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莲,祖籍山东青岛。197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82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国里尔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研究员,现任该校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资深研究科学家。她在2005年7月7日的《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报告,首次用火星探测数据分析证明,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液态水体。
夏元瑜(1909—1995), 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一个典型的书香世家。其父夏曾佑是名学者,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
相重扬,农学家,农业教育与农业管理专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园艺学会第六、七届理事长。长期从事农业教育、农业外事的管理和领导工作。组织论证并推动了中国农业教育制度的改革;积极促进中外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海峡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对园艺产品产销问题有独到见解,为促进中国园艺学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文衡,农业教育家,果树专家。长期从事核桃生物学特性、品种分类、形态解剖、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论证了中国是普通核桃起源地之一的观点,为中国核桃生产和科研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主持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工作,为中国山区开发作出了贡献。
杨新美(1911年-2005年) ,江西南昌人。1935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先后被聘为助教、讲师、副教授。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真菌学家。对油菜菌核病寄主范围和生态特性的研究有较大贡献;在食用菌资源开发、人工栽培及遗传育种研究上成就卓著。主编有《中国食用菌栽培学》,著有《普通植物病理学》。
周尧,昆虫学家,享有“虫坛怪杰”和“蝶神”之美誉。浙江鄞县人,1936年毕业于南通大学农艺系,1938年意大利皇家大学研究生毕业。
周海元,煤炭开采技术专家,中国煤炭科学研究事业重要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对唐山矿井上下大型机械设备改为电力驱动,井下改用架线电机车运输,井口建成滑行道、安装装罐机,从而结束了开滦人力装卸罐的历史;对林西矿改革落垛采煤方法,推行长壁工作面采煤方法,特别是成功地解决了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技术问题,为开滦煤矿恢复建设和发展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后,负责筹建唐山煤炭科学研究院,为中国煤炭科研机构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张怀朴,化工专家。领导和组织抚顺矿务局研究所制定无机分析统一操作规程31个,为矿务局完成了一项开拓性基础工作;创造了精制页岩油的方法,节省了大量的硫酸和烧碱;研制成功两种化学药剂,为中国矿山救护器材的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鼎乾,1912年12月15日生于南京,祖籍四川华阳。母亲陈君起,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中共南京地委委员,因此,曾家也成了党的地下秘密联络站。曾鼎乾就是在这样一个革命家庭里成长的。
黄家驷(1906~1984),字午峰,男,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十字街人,曾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 、北京中国医科大学的领导职务 。编有《外科学》(今版称《黄家驷外科学》)。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18年5月1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江苏昆山。于2011年3月19日9时51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
黄煦涛教授,信息学家。美国国籍。主要从事信息和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发明了预测差分量化(PDQ)的两维传真(文档)压缩方法,该方法已发展为国际G3/G4FAX压缩标准;在多维数字信号处理领域中,提出了关于递归滤波器的稳定性的理论;建立了从二维图象序列中估计三维运动的公式,为图象处理和计算机视觉开启了新领域。
马库斯(RudolphA.Marcus 1923~?)化学家。美国国籍。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
黎念之,原籍湖南省湘潭县,现为美籍华人,1932年12月28日出生于上海。其父母黎烈文、严冰之是现代知名文学工作者。
鲍文奎(1916.5.8—1995.9)宁波市人。作物遗传育种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早年在金善宝教授指导下,选育出“南大2419”抗锈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近亿亩,为中国小麦推广史上面积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个良种;其后又选育出4批近20个抗锈良种小麦,在华北北部晚熟冬麦区大面积推广;总结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创造出亩产千斤的高产品种。
顾秉林(1945年10月8日——)男,原籍吉林德惠,1945年出生于哈尔滨,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于丹麦奥胡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现任校长,中国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世扬,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崇庆县,195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在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和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工作,兼任中国化学会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盐湖研究》主编、《无机化学学报》和《应用化学》编委。
顾逸东,航天应用技术和浮空飞行器专家,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
高小霞(女),1919年生于浙江蕭山。194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專業,获理学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等职。1980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是我国十四位女学部委员之一。她还担任第一届(1978-1984年)和第二届(1985-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科评议组成员。她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十余年来,高小霞一直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五十年代初开始讲授《仪器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课程,并积极开展极谱分析的科研。现已培养了电化学分析方面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三十多人,他们大多数已成为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优秀教学和科技骨干。
高俊,1933年9月出生,汉族,原籍北京市。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理论地图学、数字地图及地理信息工程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曾主持和参加我国多种大型地图集和地图的论证、设计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土。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擅长巨型电子计算机总体功能设计、并行算法和人工智能。完成了我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电子计算机的功能总体设计和逻辑设计。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大型计算机的体系功能设计和逻辑设计负责人之一。负责完成中国第一台每秒十万镒以上的晶体管大型计算机的体系功能设计。1973年提出纵横加工流水线向量机设计思想,领导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千万次大型向量计算机的系统功能设计。著有《向量巨型机》等。
高振西,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博物馆学家。建立了蓟县的中国北方“震旦系”(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阐明了福建海岸升降的性质,提出了福建二叠系层序及鄂南“麻土坡煤系”地层单位。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工作,培养了很多地质人才。是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的主要创建人,对地质科学普及、宣传工作及地质学史研究有重大贡献。
气象学家。福建福清人。1944年获重庆中央大学气象专业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山大学教授。 先后从事台风、东亚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干旱气候以及华南气候等领域的研究。尤其在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1948年发表的《东亚自由大气之运行》与竺可桢的《中国的东南季风和降水》开创了中国季风研究的先河。是中国东亚季风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或与他人编著的《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青藏高原气象学》、《干旱气象文集》等都具有创新性意义。他创建并发展了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培养了一批学术骨干,为中国各相关专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高镇同,结构疲劳专家,航空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结构疲劳和可靠性方面的研究。他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提出了一系列疲劳试验方法和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已列为航空工业部标准(HB/Z112-86);提出二维动态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和二维动态断裂干涉模型;建成现代化结构寿命可靠性评定的专家系统,已成功用于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等20个型号飞机结构的定寿和延寿。
(本词条为消歧义)到2009年1月为止,网络上搜索到的胡英同名人物有:1、胡英是一位中科院院士;2、胡英是一位医师;3、胡英是一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3、胡英是一位教师;4、胡英是一位文学家;5、胡英是一位群众演员;6、胡英是一位孝星评选的候选人。本词条着重介绍胡英中科院院士,其他归为一个目录介绍。
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8月5日生于湖南临澧。 1944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1948年去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并以优秀成绩获博士奖学金。1949年回国,历任北方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名誉校长等职。
黄乃正,有机化学家。1973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
路见可,数学家。长期从事函数论领域的研究。主要成就涉及解析函数边值问题,奇异积分方程理论、奇异积分方程数值理论和平面弹性的数学理论等领域。专长于函数论及其应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编撰有多部专著和教材,其中专著《解折函数边值问题》、《平面弹性复变方法》、《平面弹性理论的周期问题》和教材《复变函数》在国外已出版有关文版。曾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陆启铿,广东佛山人。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多复变函数数论、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50年代发表了《Schwarz引理及解析不变量》论文,是国际上较早地讨论多复变函数Schwarz引理的工作,引入了Schwarz解析不变量的概念;与华罗庚合作发表了《典型域的调和函数论》论文,建立了典型域上调和函数的系统理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马世骏(1915 11.05 - 1991 05.30),山东省,兖州人。历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主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后称院士)。为我国生态学特别是昆虫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
马在田,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宗晋,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他是地质学家、减灾专家和全球构造的探索者,节理构造定性分析、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的创立者。曾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马文昭(1886-1965),组织学家,医学教育家。研究过细胞腺粒体和戈尔吉氏体与细胞分泌的密切关系,认为磷脂类是这两种细胞器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形成分泌颗粒过程中于这两种细胞器内转化。这些论断得到了现代细胞学的确证。他从事过吗啡中毒研究,又研究磷脂类对组织的作用并将其理论推广于临床实践。毕生从事组织学教学工作,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是中国组织学的奠基人。
马瑾,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江苏如皋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60年代对褶皱形成机制及应力场的研究在中国实验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1967年以来从实验和理论方面对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领导建立了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物理力学性质、变形过程及其物理响应且在中国相关学科发挥着带头作用的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
马杏垣(1919—2001),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吉林长春人,祖籍河北乐亭。曾任国际地震危险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执行局委员,第六协调委员会“喜马拉雅及其邻区分委会”副主席及主席。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研究领域广阔,尤其是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和地震地质学。获“李四光荣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国家图书奖一等奖1次、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全国科学大会和地矿部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麻生明,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生于浙江东阳。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 学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0年获该所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第五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现任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有机所学报联合编辑室主任。《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的国际顾问编委,《中国化学》常务副主编,国际刊物《Tetrahedron 》的《senior referee》和《日本化学会会刊》的顾问编委。第19届国际金属有机化学会议和第13届OMCOS国际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饶子和,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江苏南京人,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市十二届政协副主席
魏江春院士,地衣真菌学家。195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58-1962年在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考玛诺夫植物研究所孢子植物研究室(列宁格勤)攻读研究生先后获生物科学副博士及生物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是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
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颜鸣皋,金属物理学家、航空材料专家,他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的物理学研究。早年在美国从事金属塑性变形和加工织构理论的研究。回国后,他开拓了中国钛合金材料的研究并建立了航空工业用的钛合金系列,领导并参加了高温合金、钛合金以及新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近20年来,致力于航空材料的疲劳与断裂研究,为飞机的安全设计、合理选材提供了大量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他为我国的航空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志镗,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家。曾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硅高分子、环氧化合物和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芳杂环高分子等方面的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中的防热材料研究作出了贡献。还在杂环化合物与杯芳烃等方面取得工作成果。
黄春辉,女,无机化学家。现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及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