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1920.11.7-2015.4.28),浙江省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民盟盟员,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1944年,徐光宪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3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9月,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1980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部主任;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徐光宪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
肖龙友,男,1870年2月13日~1960年10月20日。四川三台人,医学家。1897年考中清朝丁酉科拔贡。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曾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名誉院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一生留下了大量医案,已由后人重新整理,发扬利用。
叶桔泉,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他是靠自学成才的中科院院士、中医学家、药物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咨询监察委员会副主席。1924年在吴兴县拜三代名医张克明为师学中医,学到了许多中医经典著作及临床经验。4年后在上海恽铁桥函授中医学校就读。江苏中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中药研究工作。系统研究中医中药学,主张中西医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整理祖国医药文献;并在江苏昆山和苏州吴县等地承担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中药学做出了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尹赞勋(1902.2.23-1984.1.27),出生于河北平乡。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1919年入北京大学,1923年留学法国,在里昂大学地质系学习八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任中法大学和北京大学讲师,后担任地质调查所副所长、代所长。1942年任前经济部地质调查所副所长、代所长。解放后,先后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等职。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恽子强(1899-1963.2.22),曾用名恽代贤,祖籍江苏省武进县人,生于湖北省武昌镇。中科院院士、化学家。
外科学家。四川江津人。192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历任北京医院院长、第一军医大学校长、重庆医学院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顾问等职。在抗日战争中,冒着枪林弹雨,全力投入战地救护,还编印了《救护手册》、《战争毒气病的...
傅恒志,男,1929年生,汉族。材料及冶金专家。河南省开封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及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
刘鸿亮 (1932.6.20 -) 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学术带头人。对中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近年,在水、垃圾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系统论文和著作。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攻关课题或专题组组长。曾获得国家及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成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鸿霄, 男, 研究员,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1931年10月4日生于北京,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59年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任教师,主讲水化学课程,1977年到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1985 年转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从事科学研究及研究生教学工作,1984-1985年在瑞士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研究所作访问研究学者。1995年5月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界面水质过程研究组长。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王文兴 Wang Wenxing (1927.11.17 -)环境化学家。出生于江苏萧县,祖籍山东临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顾问。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青岛)。大学毕业后直到七十年代中期,在原化工部属沈阳、北京、天津化工研究院主要从事烃类催化氧化研究,开发了放射性碳同位素示踪法和电磁泵流动循环法研究烃类催化氧化的机理与动力学。编著了中国第一本《工业催化》(1978)。七十年代后期转向环境化学,曾参加了中国黄渤海污染调查和三省市蓟运河污染研究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1976-1980),近20多年来主要从事环境化学研究,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六五至九五历届负责人,在大气环境容量、煤烟型城市大气污染、降水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观测和模拟实验,建立了各种室内、室外光化学反应模拟装置,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光化学反应和煤烟型污染的规律。近年来开展了环境物理化学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及省部级奖多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之长(1898—1987),著名兽医学家,农业教育家。
陈善铭,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主要从事小麦病虫害防治和研究,成绩卓著,曾获得1978年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对植物线虫病、植物检疫等研究和防除工作获得重要成果;对植物保护学科基础的奠定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庆益,湖北省黄陂县人,1925年5月17日出生于汉口市。1948年7月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先后任武汉大学数学系助教、讲师。
戴弘(1903—),土壤肥料学家,我国肥料试验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化肥肥效试验及土壤肥料科研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对发展我国化肥研究作出了贡献。
邓植仪,著名农业教育家,土壤学家。20年代初,参与筹建广东大学和中山大学,长期担任两校教授、农学院院长、教务长之职。1930年创建广东土壤调查所,率先在广东开展分县土壤调查。1935年创建中山大学研究院土壤学部,为当时国内唯一培养土壤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机构。同年与彭家元合著《土壤学》 。为广东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开创、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方丹群,1941年12月生,著名科学家,教授,研究员,国际大奖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在噪声控制工程学、环境物理学、生物物理信息学的学科创建、发展、国际化、产业化作出卓越贡献。
顾青虹(1894—1985),蚕学家,教育家。原名顾滢,又名顾召荫。1894年12月17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东北塘顾家村。曾提出用枫叶饲养柞蚕的创见和利用光照条件控制柞蚕化性变化的新论点。他提出的湖桑扦插培苗法和“插条、密植、速成”的技术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栽桑技术和理论,对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重视蚕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研究和考察,对各地开发蚕业资源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胡昌炽(1899—1972),著名园艺学家、园艺教育家、柑桔专家。毕生致力于园艺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了几代园艺人才。所撰专著及教材甚丰。倡导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思想,并身体力行。长期从事园艺植物尤其柑桔等果树的分类研究,是研究我国园艺植物分类学的先驱之一。
郝景盛(1903—1955),著名林学家、植物学家,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早期规划人和开拓者。我国系统研究杨柳科和裸子植物分类最早的学者。较早提出东北红松林人工更新为主、合理采伐的科学方案。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区农村建设走农林牧综合经营道路的早期规划人和开拓者。曾大力宣传森林的多种效益、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和林产利用。
黄子固(1896—1958),养蜂专家,我国现代养蜂事业的先驱。他引进国外先进养蜂技术,结合我国条件,研制养蜂用具,引进优良蜂种。创办刊物,发表文章和专著,宣传推广科学养蜂。开发利用蜂王浆,为振兴和发展我国现代养蜂事业,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黄瑞采(1907—),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60余年,编写了大量教材,培养了大批土壤科技人才。在土壤地理、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微形态和农田生态特别在变性土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蒋名川,蔬菜学家。毕生致力于蔬菜栽培技术研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推广群众经验,提出以蔬菜“长相”决定栽培技术措施的方法。率先对大白菜根系及施肥技术进行研究,系统分析气象条件与大白菜产量形成的关系,促进了大白菜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著有《中国的韭菜》 、 《大白菜栽培》等。
蒋德麒,水土保持学家,九三学社社员。长期致力于水土保持科研和实践活动,参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治理规划、科学试验及径流泥沙资料的分析研究等。主张治黄要以水土保持为基础;水土保持应沟坡兼治,以治坡为主;治理方针应农林牧全面发展,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为水土保持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寅恭(1884—1958),林业教育家、林学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毕生致力于林业教育事业。为中国近代林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驹,园林学家、园艺教育家、花卉专家。他为我国规划设计了多处著名园林、景区,是我国近代公园建设的先驱之一。长期从事植物拉丁学名的搜集、整理和编译工作,著有《苗圃学》等。曾任几所大学园艺系、园林系系主任。是中国园艺学会成立发起人之一。
林景亮,土壤学家,长期致力于土壤科学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为福建农学院创办了红壤开发利用研究所。将土壤生态学理论与红壤改良利用相结合;在闽东南建立的试验基地,对指导农业生产起到示范推广作用,为红壤的开发和改良利用作出了贡献。代表作品《国外农学——土壤肥料》、《福建土壤系统分类》等。1978年 被聘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科学技术顾问,兼华东区顾问组副组长,福建省顾问组组长。1984年当选为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名誉理事长。1994年7月逝世。
梁宗巨,广东新会人,数学家。历任辽宁师范学院副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数学史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数学史研究。蓍有《世界数学史简编》 ,主编《数学家传略辞典》 。
莫绍揆,教授。广西桂平人。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教学系。曾在中央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47年起,先后在瑞士苏黎世高级工业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等校学习。建国后,历任南京副教授、教授,中国逻辑学会副理事长。从事数理逻辑研究。在逻辑演算、多值逻加、悖论、递归论、集合论等方面有所建树,提出若干新的见解。编著有《数理逻辑导论》 、 《递归数论》 、 《递归论》 、 《算法论》 。
马闻天,男,出生于1911年1月15日。兽医微生物学家,兽医生物制品专家。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奠基人之一。他发现了我国鸡的新城疫病,并在鸡新城疫、猪丹毒、鸡痘和多联苗,以及血清学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著成就。在建立我国兽医生物制品的监察制度和培训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品: 《兽医生物制品制造与检验规程》
饶钦止(1900— ),藻类学家,湖泊学家。我国藻类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从事淡水藻类的分类、生态分布和地理分布的研究,编写有《中国鞘藻目专志》和《中国淡水藻志·双星藻科》专著。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藻类学人才。还致力于利用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的天然食料放养鱼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
孙红英,1964年8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曾获得南京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江苏省动物学会秘书长。
严士健,湖北麻城人。在代数、数论和概率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教学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兼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普通高校理科数学及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余家荣,教授。湖北武汉人。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数学系。195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获国家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任武汉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复变函数研究。在狄里克莱级数所定义整函数与解析函数以及相应随机级数研究中,对增长性及值的分布取得成果;在较简明条件下把孟德埔仪不等式及马里亚万定理扩充到多元情形,由此导出多元准解析函数、加权逼进问题及矩早问题的一些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编有《复变函数》。
原芜洲(1903—1973),著名的果树专家,历任西北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陕西省仪祉农校校长,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园艺系主任,陕西省果树研究所所长,陕西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等。在长达40余年的农业教育和科研工作中,为陕西乃至西北的果树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朱元鼎,著名鱼类学家和水产教育家,中国鱼类分类学主要奠基人。他的《中国鱼类索引》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鱼类分类学专著。他长期从事鱼类分类、形态、比较解剖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一生共发现鱼类48新种、10新属、4新亚科。在鱼类的系统演化和系统发育方面做了许多开创,多次提出独到的创见,贡献卓著。
赵士熙,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福建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
支秉彝,电工测量仪器专家、信息处理工程专家,汉字编码和汉字信息处理和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参加了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50年代负责电表三大关键元件(宝石、轴承、游丝)的质量攻关,组织研究了游丝的制造工艺和性能测试设备,制定了质量标准,提高了电表的精度和稳定性,为建立中国的计量标准作出了贡献。在国内组织了仪表数字化的研究,为数字仪表的普遍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60 年代中研究汉字信息字模,发明了“见字识码”编码方法,率先解决汉字进入电子计算机的难题。
谢希仁,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专家。任教近50年,为军队和国家的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所领导的课题组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个甚小孔径地球站卫星通信系统的网控中心、中国第一个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网控中心,是中国分组话音通信的倡导者。
徐家福教授,1924年12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软件学专家、中国软件先驱。1948年徐家福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今南京大学数学系),1957~1959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81年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出中国第一位计算机软件学博士。曾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所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顾问,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兼职教授等。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主要研究高级语言、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自动化。2011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2018年1月16日10时,徐家福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
罗宾?米尔纳(Robin Milner),英国计算机科学家。生于1934年1月13日。1991年获得图灵奖。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方面,米尔纳和戈顿等人一起提出了形式化逻辑系统的数学模型,实现了他称之为LCF的一个系统——“可计算函数的逻辑”。另一方面的贡献是关于并发计算(concurrentcomputing)和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的。另一方面的贡献是关于并发计算(concurrentcomputing)和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的。
信息技术专家,美籍华裔。男,1933年7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毕业于1956年台湾大学电机系,1960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州(Illinois)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67年在美国佛罗里达(Florida)大学获电机系博士。1992年获美国加勒比海大学...
吴建林,博士,1968年10月生,东南大学计算机本科,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硕士和管理工程博士,复旦大学管理科学博士后。