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华(1967年4月-),男,1995年在俄罗斯获博士学位,1997年任副教授。1999年任四川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研究领域:机器翻译、人工智能和数据库,主研的“Internet英汉及其翻译系统”获得四川省1999科技进步二等奖。
雷文(Peter H.Raven),植物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
傅睿思(Else Marie Friis) 女,古植物学家。丹麦国籍。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主任、教授。生于丹麦霍尔斯特布罗(Holstebro)。1971年毕业于丹麦奥尔胡斯(Aarhus)大学,198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她是丹麦皇家科学和文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和文学院院士,并担任国际古植物学会主席。
葛守仁(Ernest S.Kun) 电子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1945-1947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2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
何毓琦博士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何毓琦博士长期致力于祖国大陆的科研发展,不但培养了多名中国学生,更在2001年受聘清华大学讲座教授。
霍克弗尔特(Tomas Hokfelt) 生物学家。瑞典国籍。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962年毕业于瑞典卡罗琳学院,1971年获该校医学博士学位。霍克弗尔特教授是化学神经信息传递形态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神经元递质的组织化学特征和揭示各类神经递质功能及其表达的神经元系统等方面作出了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
井口洋夫是一位在世界化学界享有盛誉并有杰出学术成就的日本科学家,他又是分子电子学领域的先驱。从80年代起,他积极倡导并推进与中国在科学领域内的研究,先后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为表彰井口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他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在2000年6月举行的中科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他被推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日本科学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这是第一次。
简悦威, 医学家。美国国籍。生于香港。简悦威是国际医学界知名的遗传学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专家。
克里斯琴森,(Wibur Noman Christiansen) 天文学家。澳大利亚国籍。1934年、1935年和1953年先后获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理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
印度国籍。国际水稻研究所(菲律宾)首席育种家、遗传育种和生物化学系主任。生于印度旁遮普(Punjab)。
利翁斯(Jacques-Louis1928.5.2-2001.5.17)数学家。法国国籍。
哈特穆特·米歇尔(外文名:Hartmut Michel),男,1948年7月18日出生于德国路德维斯堡,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75年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并获硕士学位。1977年获德国伍兹堡大学博士学位。1981年-1987年任德国马普学会生物化学研究所教授。1987年至今,先后担任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室主任、所长,并且是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荷兰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莫里茨(Helmut Moritz),奥地利著名大地测量学家,生于1933年11月。
潘诺夫斯基(wolfgangk. h. panofsky)(1919—2007),美国国籍,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及加速器物理学家,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教授、荣誉所长。在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核物理、高能粒子物理、X光及自然常数等诸多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萨支唐,(Chih-Tang Sah),美国微电子学家。生于中国北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6),台湾“中研院”院士(1998)。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萨支唐教授长期致力于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研究,对发展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可靠性研究作出了里程碑性质的贡献。曾获半导体工业协会(SIA)最高奖(1998)等多项奖励。
吴耀祖,Theodore Yao-Tsu Wu(流体力学家)。美国国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生于中国常州。吴耀祖教授从事流体动力学、流动稳定性、海洋与大气物理流体力学、生物物理流体力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流体力学及交叉学科的发展,从理论、数值模拟到实验研究都做了开创性的贡献。
实验岩石学家。美国国籍。生于英国。1952年获英国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地质学与物理学学士学位,1958年获该校地质学博士学位。1965-1982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83年至今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与行星科学系教授。1995-1999年任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主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1),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84),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
卓以和(Alfred Y.Cho,1937年— ),美国华裔电机工程学家。1937年生于北京,1949年赴港,曾就读于培正中学。1955年赴美留学,1968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获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于1993年获颁美国科学家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奖章。卓以和是国际公认的分子束外延、人工微结构材料生长和新型器件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用新材料成功研制出10多种极为重要、性能优异的新型微波高速电子仪器及光电子仪器,多次领先同侪。最近10年间,分子束外延研究获得长足发展,在激光、医学检测、环境分析、半导体制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令卓以和在2007年再次获颁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及国家技术奖章。卓以和被誉为“分子束外延技术之父”,他发明的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手提电话、CD或DVD播放机等产品,助他屡获殊荣。
张立纲 (LeroyL.Chang),物理学家。美国国籍。1936年1月20日生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2008年8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逝世。 1957年获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学士学位。1961年获美国南卡罗林纳大学电子电机工程系硕士学位,1963年获斯坦福大学固态电子/电机工程系博士学位。1963至1993年初历任美国IBM汤姆斯·华生研究中心研究员及分子束外延部、量子阱结构部主任。1993年起任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教授,1998年出任该校学术副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8),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1994)和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在华人世界中,除力学和生物力学家冯元桢外,张立纲是唯一一位“五院院士”。
朱经武,出生于1941年12月2日,曾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及物理学教授,美国休斯敦大学天普科学讲座教授、物理学系教授及德州超导中心创始主任。
罗伯特.康(RobertWolfgangCahn),物理冶金学家。英国国籍。1945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1950年、1963年先后获该校哲学博士、科学博士学位。
威塞尔(TostenN.Wiesel)博士由于在揭示大脑如何分析视觉系统的编码信息而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姚文爽,男,2月19日,现居:广东深圳,漫画家,代表作:《卷卷》。
大卫·哈特莱 (David Hartley 1705.08.30-1757.08.28),英国医生、经验主义哲学心理学家,是应用唯物主义观点建立联想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第一人,生理心理学的先驱。他生于英国约克郡中部城市哈雷法克斯(Halifax)的一个牧师家庭,因病逝于英国萨默塞特郡(Somerset)巴斯市(Bath)。
马克斯·库珀(Max D.Cooper),就职于美国埃默里大学,他因发现了免疫B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以此揭示了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组织原理,开启了现代免疫学研究进程,而获得2019年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
毕比,博物学家,1877年7月29日生于纽约州布鲁克林;1962年6月4日卒于特立尼达的阿里马附近。 毕比1898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为皮卡尔发明深海潜水器(bathyscaphe,意为“深水船”)开辟了道路。
凯文·理查德森是一位动物行为学家。
薛加民,男,毕业于亚利桑那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任助理教授。
斯塔尼斯拉夫·马尔钦·乌拉姆(Stanis?awMarcinUlam,(1909年4月13日-1984年5月13日),波兰犹太人数学家。他曾参与曼克顿计划(核武器上有了Teller-Ulamdesign,Teller指爱德华·泰勒)。他亦有参与研究核能推动的航天飞机。在纯数学上,遍历理论、数论、集合论和代数拓扑都有他的足迹。
黄次石(1922– 2004),男,笔名巴客。四川成都人。摄影家。新华通讯社摄影部研究室研究员(教授级)。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届理事。194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1945年至1949年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先在欧四科任科员,后任国府外交部长叶公超在离开大陆赴台湾前的最后一任秘书。
斯宾赛 Herbert Spencer,1820(庚辰年)--1903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蔡永昌,男,1972年12月出生,四川达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
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Carl-Gustaf Rossby Research Medal)是由美国气象学会颁发的国际大气科学界奖项,以现代气象学和海洋学的开拓者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的名字命名,每年颁发一次,授予一名气象学家。
邵洪泮,男,汉族,山东青岛人,教授。1940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电机系。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资源委员会电业处技佐、国际广播电台收音台技术员、青岛海军造船厂工程师。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副教授,山东工学院、山东工业大学教授、电机系和电力系主任,山东省电机工程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
王春蕾,女,汉族,1966年12月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青岛。 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实验室,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
忻介六,著名昆虫学家、蜱螨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鄞县人。192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农学部肄业。1935年获德国洛斯托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四川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昆虫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上海昆虫学会第一至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专于贮藏物昆虫学和蜱螨学。六十年代初对农业螨类进行研究,为国内蜱螨学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贡献。著有《中国粮食害虫学》、《蜱螨学纲要》、《农业螨类学》,《土壤动物知识》。
杨玉生,中国相变材料专家。作为国家专利发明人和专利权人在带电清洗领域、通信领域、新能源领域等拥有国家授权或正在审查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等共计30余项。是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网络运维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并兼任新材料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奥古斯塔·爱达·金(Augusta Ada King,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奥古斯塔·爱达·拜伦(Augusta Ada Byron),通称爱达·勒芙蕾丝(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最著名的事迹为翻译意大利人查尔斯·巴贝奇早期的程式设计书《分析机概论》(analytical engine),爱达对翻译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笔记,被认为对现代电脑与软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OM,GBE,PRS(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1857年11月27日-1952年3月4日),英国科学家,在生理学和神经系统科学方面有很多贡献。他和埃德加·阿德里安一起由于“关于神经功能方面的发现”而获得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语:Charles Glover Barkla,1877年6月27日-1944年10月26日),英国物理学家。任教于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的他,致力于基础物理研究。1917年,他因发现X射线的散射现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1年度坦普尔顿奖(Templeton Prize)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前任主席、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
夏春木,湖北广水人,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信息快报社社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