999年获得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2004年以来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著作有《张衡、科学与宗教》、《古希腊罗马与基督宗教》、《基督宗教知识辞典》等。
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是哲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活动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俄中友协会长。
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1945),法国著名的中国学家,沙畹的学生。马伯乐在中国宗教研究方面的重大业绩,在于他阐明了在中国流行的3种主要宗教(包括儒教在内)彼此之间的关系。1971年,第二卷又以《道教和中国宗教》为名单独重新出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该书为 “关于道教的最优秀的先驱者的著作”、 “西方权威著作”。
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 ,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他创办《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为第一份中文月刊,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位居首尊;他开办“英华书院”,开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他又和东印度公司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首创医药传教的方式。他所开创的译经、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开医馆、印刷出版等事业,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麦大维,英国剑桥大学亚非学院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学研究主任,中国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唐代历史。著有〈唐代的国家与学术>等学术专著。
青木正儿(1887-1964)Aoki Masaru。青木正儿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文学博士,国立山口大学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日本中国学会会员,中国文学戏剧研究家。
茹理安:汉学家 儒莲(茹理安) 研究领域 研究范围很广泛,他还向西方介绍了有关中国农业、蚕桑、陶瓷方面的汉学书籍,并把一些中国小说、戏曲等译成了法文。年轻时学过希腊文、阿拉伯文、希伯来文、波斯文、梵文,受过非常扎实的教育,后来又追随雷慕莎学习中文和满文。 在法兰西学院的教学中,儒莲放弃了用系统的方法来讲授汉语语法的做法,而更喜欢诠释文献,来归纳汉语语法结构准则,儒莲的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有他自己的特色。
让·弗朗索瓦·富凯(Jean Francoise Foucquet,1665-1741),法国耶稣会会士,中国名傅圣泽,字方济。1699年来华,竭力在中国早期著作中寻找基督教的证据。1720年回欧后,发表了一个大事年表。他曾对两种《道德经》版本作过笺注,参加了“上帝、天、道”三种术语的讨论,提出“道”字系指基督教徒的最高神——造物主“上帝”,认为“道”相当于“上帝”,也相当于天,对《道德经》作了如下评价:“整部《道德经》仅仅是经文,其中讲到智慧得到发展而形成了道德的模式。”代表作品有《论由尧至秦所谓统治中国的三代》、《诸经研究绪说》、《中国历史年表》
司格林,现任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是当代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博士生导师,圣彼得堡俄中友好协会主席。
史蒙年,著名汉学家、比利时皇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史蒙年教授是欧洲乃至西方第一位以中国书法为题撰写博士论文的西方汉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欧洲逐渐产生了一些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专家学者。
伟烈亚力(英语:Alexander Wylie,1815年4月6日─1887年2月10日),英国汉学家,伦敦传道会传教士。1846年来华。伟烈亚力在中国近30年,致力传道、传播西学,并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在这几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877年返回伦敦定居,1887年2月10日逝世。
卫三畏(1812—1884),美国纽约州人,语言家、汉学家,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卫匡国,原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Martino Martini),意大利人。1643年夏抵达澳门,1661年6月6日病逝于杭州。卫匡国是中国明清交替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会士、欧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他在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绩,是继马可·波罗和利玛窦之后,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科学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代表作品是《中国上古史》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原名为理查德·威廉,来中国后取名卫希圣,字礼贤,亦作尉礼贤。德国汉学家。他是魏玛差会的传教士,在他57年的生活道路中,有20多个年头是在中国度过的,他以一名传教士的身份来到青岛,转而将兴趣和精力投向办教育、办医院,从而踏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门径,翻译出版了《老子》、《庄子》和《列子》等道家著作,还著有《实用中国常识》、《老子与道教》、《中国的精神》、《中国文化史》、《东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变迁》、《中国哲学》等等,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播”的一位功臣。
武内义雄是文学博士,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的早期实证论代表,国立东北大学名誉教授,东方学会会员,日本学士院会员,名古屋大学教授。
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1945年12月17日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是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翻译家、作家、德国翻译家协会及德国作家协会成员、汉学家。
正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1818年2月20日出生于下诺夫戈罗德市。1834年考取喀山大学语文系东方分系,成了主持蒙语教研室工作的奥·玛·科瓦列夫斯基的学生。同时,瓦西里耶夫还进行了鞑靼语的研究。他曾经在中国生活过,对中国的文学,地理,佛学都很有研究,他给俄国汉学的研究留下了不可胜数的宝贵财富。
谢和耐,Jacques Gernet,法国汉学家。1921年12月22日谢和耐生于当时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法国20世纪下半叶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他专事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著述等身,是法国汉学界的头面人物,也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他以传统但不保守的治学方法,既继承了考证派的某些传统,又极大地突破了他们的框框,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开拓了法国汉学界的一代新风,在汉学界享有盛誉。
历史学博士,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顾问,俄罗斯历史学家全国委员会主席,俄中友好、和平和发展委员会俄方委员,俄中友好协会名誉主席和俄罗斯汉学家协会名誉主席。
伊拉里昂·卡利诺维奇·罗索欣(1717-1761),男,俄罗斯的第一个中国学家和满学家。
伊藤漱平,日本爱知县人。文学学士,国立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二松学舍文学部教授,日本中国学会评议员,东方学会会员,现代中国学会会员,中国语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古代文学翻译家、研究家。是日本有广泛影响的红学家,优秀的教育家,同时还是位出色的翻译家。他热爱中国文学,有着近50年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涯,《红楼梦》研究在他的事业与成就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盐谷温(1878-1962),号节山,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学家、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出生于学术世家,祖上三代都是汉学家,他本人28岁即成为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的前身)中国文学科(当时叫“支那”文学科)的副教授,先后编著出版了《中国文学概论讲话》、《唐宋八大家文新钞》、《中国小说研究》等大量关于中国文学的书籍。
雅罗斯拉夫·普实克 (Prusek,Jaroslav 1906-1980) ,捷克斯洛伐克最著名的汉学家,是布拉格汉学学派实际的奠基者。
竹内好,日本文学评论家,汉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以研究鲁迅文学为基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和思想性意义加以了整体性的诠释,形成了所谓竹内模式或者竹内范型。其著述对日本学术界发生过巨大影响。
井上靖(InoueYasushi,1907年5月6日-1991年1月29日),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旭川市,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日中友好社会活动家。井上靖毕业于京都大学,曾任日本艺术院会员、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常任顾问、日本文化财保护委员会委员、日本文艺家协会前理事长等职务。他大学毕业后,曾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记者、编辑长达15年。1951年,井上靖辞去报社书籍部副部长职务,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他的代表作品有《斗牛》、《比良山的石楠花》、《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等。
马悦然(Goran Malmqvist,1924-),高本汉的学生,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著名汉学家。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现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荣休讲座教授。马悦然曾翻译过《西游记》、《水浒传》、《辛弃疾词》等中国古典著作,亦翻译了高行健、沈从文等当代中文作品,致力于提升中国文学在国际的地位。马悦然教授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并于欧洲及澳洲的多所著名大学教授中文与文学翻译达四十年之久。
        亚瑟韦利 (Arthur Waley, 1889~1966)是著名英国汉学家、文学翻译家,他精通汉文、满文、蒙文、梵文、日文和西班牙文等语种。他一生撰著和译著共200余种,其中大部分都与中国文化有关。有部分德国血统。自幼聪颖过人,酷爱语言和文学。1903年,在英国著名的拉格比学校读书,因古典文学优异而获得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奖学金。坚持不懈地研究东方学与中国学,并致力于把中国古典名著翻译成英文。
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法国籍犹太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第一任教授雷慕沙的得意门生。1797年9月20日生于法国奥尔良市,精通中国文字。后在法兰西学院学习,1821年任法兰西学院希腊语助教,1827年任法兰西研究院(Institut de France)图书馆副馆长。年轻时学过希腊文、阿拉伯文、希伯来文、波斯文、梵文,受过非常扎实的教育,后来又追随雷慕莎学习中文和满文。
内藤湖南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
松枝茂夫(1905-1995)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名誉教授,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东方学会会员,中国文学研究家。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文学翻译。松枝茂夫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在日本汉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他所翻译的《红楼梦》的出版问世,在日本红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狩野直喜,男,1868---1947,号君山,是日本中国学中的实证主义先驱者和奠基者,是“京都支那学”的开创者。狩野直喜从本世纪初开始的30年间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由这些研究所表现的理念、方法论及其所取得的业绩构成了“狩野体系”。“狩野体系”是日本中国学实证主义学派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组成部分。
藤堂明保是文学博士,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汉语教育家,日中学院院长,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NHK中国语讲座”讲师,中国语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语学文学研究家。他在战后日本汉语教育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1936年8月11日–),历史学者,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代表作品有《追寻现代中国》、《康熙与曹寅》、《改变中国》等。
白乐日(Etienne Balazs,1905—1963 ),法国著名汉学家,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学者。著有《唐代经济史》、《哲学家范缜及其神灭论、《中国中世纪社会经济研究》、《中国文明与官制:一个主题的变化》等著作,以及“宋史研究计划”部分项目。
刘殿爵(D. C. Lau,1921年3月8日-2010年4月26日[1]  ),香港著名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早岁肄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46年赴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攻读西洋哲学。 1950年起任教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1970-1978年任伦敦大学中文讲座教授。1978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历任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主编、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1989年荣休后,嗣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及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教授。刘教授精研哲学及语言学,治学严谨,翻译中国古籍,准确精练,其中《老子》、《孟子》、《论语》三书英译,为西方学者研治中国哲学必读之经典,被誉为译坛权威之作。其他著述有《新式标点广雅疏证》、《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丛刊》、《语言与思想之间》、《采掇英华》、《淮南子韵读及校勘》等。2010年4月26日,刘殿爵教授在香港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因病辞世,享寿八十九岁。
雷德侯教授(Lothar Ledderose),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1961 -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1969年以《清代的篆刻》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
日本国际关系史学家,1899年东京帝大史学科毕业,1905年受清政府邀请,在京师的法政学堂担任进士馆教习。1912年后在京都帝大担任教职,直至退休。他是日本学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开创者,“中国非国论”的创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