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处理专家。总参第五十八研究所研究员。1960年10月生于上海市。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9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信息处理、系统逻辑结构分析及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在系统分析与离散数学的交叉领域,特别是离散的函数结构、算法设计和概率分析等方面,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黄本立,原子光谱分析家。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研究和培养人才工作近50年。在该领域中对新方法、新技术、仪器装置和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多有建树。他对某些他认定是很有前途的新技术的率先研究在中国起了倡导作用。他是以原子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并在中国首次以该研究方向招收了一批从国外回来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黄纬禄1940年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194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和二院技术总顾问。50年代末起任液体弹道式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开拓了这个领域的工作,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70年代初从事潜艇发射的固体弹道式导弹的开创,他率领同事们共同完成以下工作:确定了正确的总体方案、技术路线和攻关项目,决定采用大量新技术,突破了水下冷发射、出水大姿态控制技术、摇摆条件下的调平与瞄准技术、多功能机动发射车、组件小型化和射击诸元实时计算等关键,研制成中国第一代潜地和地地机动固体弹道式导弹,使中国成为第四个能从潜艇发射弹道式导弹的国家。还布置并完成了关键预研项目,为中国第二代的弹道式导弹实现固体化奠定了技术基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葆同(1921年-2005年),中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上海市人。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进行过生漆结构和干燥机理研究, 新高分子合成,乙丙橡胶新催化、活化体系研究等。开2005年9月6日上午7时因病在长春病逝,享年84岁。
黄维垣,有机化学家。早年从事甾体化学和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50年代末转向有机氟化学和含氟材料的研究,曾先后为氟油、氟塑料、氟橡胶、含氟表面活性剂及氟碳代血液在中国的研制成功作出贡献。1982年发现亚磺化脱卤反应,继而发展了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和全氟烷基磺酰卤的化学。
黄鸣龙主要成就是有机化学的研究,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为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士修(1903-1984)教授。直隶(河北)高阳人。1923年赴法勤工俭学。1925年毕业于法国加恩大学理学院,后获该校数学硕士、国家物理学博士学位。
黄量,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年5月22日生于上海。1942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化学系。致力于抗肿瘤、甾体激素、计划生育等药物的研究。主要成果有降压灵、光活棉酚、三尖杉酯碱和维胺酯等。为发展中国的药物化学及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兼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2002年-2010年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齐康,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师、规划师、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并以其高超的设计艺术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袁龙蔚,1928年4月12日出生于北京,流变学家,中国流变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倡导缺陷体流变学、加工工艺流变学、中医基础理论流变学三个新的分支学科。运用新技术于材料破坏过程中裂尖断裂过程区内形成的温度场、位移场、质量场、磁场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缺陷体流变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应用于水电站混凝土大坝的裂纹扩展分析及加固处理获得成功。
赵祖武,1919年9月23日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杭州,满族人。固体力学家,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塑性力学研究的力学家之一。在蠕变和塑性本构关系方面作出创造性的优秀成果。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动物克隆与受精生物学学科带头人,1998年首次正式提出克隆大熊猫。
陈炳珍,女,化工系统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方俊奎,火炮、弹道专家。1912年10月25日生于江西省婺源县荷田村。长期致力于弹道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在物理、数学和弹道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从事常规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受到国家兵工总局的嘉奖。20世纪50 年代后期,从事导弹弹道研究设计工作,为中国第一代战略导弹弹道设计、计算奠定了基础,并培养了人才,成绩显著。
主要从事地质矿产普查勘探指导和石油地质与大地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历任西南地质局局长,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刘伯里(1931年3月17日-2018年7月02日),江苏常州人,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化学家、中国放射性药物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刘伯里院士早年致力于核燃料低放裂变废液后处理工程研究,后来从事放射性药物的研究等,在放射性药物分子设计和应用两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他和合作者首次提出并用实验证实了锝配合物的稳定性规律,系统研究了心、脑、肾上腺和有关受体放射性药物的构效关系;研制出有望成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脑斑块显像剂;首创了湿热熔融标记法和冠醚介质催化交换法,前者用于放射性药物标记的新工艺,后者实现了低温快速同位素交换。刘伯里院士合作著有《锝药物化学及其应用》,在国内外主要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40余篇。2018年7月2日3时20分,刘伯里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br />
陈国良是我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他围绕着并行算法的教学与研究,逐渐形成了“算法理论-算法设计-算法实现-算法应用”一套完整的并行算法学科体系,提出了“结构-算法-编程”一体化的并行计算研究方法。他率先创建...
张乃通 (1934.7.17-) 男,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技术专家。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率先研制出国产化的数字信令MPT1327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打破了我国专用通信系统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为我国国防和航天以及其他专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17年4月21日10时00分,张乃通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3岁。<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