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本赛德(法语:Daniel Bensa?d)(1946年3月25日-2010年1月12日)是法国的一名哲学家,也是法国托洛茨基主义运动的领导人。他是在1968年的学生起义中成为领导人物的,那时他还在巴黎第十大学:泰尔读书。
温学发,男,1975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
克利夫·贝瑞(CliffordE.Berry,1918-1963)。他是电脑发明过程中电脑的发明者约翰·阿塔纳索夫的助手。
亚瑟·阿斯金(1922年9月2日-2020年9月21日),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美国科学家。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阿瑟·阿什金研究微波、非线形光学和光学俘获,其被认为是激光辐射压力之父,与热拉尔·穆鲁、唐娜·斯特里克兰共同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
徐亦庄,物理教育家,光学家。为工科院校物理课程的建设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做出了贡献。在结合中国国情改革课程内容以及内容现代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清华大学率先成立新兴科技系所,主持理论物理教学,为科技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较早在高校中开展新型激光器及其应用的研究,在白光激光器、红外气体激光器及红外激光化学的研究中做出有特色的创新成果。
匡定波,红外光学专家,江苏无锡人,1952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是中国红外技术应用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红外搜索跟踪装置及测向测距装置、人造卫星姿态敏感用的红外地平仪、太阳角计及双通道扫描辐射计等多种红外设备的研制中作出重要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上开拓者之一。
朱起鹤,分子反应动力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化学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从事化学与物理教学和国防科研工作,研制超导磁体、超导微波腔和研究激光加速粒子;创建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先后研制成6台高水平的大型分子束实验装置,并开展了分子和团簇的激光光解、光电离和分子的超快过程等反应动力学研究,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7年至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习。历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声学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在表面波的衍射理论、浅海声场与海底反射特性之间关系的理论、海底声遥测方法、侧扫声纳、海洋声学及遥感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尚尔昌等合作完成的浅海声场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力一,曾名伯皖。电讯工程及加速器工程专家。福建永福(今永泰)人。1935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40年至1942年在延安任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驻会干事。1942年至1949年先后在陕甘宁边区及山东解放区通讯兵部队任工程师、试验室主任,电信工厂厂长。筹建了华东新华广播电台。建国后,历任上海电信局、北京电信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兼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总工程师、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核学会粒子加速器学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器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刘铸晋,四川省成都市人有机化学家。长期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并曾研究液晶新材料。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既为发展中国的有机化学、香料化学、药物化学做出了贡献,又填补了中国液晶显示的空白。
教授。湖北黄陂人。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沪江大学副教授、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上海市物理学会第五届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理论物理。著有《量子力学》。周世勋热心物理学会工作。从50年代起曾长期担任上海市物理学会秘书长,接待曾任爱因斯坦助手的L.英费尔德(Infeld)教授和日本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朝永振一朗教授,并担任他们学术演讲的翻译。1978年起任上海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83至1991年任理事长。在周世勋主持下以上海市物理学会名义主办了1991年、1994年和1997年三届“薄膜物理和应用”国际学术会议,周世勋亲自担任会议组委会主席和会刊主编,对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增进科学家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起了积极作用,也加深了国际友人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了解。他非常关心中学物理教育和中学生的成长,在他支持下成立了上海市物理奥林匹克学校并亲自担任校长,每年招收物理成绩优异的中学生入学进行业余培养。他们在历届全国物理竞赛中获得优秀成绩,也为大学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素质高的学生。
蔡强康,工程力学专家,教育专家。长期致力于工程力学教育和科技研究工作。研究埋地热输管线弯管破裂问题。解决了抽油杆断裂的生产难题。参加研究定向井、水平井的井眼轨迹控制技术。石油机械教育的创建人之一。
于同隐,1917年8月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中国著名有机化学家、高分子科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的创建人和带头人、高分子科学系教授。1938年,于同隐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领导研制成功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人工肺。于同隐历任浙江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教授、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化学世界》杂志副主编,从事高分子粘弹性和高分子合金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著有《高分子粘弹性》。2017年2月6日10时56分,于同隐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仁济医院浦东分院逝世,享年101岁。
李福绵,1932年4月28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祖籍山东蓬莱。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高分子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其间曾应邀赴日本关西大学讲学,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做访问研究,日本京都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任客座教授。李福绵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功能高分子化学,是中国较早开展医用高分子材料化学方面研究工作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的学者之一。在含芳香叔胺、脂肪叔胺及氮杂环功能性烯类单体,特别是丙烯酸类衍生物的合成、聚合(包括光聚合)、性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中含芳香叔胺,氮杂环烯类单体的合成、聚合及其既作为可聚合单体又作为氧化还原体系(包括光氧化还原体系)的一个组分的研究是很具特色的工作。
孟尔盛,应用地球物理专家。将光点记录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于松辽盆地,加快了大庆油田的勘探步伐。应用多次覆盖技术取得华北勘探的丰硕成果。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的科研项目“数字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国家级期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主编《中国地球物理勘探实例》等论著。<br />
朱介民,1932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县。化学纤维工程专家。长期从事化学纤维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担任我国“六五”攻关项目《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及设备》、“七五”攻关项目《超高速纺丝工艺和设备》及《芳纶Ⅱ型纤维研究》等课题组负责人,多项科研成果获奖。
王向东,男,1959年9月出生,汉族,海南海口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 。
陈慰峰(1935-2009)男,汉族,上海市人,1935年10月22日出生于上海市,1953年至1958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教研室助教、讲师。1980年初赴墨尔本大学沃尔特——埃里斯·霍尔医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82年底获哲学博士学位。
萧健,宇宙线物理学家和高能物理学家。主持我国高山宇宙线观测站的建立,是我国宇宙线物理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首先将现代数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引入高能物理实验,为在线数据获取和离线分析打下基础。勤奋治学、诲人不倦,为实验物理培养了一大批科学研究人才。
杨文采,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要参与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10月生于广东省大埔。1964年8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84年6月获加拿大McGill大学博士学位。兼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1927年10月生,安徽休宁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
陈庆云,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有机氟化学家。获1982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吴德馨(1936-):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专家。女。河北乐亭人。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工程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研究员。另有上海铁路局人民武装部高级工程师吴德馨
雷天觉,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的研究。在轴承设计、液压传动、齿轮传动、精密分度与测量方面有多方建树,其“弹性流体静压轴承研究”解决了研制中国同步卫星试验设备高频液压振动台的技术关键。倡导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人才培养,为中国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永山(Y.AustinChang)美籍华人,材料科学家。1930年生于中国河南。
陆培文(1912年- ),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1935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农事教育系,后留校任研究实验干事,从事农村成人教育。1936年由业师吴福桢介绍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植物病虫害系工作,任技佐、技士。抗战期间随所迁四川。1946年起开始从事蔬菜害虫防治试验。他长期从事蔬菜、果树害虫及蟋蟀、豌豆象防治研究,成绩显著。陆培文提出专业测报与群众性测报相结合的构思和实践,为提高农民植保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病虫测报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申仲义,1922年生,雷达技术专家。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实验室主任、晋西北军区司令部三科工程师。1944年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1945年在延安制造出小型报话机。建国后,任南京雷达厂厂长。1959年赴苏联学习。同年回国。后历任雷达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毛河光,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博士,浙大光彪讲座教授。其父毛森是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
尹玉琦(1919年- ),辽宁新金县人,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退休前为农学院农学系植物病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从事高等教育近四十年,主讲植物病毒学等4门硕士、本科专业课程,教书育人成绩突出,曾受到省部授予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主持省部级重大课题9项,在省级以上刊和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了《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新疆农作物病害》等专著。
姜广正,字胤直,1920年6月22日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齐鲁大学医科毕业后行医,早逝;母亲曾受高等教育,一直任中学教师。姜广正从小随寡母在外祖母家长大,外公行中医,重医术,尚医德。姜广正受家庭熏陶,又得中西文化启蒙,对他日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影响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姜广正到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任教,先后承担真菌学和绿化植物病理学教学工作,同时为南开大学讲授真菌学。1958年,他响应支边号召,到内蒙古农牧学院任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近30年,他边教学边搞科研,工作成就极益后人。
白金铠(1925年- 2009年),辽宁省东港市人,中国近现代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1948年7月毕业于长春大学农学系。是中国公认的玉米病害专家和腔孢菌分类专家,在玉米、高粱、大豆等病害研究和霜霉菌、黑粉菌、腔孢菌等真菌分类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泽溥(1924年- ),四川成都人,中国植物保护科学领域的元老级科学家,中国农药、杂草学科的带头人之一。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张泽溥除在植物保护科学领域的生物统计、抗药性研究及新农药药效试验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外,还长期致力于中国杂草科学研究和学会工作,为中国杂草科学事业和杂草学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长期主持全国农药大田药效试验网和全国农田化学除草研究,对引进农药新品种和推动中国农田化学除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张学祖(1917年-1994年),汉族,湖北省黄陂县人。1941年毕业于华中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长期坚持在中国大西北的新疆工作。全部精力倾注于教学和科研之中,对新疆昆虫区系中的重要农林害虫进行首创性研究并取得防治成果起到奠基作用。以生态系统学的理论、结合新疆具体情况,提出了按农、林、草、牧、渔顺序排列的五大农业产业结构,为新疆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96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现任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教授。
吴旻,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是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1961年开创了我国人体细胞遗传学和肿瘤细胞遗传学研究,创建了第一个医学遗传学研究组,为促进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83 年,首次提出食管癌遗传病因和通过检出高发区易感人群进行规模预防的策略;1985年,首先在我国提出开展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他是第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他所在的科室是第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和第一批国家教委细胞生物学重点学科点。
朱象三,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农学家。在中国最早进行小麦吸浆虫品种抗虫性研究、豌豆象物理防治、小麦虫传病毒综合防治,以及应用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治理陕北黄土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组建陕西省农业科研机构,发展农业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管致和(1923年-1995年),浙江省富阳县人,中国近现代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从小学到大学,他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及八年抗日战争,数度流浪辍学,1948年1月,管致和从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毕业。管致和长期致力于昆虫学教学和科研,是中国基础昆虫学教育奠基人之一;植物病毒媒介昆虫学和化学生态学的先行者,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与昆虫学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振中(1921年- ),河北束鹿人,中国近现代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1947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农学院农林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贵州省植保科技事业的先驱之一,贵州农学院植保系的创业者。他长期致力于农业害虫防治研究与实践,尤其在贵州农林昆虫区系和柑橘害虫综合治理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他所倡导并力行的“教学、科研、生产、育人四合一”治学思想,促进了贵州农业教育的发展。
刘汉文,山东寿光人,1923年7月2日生于农家。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仍供他到县城上学。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他随学校迁到乡下。这时,安徽阜阳成城中学(国立22中前身)到沦陷区招生,他被录取,时年16岁。
本词条为歧义词条。这里介绍电磁波专家王一平。王一平,电磁波理论专家,教育家,长期从事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及领导工作,先后创建了两个专业系,开辟了两个学科方向,出版了多部有影响的专著。在国内电磁波理论的科研、教育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清和(1908—1986),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50年代从事果树、蔬菜病害的研究,对枣疯病防治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70年代后在棉花枯、黄萎病防治的研究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鉴明,甘蔗专家。他长期致力于甘蔗育种和栽培研究,引进“台糖134”,育成“粤糖57-423”、“粤糖63-237”等优良品种,并开展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在生产上收到显著效益。对生物统计学有精湛造诣,为这一学科在甘蔗及其它领域中的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